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新语文 >> 语文论文 >> 小学语文论文 >> 资源正文
警惕新课堂“反德育”现象
        ★★★★
【字体:
警惕新课堂“反德育”现象
作者:佚名    资源来源:网络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05-8-5
警惕新课堂“反德育”现象

江苏省姜堰市官庄中心小学  丁正后

日前听了几节随堂课,发现部分教师由于对新课程理念理解的偏差,课堂上出现了一些“反德育”现象,联系不久前参加的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专题座谈会,觉得这不是个别现象,必须引起我们足够的警惕和重视。
一、过分尊重“独特体验” 忽视了“价值取向”
新课标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小学生的生活阅历不丰富,导致文本解读的多元化。但不少教师曲解了“个性化”和“独特感受”,对学生非理性的解读,不置可否,不能及时纠偏,更有甚者视之为创新!使课堂“反德育”现象得以滋生。
让我们来看一组学生对文本主人公的解读与评价:《丰碑》——“我觉得军需处长做得不妥当,因为军需处长的价值肯定比普通士兵高得多!”;《狐狸和乌鸦》——“狐狸很聪明!你看,它为了得到肉,很会动脑子”;《秦兵马俑》——“我觉得应该感谢秦始皇。如果秦始皇不为自己建造陵墓,就不会留下举世无双的兵马俑了。”;《虎门销烟》——“林则徐没有环保意识!几百万斤烟渣冲入大海会造成多么严重的污染!石灰冲入大海,对大海动植物的危害更大!”;《麻雀》——“老麻雀太冒险了,可以用其它办法吓退猎狗。再说,保存了自己还可以孵出另一窝小麻雀呀!”老师顺着学生的发言补充说:这叫‘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呜呼!对这些脱离文本主旨,游离文本语境天马行空式的“独特体验”,能置之不理吗?任其蔓延,学生的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怎能不迷失方向?体验的主观差异决不能改变文章本身的基本性质!这种尊重究其实质是一种非理性的迁就!若再称之为“创新”,颔首赞许,带来的负面影响已超过了语文教学本身。
追求“个性化”阅读,让学生有“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这是对的。问题是语文教师要有灵心慧眼在独特体验和价值取向之间找到支点!必须清楚,新课标中要求尊重学生的独特体验是建立在“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注意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的基础上的。否则,我们的教育将在失重与倒错中制造隐患。语文教育的根砥就在于提契生命的韵味,陶熔人文情怀。因而,教师对学生由于读误生成的“反德育体验”要给予正确的纠偏和引导,不能撒手不管。教师要尊重学生,更要提升学生;要立足课堂,更要超越课堂;要释放生命,更要点化生命。
二、过分推崇“赏识评价” 忽视了“是非准则”
课堂评价是教师对学生课堂思维及其表现的反映,是引领课堂由预设向科学生成发展的重要手段之一。随着新课程理念的学习和渗透,保护学生自尊心,唤发他们的心理自信,赏识评价在课堂上得到越来越多教师的认同。
案例1:课堂问答
师:《赠汪伦》这首诗是哪个朝代,哪位诗人写的?
生:《赠汪伦》这首诗是唐朝大诗人杜甫写的。
师:你真动脑筋,跟正确答案只有一步之遥!
……
案例2:修改病句
师:“博物馆展出了两千多前新出土的文物。”谁愿意修改?
生:博物馆展出了两千多前的文物。
师:真聪明!表扬他。(掌声)
……
这两个案例都贴上去批评化、“嗨嗨嗨,你真棒”式的标签,在新课堂上是可以经常看到的。但这种不假思索、脱口而出的“赏识评价”明显过了头,模糊了学生的“是非准则”。案例1答错受到了表扬。对受表扬者而言这是表扬还是批评?对其他学生而言,答错好?还是答对好?案例2是一种典型的奉命式表扬。一让学生觉得不公平。“他有什么值得表扬,我也知道!”二扼杀了学生的创新思维。“这是最好的答案,幸亏我没有举手!”三缺乏应有激励性。使受表扬者觉得表扬来得太容易。
正如一味惩罚不可取一样,一味表扬也是不可取的。对学生而言,过多的夸奖会导致上瘾,过多的表扬会让他们习以为常,可能使他们浅尝辄止和随意应付,还可能会在学生思想上造成混乱,导致“是非准则”的丢失,丧失判断能力,助长学生爱听好话的心理。长此以往,学生就会对实事求是表现出漠然的态度,甚至导致极个别学生价值观的畸变。
赏识评价的方向是对的,但教育不能没有批评和惩罚。在课堂中我们要根据思维的层次,分层赏识,同时也要正视问题,实事求是地指出不足。给学生明确的“是非准则”,让他们的思维都集中到课堂教学中来。一句话,没有批评和惩罚是不完整的教育,甚至是一种“反德育”。
三、过分追求“新课堂” 忽视了“诚信原则”
“见贤思齐”是种美德。部分教师将当前丰富多彩的课程改革从“见贤思齐”简单地演绎为“见新就搬”。过分追求“新课堂”,追求形似,缺乏真正的领悟,生搬硬套,结果问题多多,甚至导致了“诚信原则”的缺失。
让我们来透视一下部分教师“新课堂”上“流行语”和“流行式”的运用:
课堂“流行语”——“你喜欢读哪一段就读哪一段!”,“你喜欢怎样读就怎样读!”,“你想和谁交流就和谁交流!”……由于不得精髓,不分场合机械追“新”,加之引导功力不够,不和谐的现象接踵而至:不少学生读最简单的一段,唱读、乱读,胡乱交流……此时,教师要不要收回成命,实施干预?退一步,学生奉命而动,但因能力所困,选择没有深度,游离于文本重点之外,又该怎么办?课堂上看到的更多的是——真主意,假商量!表面“自主”之后依然是“专制”,是“注入式”!
课堂“流行式”——小组合作学习。部分教师片面把“小组合作学习”视为 “金字招牌”、“万能钥匙”,仿佛课堂上不用“小组合作学习”就不是新课堂了!不管什么教学内容,不问哪个年级,都要安排小组合作讨论。对小组合作学习的目的、时机和过程缺乏应有的整体把握。有的学生还没有进入合作状态,就被要求交流成果。其结果只能是各自为战,用个人意见替代小组观念。有的没有明确的分工,各自为政,不知道如何合作,只能随性乱说一气。有的小权威一统天下,学困生只能依赖盲从。还有的争执吵闹不休,沟通合作无从谈起……教师只是在按照既定的教学计划和教学设计,把学生往事先设计好的教学框架里赶,是否真的进行了“合作学习”就不是最重要的了。
像这类与学生、教学内容、教学时机不匹配运用“流行语”和“流行式”还有多种表现。但有一点是相同的,往往都是教师情急之下,丢掉“新酒瓶”,贩卖的依然是一层不变的“陈年老酿”,自己否定自己。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教师行为出尔反尔,如何去让学生认同?同时给学生带来消极的暗示:教师所言并非都为真,要收起自己的独特体验,顺着教师的意图去“自主”才行。如此“新课堂”又该如何去和学生讲“诚信”呢?
课堂纳新、创新方向绝对正确,“流行语”和“流行式”本身也无所谓对错。关键是如何科学地探究其本质,去伪存真,结合实际,灵活地运用。纳新、创新必须和传统教学相衔接,必须与学生、教学内容相适应,才能发挥出它的效率。决不能一味地“拿来主义”!

  
 


 

3A Disk网络硬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