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新语文 >> 语文论文 >> 小学语文论文 >> 资源正文
给孩子一个纸袋带回家
        ★★★★
【字体:
给孩子一个纸袋带回家
作者:佚名    资源来源:网络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05-8-5
新学期开学了,家长们陆续把孩子送到学校,素质报告单的反馈意见一张一张收了上来。下班后,办公室里很静,便认真地读起了“家长的话”、“孩子的心语”。孩子们片言只语的真诚:“怪了,学习压力轻了,成绩也上去了”、“老师,我喜欢听你的课”、“直希望你永远是我们的老师”……家长们语出衷肠的感谢: “孩子的各方面取得很大进步,感谢老师!感谢学校”、“孩子的学习习惯明显改善”……一字字、一行行,让我的心头阵阵发热,感受着作为老师的那份幸福。
叮铃铃……电话响了,打断了我的思绪。哦!是翔的爸爸打来的。“我忘了写反馈意见了,抱歉!孩子的学习成绩进步了,谢谢老师。”“不用谢,这是我们的工作。”“寒假时,我们只看到一张学生的素质报告单,能不能让我们家长看到更多反映孩子各方面发展情况的资料?”“啊,啊……”家长的这句询问让我陷入了深思。
回到办公桌旁,再次打开学生素质报告单,却少了刚才那份激动。我们学生的素质报告单有各科成绩等第,还有操行评定、平时表现、身体状况、兴趣爱好……内容不可谓不多,不可谓不全。然而细细看来,能真正真实地、准确地反映学生在校各方面发展状况的项目确实不多。一个抽象的等第,给家长的印象确实不够具体。学生的鉴定中老师的话有时也显得笼统,有时闪烁其辞,有时文化底蕴不深的家长看后甚至云山雾罩、不知所云,却又羞于启齿。
前苏联教育家阿莫纳什维利认为,“数字、等第本身说明不了学生的学业成绩。”“儿童不需要分数,因为分数会阻碍他们对知识的渴求,阻碍他们在学校快乐和愉快地生活。”笔者则认为,对于那些学有困难的学生,这种现象便显得尤其突出。
我们在给学生以等第而不是分数时,无疑是为了模糊地评定,激发更多学生的学习需要。那么,我们是否可以在给学生等第的同时,再学习一下前苏联教育家阿莫纳什维利的做法,学期结束是给学生带回一个纸袋。这个纸袋里有学生的各种作品:拿手的书法、最漂亮的绘画、最好的日记、自己编写的故事、资料剪贴、在各科课堂上的手工制作、保存在磁盘里自己的网页、精选出来的各科作业、成绩理想的单元或平时测验卷……再加上校长、班主任、任课老师签名的、针对学生实际情况和家长文化层次的、充斥着具体分析的热情鼓励的鉴定。
毫无疑问,比起一张素质报告单上几个抽象的等第,这个纸袋才是更加具体地、全面地反映了学生的学习状况,以及学生智力、能力水平发展的各个方面;这个纸袋才能让家长更加了解孩的发展,增进老师与家长的沟通,让家长和教师一道激励孩子继续向更高的目标攀登。
我热切地盼望,这样更加科学、更加真实、更加富有人情味的评价方式,能在我国的教育界生根发芽、遍地开花。
3A Disk网络硬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