《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指出:"中小学要由'应试教育'转向全面提高国民素质的轨道"。素质教育已成为当代教学理论中的一个热点。所谓素质教育,就是以提高全民族的素质教育为宗旨,面向全体学生,注重开发学生的身心潜能,促其德、智、体、美诸方面生动活泼、主动和谐地发展的教育。随着改革的深入人们已越来越清楚地认识到素质教育的主阵地在课堂,只有实现了语文课堂教学素质化,才能确保素质教育的不断深入。作为小学重要的基础学科,语文如何实现课堂教学素质化呢?笔者认为可以以下四个方面进行扎实、有效的探索。
一、瞄准目标,呈现块状教学流程
语文教学的过程,应统一服从于一定的教学目标,将教学的每一行为,潜隐一定的教学目的,形成一个个子目标。即在教学一篇课文时,应首先把清它在各年级、各学期、各单元中的地位以及前后联系点,结合学生的具体学情,定准每篇课文总目标的前提下定好每个过程的子目标。这样,便会形成教学过程中的一个个"小块"目标结构。语文教学目标的落实,从某种意义上讲,就是由一个个"小块式"环节形成的由知识、能力融合成的"链条"结构的过程。在每一小块的教学中着重研究和解决一个问题,实施一个分目标,以短、平、快的形式展现,并作及时检测、小结、反馈和质疑,缩短反馈的时间消耗,做到及时反馈和修正。在每一环节中,要重视让学生质疑,使之不流于形式,培养学生于无疑处生疑的能力,以及自我解决疑问的品质。这种块状式流程教学法,是一种教学方法,更是一种教学思想,它比传统的教学行为更重视目标的教学。它既使其教学行为更细致、明晰,易操作。又使学生思路明晰,适合学生的年龄特点,使学生在目标的激励下,获得不断成功的机会,增强了学习的主动性,形成了学习上良性循环。
二、扎实训练,着眼学生能力培养
学生语文能力的获得,别无它法,唯一的方法就是"训练",讲究训练得巧、准、实。语文教学目的,一方面,要"指导学生装正确在理解和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使学生具有初步的听说读写能力",这是语文学科特有的任务;另一方面要"在听说读写训练的过程中,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和道德品质教育,发展学生的智力,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这是各学科共有的任务。具体落实到某一篇语文中,要抓住重点训练项目不放,同时又要兼顾非重点训练项目,正确合理地处理好两者之间的关系。从这一角度出发,语言文字训练实则是一个以重点训练项目为重心或中心,同时有机地进行阅读、思维、想象、说话、读写等多种能力训练的"球式结构"。这就会避免训练时抓不住重点,"瞎子吃狗肉块块都是好的"的盲目现象。训练要围绕目标,切准训练点,要注意训练内容的综合化、形式的多样化、过程的自主化、训练对象的差异化,只有这样,才能做到训练的到位、扎实的评价标准,归根结晶底,还要看作为训练主体的学生参与面的广薄、兴趣是否被调动,思维是否被激活,尤其是要看学生的能力是否得到培养;学生获得的知识,是否被转化成能力;能否运用迁移、类比等方法学会解决新问题、新情况;是否会从一般现象的认识上归纳、总结、推广出普遍原理、抽象知识的获得。如教《手术台就是阵地》,理解白求恩所说的话"手术台就是阵地"一句时,不仅要让学生了解"手术台""阵地"指的是什么,深掘白求恩把"手术台看作是医生的阵地"的内涵,还要让学生学会联系生活,试着说"---- 是 ---- 的阵地",如"工厂是工人的阵地"、"课堂是教师的阵地"等,这样由特例推向一般,从而使学生感知到这句话具有的普遍含义:这是采用了比喻的方法,显示出人物在某特定场所的重要性,反映了人物忠于职守、工作负责的精神。这样,由一般性的知识上升到能力的培养,使训练真正落实到了实处。
