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改革轰轰烈烈,基层教学“水波不兴”。为什么?笔者认为:是传统的教学观阻碍了新的教学理念的转变。习惯使之然也。
我们先来看一个故事。清代有个叫刘荣的写过一篇《习惯说》,讲他书斋里有个洼坑。每当他绕室散步踩到洼坑时便被绊了一下。时间久了,便渐渐的适应下来。即使踩到洼坑上也是如履平地一般。后来他的书童将洼坑填平,他再踩那个地方,反倒觉得地上隆起了一个小土包。其实哪里有什么小土包,低头一看,平平的,什么也没有。过了一会儿,走在上面还是有这么一种感觉。直到时间久了,他渐渐的适应下来,这种感觉才消失。
习惯的力量真是大得惊人,一旦形成,想改是相当难的。即使这习惯是不好的,也会积非成是,而难于革除。正如刘荣自己所感叹的“习之中人,甚矣哉!”联想到当前的语文教学改革,是否也是这种情形呢?传统的教学方法、教学观念月复一月,年复一年的沿袭下来,老教师这么教,新教师也跟着这么教,大家都这么教。于是习惯成自然,即使这习惯有问题,也很少有人去怀疑它。传统观念认为学习以“苦学”和功利主义为特征,强调一个“苦”字,认为“只要功夫深,铁棒磨成针。”强调“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只要刻苦,就一定会成功的。从而忽视对学生学习方法、策略的探究和掌握。既然观念上认为学习是一件辛苦,甚至是痛苦的事,那么在教法上采取机械的过度练习方法就是顺理成章的。辛苦是一定的,辛苦甚至痛苦是掌握知识的必要甚至充分条件,并使之成为教者逃避改进教法的一个最好借口。学生学不好,只能证明他还不够用功、刻苦,而不是教师教法不好。因此,学生如果要提高学习成绩,必须改变学习态度,更加刻苦的学习。教师不从自身找原因,而是把学生功课简单的归咎于他学习不够刻苦、用功。我们留心一下学生的评语,不难发现:教师给好学生的评语中,出现得最多的一个词是“刻苦学习”;学得不好的也通常是委婉的希望他用心些,刻苦些。
因而,一方面教育改革大力提倡要激发学生的内在动机,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强调让学生积极主动愉快的学习、探索,让学生体验求知的快乐,创造、发现的惊奇和成功的自豪。一方面在我们的课堂中,这样的现象却仍屡见不鲜。现象之一:读书成了走过场。要求学生默读课文,然后说说这篇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学生才读了一两节教师便让学生打住,并举手回答问题。现象之二:语言训练有要求无过程,提出要求后就让学生马上“反馈”,学生是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如一位教师教《草船借箭》,要求复述草船借箭的经过,不待学生准备就喊学生站起来讲。学生没有经过充分的练习,所以复述得结结巴巴,丢三落四。现象之三:后进生被遗忘。成绩好的同学被频频喊起来回答问题,而一些后进生却成了“遗忘的角落”。即便是他们频频举手,教师也是视而不见。总的理由是:时间紧。潜台词是抓紧时间讲完。再潜台词:为了考试!
歌德说过这样一句话:“由于习惯的力量,我们总要看眼已经停了摆的钟,似乎他还在走。”因循守旧总比探索新路容易得多。按习惯的法子教,轻车熟路,又有现成的《参考教案》可资借鉴,即方便又省事。按照改革的精神上,需要斩荆劈棘,开拓前进,其困难程度可想而知。我想,这就是教学改革举步维艰的一个重要原因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