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新语文 >> 语文论文 >> 小学语文论文 >> 资源正文
小学生思维能力训练浅探
          ★★★★
【字体:
小学生思维能力训练浅探
作者:佚名    资源来源:网络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05-8-8
 

2-1-19 本文刊《盐城教育》

                     小学生思维能力训练浅探

    思维能力是一切能力的核心。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对于开发智力、提高语文教学质量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在阅读教学中如何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呢?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从具体到抽象设计问题,训练学生的归纳推理能力。
    学生理解课文往往习惯于了解表面的意思,不善于通过抓课文的内在联系来理解它的含义,如果教师依据教材,设计一些从具体到抽象的问题,引导学生往文章的深处想一想,将大大有助于归纳推理能力的培养。如《卖火柴的小女孩》第二段中,学生通过阅读,能够根据"赶紧"、擦着了"一整把"火柴等词句,了解到小女孩急切希望能够得到温暖的火炉、喷香的烤鹅、圣诞树以及把奶奶留住的内心,从而引导学生推断出小女孩对美好生活的强烈向往,认识到当时社会的冷酷。
    二、从抽象到具体设计问题,训练学生的演绎推理能力。
    在教学中,为了引导学生具体深入地理解课文内容,有时需要先把某一部分内容概括一下,然后再让学生细读课文,找出有关的词句来理解。如有位老师教学《记金华的双龙洞》"孔隙"一段时,老师提问学生:"你从哪里看出孔隙很小啊?"学生通过细读课文回答:"孔隙小得只容下一只小船进去";"写小船只容两人在上面并排仰卧,也说明孔隙小";"小船过孔隙要用绳子拉,不能撑篙划浆,也说明孔隙很小"又一个学生说:"孔隙小还通过作者的感觉衬托出来,作者坐船过孔隙,从头到脚紧贴船底,还觉得上下左右的石头似乎都朝他挤压过来。"显然,学生在理解具体词句的过程中,发展了演绎推理的能力。
    三、抓往事物的变化设计问题,发展学生的纵向思维。
    一般写人记事的文章都反映了事物发展变化的过程,如《跳水》第一段写风平浪静,水手拿船上的猴子取乐,猴子十分放肆,这是故事的起固。第二段写猴子戏弄孩子,孩子爬上桅杆追猴子,这是故事的发展。第三段写孩子走上最高的横木,遇到生命危险,这是故事的高潮。第四段写船长命令孩子跳水,水手们把孩子救上来这是故事的结局。这个"起因--发展--高潮--结局"的全过程,体现了作者谋篇布局的思路--纵向思路。作者的思路不是凭空产生的,是作者分析事物的结果,是由事物的变化这一根本点所定的。在这类课文的教学中,从教学目的要求出发,就应对学生进行纵向思维的训练。要达到这个目的,就要引导学生分析事物是怎样发展变化的。如在教学《跳水》一课时,教师可以提出以下几个问题让学生阅读思考:猴子为什么放肆起来?猴子怎样把玩笑开到孩子身上?孩子是怎样追猴子的?猴子又是怎样戏弄孩子的?当孩子脚底下摇晃起来时,船长是怎样做的?结果怎样?这样学生就能逐步了解作者的思路,受到逻辑思维的训练。
    四、抓住事物之间的联系设计问题,发展学生横向思维。
    有的文章并不是叙写一件事,而是选取几个典型事例来表现人物。还有的文章并不叙事,而是介绍事物几个方面的属性。如《太阳》,先讲太阳的特点,再讲太阳和我们的关系非常密切,最后讲没有太阳就没有我们这个美丽可爱的世界。
    这类文章,在结构上的特点是横向思路,从表面看是人物、事物几个方面的现象的罗列,其实,文章各部分之间是有联系的,一般都反映了事物各方面之间的因果关系。如《太阳》一文,先说太阳离我们很远,因为远,所以看上去并不大,实际大得很,因为远,我们才会相信太阳有那么高的温度,这是第一段中句与句之间的内在联系。第二段就是从太阳的这些特点与我们的关系,把一、二两段联系起来,有了太阳,地球上才会有草、木、鱼、鸟、兽,才能使我们有吃的、穿的、用的;有了太阳,才会有风、云、雨、雪;有了太阳才会使我们减少疾病。所有这些关系都是从太阳的光和热产生的。最后一段概括为:"没有太阳,就没有我们这个美丽可爱的世界。"这是从前面两段一步一步地叙述得出来的结论。教学时,教师可设计这样的问题:太阳和我们的关系非常密切,课文是从哪几个方面来说的?说说第一段与第二段之间有什么联系。这就能让学生把握住作者的横向思路,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文章各部分之间、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也有的文章从全篇看,属于横向思路,而到具体某一部分,却又是纵向思路。如《再见了亲人》等。遇到这类课文,则可对学生进行逻辑思维能力的综合训练。


3A Disk网络硬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