三、讲究策略,落脚主体自能学习
从社会发展形势看,终生教育的思想已渐深入人心,未来的文盲,已不再只指那些没有科学文化知识的人,凡是不会学习的人都被称为文盲。学习方法、能力的获得已显得尤为重要,体现了鲜明的时代感。联系语文学科,叶老指出"语文教学的最终目的是学生自能读书","教是为了不教"。在语文教学中,这就要求教者要着眼于适应未来社会发展的高度来认识学生"自能学习"的重要性和紧迫感,着力学生学习策略的诱引和获得。只有这样,才能达到使学生终生受益的目的。为此,笔者认为,教学中应重视以下几点:1、教会或渗透学法,培养学生能力,养成良好习惯。如一位教师教学《粜米》一文中的"粜"字,通过字形分析让学生说出"粜"由一个"出"和一个"米"组成,就是"把米弄出去意思",相机引导,从而理解出"粜"就是"把粮食卖出去"的意思。教者又联系到"籴"字考学生,学生自然能说出"籴"就是"把粮食买进来"的意思,实现了能力的迁移。值此,却并未收场,又交代一句"中国的汉字就是这么有意思,有些字从字形上就能悟出它的意思",从而教给学生通过分析字形,揣测字义的学习方法,使学生获得了能力。2充分地交给学生自主支配的学习时间。3、加强自我学习、充分选择、重组适合学生自己的具有独特个性的学习方法。4、重视自学讨论,拓展交流信息面,可以展开个人、小组、集体等多种交互学习形式。5、对具有独创性的见解给予表扬,鼓励大胆质疑。以上策略要相机地渗透于语文教学过程中,使学习策略的获得与教学过程相融相协。
四、孕育波澜,开启情感认知按钮
从某种意义上讲,阅读文章的过程,就读者和作者以及作者笔下的主人公进行心灵沟通,相知相融的过程。具体到教学过程中,就是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主动感知、体悟教材的过程。"文章不是无情物",语文教材中蕴孕着丰富的情感因素,人事景物、草木花鸟,无不染有"情"字,形成教学中的一个个可以诱引的"动情点"。赞可夫指出"教学法纪一旦触及学生的情绪和意志领域,触及学生的精神需要,这种教学法就会发挥高度有效作用"。作为教者要于把握这些"动情"因素,从不同角度,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和手段感知、体悟,在课堂教学中掀起感情的"涟漪"或"波澜"。学生情感旦被调动,往往表现为注意力集中,紧锁双眉,认真思维,或有频频点头之意,或有疑窦顿开豁然开朗之色,或有踊跃举手之状,或有书声琅琅之声。通过培养学生丰富的想象力,激活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扩展学生广阔思维的空间,从而达到使学生的非智力因素得到充分、全面地开掘的目的。如<<卖火柴的小女孩>>一文紧紧围绕"大年夜"这一特定的典型环境,讲述了小女孩在大年夜赤脚卖火柴。小女孩擦燃火柴幻想与大年夜有关的食物、圣诞树等物。小女孩在大年夜热闹氛围中冻死了。教学时,可以通过比较,启发学生说说自己是如何过大年夜的,一家人是如何喜气洋洋,张灯结彩,欢聚在一起吃团圆的。这样,抓住了"大年夜"这一情感"诱因",开启了学生情感的阀门,就能较好地激发学生对小女孩的同情,对罪恶制度的憎恨以及对社会主新社会的热爱之情,掀起一课堂教学的高潮。学生情感的被激发,首先要求教者要有良好的情感心理状态,以昂扬的姿态,满的精神投入到教学中,较准确地把握和领悟教学中的情感因素,更要求教者于感知和调控学生的情绪表现,采用相关的方法、手段去创造动静相协、张弛相合的课堂教学的结构和氛围,让学生在愉悦中主动自觉地获得知识,形成能力。
(此文获省实验小学教科研专业委员会98年会论文评选二等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