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新语文 >> 语文论文 >> 小学语文论文 >> 资源正文
试论小学语文教学质量评估的导向
          ★★★★
【字体:
试论小学语文教学质量评估的导向
作者:佚名    资源来源:网络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05-8-5
现代评估理论认为,评估应着重于“导”。著名教育评估专家斯塔佛尔比姆强调,评估“不在于证明,而在于改进”。一位出色的学者是这样形象地比喻的:“评估不是手电筒,不是棍子,而是路标,为评估者和被评估者指明方向。”这样看来,进行小学语文教学质量评估,必须以素质教育的价值观来构建评估的模式,坚定不移地引导广大教师把聪明才智、时间精力等,倾注到培养学生的语文素质上来,矢志不渝地引导全体学生扔下“包袱”,轻装上阵,奋发进取,敢于创新。 

近些年来,人们对小学语文教学质量的评估研究愈加重视,研究成果不断出现,形势的确喜人。然而,我们也不难发现,不少地方的不少评估,仍然存在着许多误区,产生了叫人疑惑、让人忧虑的误导作用。具体说来,主要表现在这样几个方面:

一、重形式轻内容 

形式应当为内容服务,也必须能够为内容服务。现代化的教学手段,丰富多彩的教学形式必须服务于提高语文教学质量这个内容。有些同志评估教学质量时认为,教学手段越现代化,教学形式越多样化,课堂气氛就会越活跃,教学效果定会越良好。于是,某些语文公开课或示范课上,录音、幻灯、投影、录像等走马灯似的闪过,有些课堂教学比赛成为超常规“武器”的大较量。学生看着精彩的录像,听着美妙的音乐,面对这些平常不容易享受到的现代化的电教手段、多样化的形式,自然兴趣盎然,尽情享受了。为了取得这种自我感觉良好的教学效果,不少老师东找西借更现代化的超常规“武器”,到处邀请音乐、美术、微机等老师出谋划策,让他们“幕后”甚至是“幕前”操纵,真可谓“台上一人讲,台下众人忙”。难怪有些老师对这样的课堂教学是看着“心动”,回家“不动”。其实,正常情况下,也无法、无力“行动”。

二、重结果轻过程 

新大纲明确指出:“对教师的评估,要重视教师的教学过程和教学效果,不要以学生的考试成绩作为唯一的评估依据。”我们应当严格按照大纲的要求,积极实施教学质量的评估才是。可事实上,一些可以作用于教学评价和激励的部门或个人,对语文教学工作的检查与考评,同样最看重的就是统考,最相信的就是分数。有水平没水平,学生的考分高就是最有说服力的水平;有成果无成果,学生“上线”的人多才是最有分量的成果。不少同志挂在嘴上的话常常是:“不管白猫黑猫,捉到老鼠就是好猫。”考试仍然是进行教学质量评估的唯一手段,考试分数依旧是奖惩教师和学生的唯一依据。学校管理最有力的手段是考试,教师教学最关注的目标是成绩,学生学习最担心的东西是分数。至于学校是怎样管、教师是怎样教、学生又是怎样学的,似乎可以不问。即使是问一问,也多是象征性的。

三、重标准轻创新

实施素质教育是必然趋势,创新教育是素质教育深入实施的一个显著的标志。实施素质教育的重点是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然而,一味看重“标准”答案的评估,却成为制约教学实践中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瓶颈”。一次作文竞赛,举办者出的题目是:“你最喜欢看哪部电视剧?电视剧里的哪一个人物给你留下了深刻印象?他(她)做的哪件事最令你难忘?……”一位参赛学生是这样开头的:“‘你是风儿,我是沙……’每当听到《还珠格格》里的这首美妙动人的歌曲时,小燕子那机灵明亮的眼睛就浮现在我眼前,那活泼纯真的笑声就荡漾在我耳旁……”文章的主体部分也写得较精彩,但在评估时,却只得了70分。原因是这位学生未能紧扣题目写,比如,要先点明自己最喜欢哪部电视剧,再说明哪一个人物给自己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再……如此评估,倘若辅导教师和参赛小作者知道,当会怎样想,今后又如何做?  

四、重“纸上”轻“躬行”

我们常常可以看到试卷中有这样一些题型:请为下列句子划分停顿;在下列句子中该读重音的词语下面标上小圆点;按要求默写课文……显然,这些题目旨在检测学生的朗读能力、背诵情况。那么,这些题目能比较客观地测试出他们实际的朗读、背诵水平吗?再说,学生的学习习惯、口语交际能力等,能够通过试卷考查出来吗?基础知识和某些基本技能,可以通过“纸上”——试卷来考评;口语交际能力、学习习惯、朗读、背诵等检测,适宜“躬行”——走一走、看一看、问一问、听一听、翻一翻、查一查…… 

无论是对教师教的评估,还是对学生学的评估,都应当符合语文学科的特点,遵循语文学科自身的规律。上述四种评估,显然有悖于“新大纲”精神,不能发挥出正确的导向作用。 

如何使小学语文教学质量的评估走出应试教育的沼泽,引导大家沿着素质教育的轨道前进呢? 

