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利用电教媒体有效地辅助阅读教学呢?我认为应该弹好以下"三步曲"。
一、导入创佳境,披文先有情
一篇优秀的作品,它所表达的思想内容和思想感情与现实生活总有一定的"距离",正是这种"距离"产生了美感,然而这种"距离"感又是学习课文时的一种障碍。而用电教媒体辅助教学可以通过声、光、色、形的变化,创设与课文内容相符的生动形象的情景。在课文教学伊始,运用电教媒体创设情境导入新课,不仅能消除这种"距离"障碍,还能营造出良好的教学氛围,激发学生学习语言的兴趣。
例如:我在教《十里长街送总理》这篇课文时,先用深沉的语调介绍周总理逝世时,全国人民沉痛哀悼的情景,并配以哀乐,然后播放录相资料,在这样的情境中,学生的情感跨越了遥远的时空,开始和二十多年前的人民一起缅怀一位伟人。
又如:我在教《静夜思》时,先播放《春江花月夜》的录音片断,在古乐曲中,同时出示投影,画面上明月高悬,月色如水,诗人李白伫立窗口,举头遥望一轮明月,思绪万千……此时,我方缓缓吟诵诗句。学生的神情是那样专注,他们已完全融入了月夜思乡的情景中了。
二、适时显"原形",入境多感悟
导入新课时,运用电教媒体创设情景辅助教学,可以激情激趣,也使学生对课文所描绘的形象,留下印象,但这种印象是模糊的,不清晰的。因此,教学过程中,还应该适时再现课文"原形"--将课文中那些抽象的文字,复活成一个个有声有色、有情有态的形象。只有在这些活生生的"原形"面前,学生身临其境,才学到活的语言,才会有更多的感悟。
例如:在教《观潮》一文时,我利用录像指导阅读,收到了 良好
的效果。学生耳闻着汹涌的潮声,形象地感受到了"闷雷滚动"、"那声音如同山崩地裂"、"大地都被震得颤动起来"等词所表达的内涵,眼看着钱塘江潮由远而近,这时,"那条白线逐渐拉长、变粗,横贯江面"的意思不言而喻;再近些,只见白浪翻滚形成了一道两丈多高的白色城墙,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浩浩荡荡地飞奔而?quot;这情景已深深印入学生的脑海中。
这个例子,不难看出,电教媒体将抽象的语言变成了具体可感的形象,帮助学生完成了由语言→形象的转换,对培养学生的语言想象力起到了很好的辅助作用。
三、"形"文互转换,掩卷乃有得。
要使学生将课文语言内化成自己的语言,还有一个环节非常重要,那就是要将"原形"再次转换成抽象的语言。
例如:在教《荷花》一文即将结束时,我再次播放课文的录相资料,但只有画面与配乐,要求学生用语言描绘画面中出现的不同姿态的荷花,学生的脑海中立刻出现了"荷叶挨挨挤挤的,像一个个碧绿的大圆盘","看起来马上要破裂似的"等词句。最后,我把录相关了,要求学生闭上眼睛,在脑子里想象荷花以及那些描写荷花的美言妙语。课后,当我把他们带到荷花池边时,这时他们眼中看的,口中谈的,都是鲜活的形象,鲜活的语言。
实践中,我利用电教媒体辅助教学,帮助学生完成由"文字→形象→文字"的互转,提高了阅读与理解文字的能力及将所见所闻变成文字的写作能力。
(本文曾刊登于《江苏电教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