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新语文 >> 语文论文 >> 小学语文论文 >> 资源正文
郑板桥的“熟—生—巧”
          ★★★★
【字体:
郑板桥的“熟—生—巧”
作者:佚名    资源来源:网络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05-8-5
 
郑板桥的“熟—生—巧”
 

 

清代书画家郑板桥画竹,不断出新,愈画愈巧。他作画的“诀窃”何在?答曰:“熟中求生”,“熟后求生”,“画到生时是熟时”。与此相反,明朝的张溥,每读书必亲自抄写,抄毕,读熟,就烧掉,然后再抄再读。如此反复抄到六七遍,要读得滚瓜烂熟才罢休。张溥之于书,只见其熟,少见其巧,终究没有给后人留下多少有价值的著述。

张溥读书,板桥作画,均可谓熟矣。因何张溥不能达“巧”?原因很简单:他的熟,只是“旧”中的徘徊反复和先前认识水平上的原地踏步,所以也就无新可创,无巧可生了。

常听到有人议论某老教师的教学:教材熟,教法熟,教学自然驾轻就熟,得心应手。似乎熟就是灵丹妙药,教学定然万无一失了。熟悉教材、教法固然重要,但这只是教学成功的因素之一,而不是惟一的途径。要使教学不断创新,水平日益提高,就要从熟悉的事物中找出生疏的因素,分析新的矛盾,揭示新的规律。

教学是一种创造性的活动,最忌乐熟守常,心安理得,不去正视那些生疏的东西。有些教熟了某一学科而一辈子未能有所创新的教师,大抵都因为他们背上了“熟套套”的包袱,一切都用熟悉的眼光看待,按照熟悉的方法处理。正所谓“熟话顺口,熟事顺手,熟路好走”。于是他们的创造才能完全窒息在他们所珍爱的“熟套套”之中了。

在教学实践中,把由熟而巧的可能性变为现实性,离不开努力探索、开拓和对教学进行不断的再认识、再创造的过程。这个过程对每一位执教者来说都是至关重要的,这是改革教育思想和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水平和教育质量的最有价值的工作。


(中国特级教师文库《语文教学艺术与思想》第二辑) 

  • 上一份资源:

  • 下一份资源:
  • 3A Disk网络硬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