  一要注重基础。素质教育一定程度上是基础教育,以培养人的基本素质为出发点。小学语文教学必须致力于加强语文基础知识的教学和基本能力的训练,为学生整体素质的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因此,进行小学语文教学质量的评估,必须强调基础性——评估教师的教有没有着力打好基础;评估学生的学是否掌握了基本知识,形成了基本能力,具备了基本的语文素质。 

进行小学语文教学质量评估,要坚持以新大纲所确定的教学目标为依据,引导教师念好识、写、读、背、作、说这“六字经”,而“六字经”是对“双基”目标的最好概括。做到这一点,教师就容易自觉地增强目标意识,引导学生扎扎实实地进行识、写、读、背、作、说的基本功训练。如通过朗读、默读、背诵、复述等常规训练,让学生养成认认真真读书的好习惯,培养对语言文字的敏锐感受能力,积累大量规范化的语言文字,增加文化底蕴……一句话,让学生学到真知识,掌握真本领,而不再做那些吃力不讨好的傻事,如苦苦地挖掘微言大义,烦琐地分析思想内容,面面俱到地讲,揠苗助长地逼着学生练,等等。

二要着眼整体。涉及教学质量的直接因素有教师、学生、教材、教学设备四个方面。教师的教学观念、教学态度、教学能力、教学风格,学生的学习基础、学习态度、学习方法、学习习惯等诸多要素,无不影响着教学质量的好坏。因此,小学语文教学质量的评估应从整体视角考查,切忌“一叶障目”,以局部代整体,以“一俊遮百丑”或“一丑遮百俊”。 

  当然,我们强调评估要着眼整体,全面考查,并不意味着要“眉毛胡子一把抓”,不分巨细面面俱到地查,而是要求在着眼整体的基础上,注意突出重点。胡克英、吕敬先两位先生在其专著《小学教学简论》中指出:“教学重点好像是统管数十盏电灯的‘总开关’,是能够接通数十部电话机的‘总机’,是四通八达的交通‘枢纽’……教学时如果不掌握重点,就不可能有真正的教学质量。”同理,评估时如果不掌握重点,就不可能有真正的评估质量。 

评估的重点应该是什么呢?教学质量是在教师教和学生学的互动过程中产生的,教师教的质量是因,学生学的质量是果,即教学质量最终反映在学生身上,所以,应重点评估学生的“双基”成绩和学习习惯。

三要重视发展。素质教育理论认为,人的先天的遗传素质的差异是很小的,后天的发展潜力是十分巨大的。只要有适宜的教育,每个人都能获得充分的发展。素质教育评估最根本、最重要、也是最终的目的在于使学生得到发展。检查教育目标的达成水平,获取反馈信息,以使教师调整教育教学过程,及时地针对不利于全体学生全面发展的缺陷和问题,进行补救和矫正,学生就可以更全面准确地认识自己,积极地予以自我调节,发扬长处,克服不足,获得发展。为此,教师不仅要看到学生学习的质量水平,更要看到学生发展的潜在可能性。应当注意每一位学生的进步与提高,即使是基础最差的学生,也应力求使其在原有的基础上有所提高,哪怕是小小的进步。这样的教育才是“适宜的教育”,在这样的教育下,全体学生自然都能获得充分的发展。

四要强调实践。人的素质形成过程,是人将从外界获取的知识、能量、信息加以内化,逐步积淀为自己身心结构的有机组成部分的过程,是一个实践活动的过程。可以说,实践活动是素质内化和外显的中介。新大纲十分重视语文实践活动的开展,曾专门具体地讲了语文实践活动的内容、形式和要求,并指出:“开展丰富多彩的语文实践活动,拓宽语文学习的内容、形式与渠道,使学生在广阔的空间里学语文、用语文,丰富知识,提高能力。” 

教师有没有联系学生现实生活,加强语文实践活动,学生有没有在语文实践活动中真正受益,必须通过实践来检验。由此可见,评估语文教学质量,必须观察学生在语文实践活动中的外显行为和持久发挥作用的程度。可以采用竞赛的形式来考查。如查字典比赛、百词无差错比赛、成语接龙比赛、办报比赛,等等。这样的评估既可以比较客观、公正地测试出学生的语文能力,又能够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发展学生的特长,收一举数得之效。 

总之,小学语文教学质量的评估必须走出误区,注重基础,着眼整体,重视发展,强调实践,发挥出应有的导向作用。 

3A Disk网络硬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