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新语文 >> 语文论文 >> 小学语文论文 >> 资源正文
教育随想:胸中有分,胸中有书,胸中更有“人”
          ★★★★
【字体:
教育随想:胸中有分,胸中有书,胸中更有“人”
作者:佚名    资源来源:网络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05-8-5
 
    教育随想:胸中有分 目中无人 

   最近,上海建平教育集团总校长冯恩洪在接受《中国教师报》专访时说了一段话,令我特别感慨,也很认同。冯校长在阐述了多元智慧的理论后说:“反思我们今天的教育,我们的教育者(包括家长)往往是胸中有书,目中无人。” 

   何止是“胸中有书,目中无人”,很多教育者干脆就是“胸中有分,目中无人”,“书”中的智慧之美、学问之美,早都被分数的阴影遮掩得黯然无光了。那些标准化的试卷,不仅扼杀了孩子的灵气,也把知识的美感破坏殆尽。大量的练习把分数提上去了,孩子的学习兴趣却一落千丈。 

   一个学期结束了,不知有多少老师、家长知道孩子此时的心情? 

   我访问了几个初一学生,有的说:“中学真恐怖,做作业做得我直想吐。”有的说:“唉,考上大学就好了,考上大学我就不学习了。”还有的因为一分之差在年级排名中掉了几十位,就被视为“退步”,被老师点名批评,回家挨父母说,整个寒假就要“补课”。 

   我想起一位心理老师告诉我的事情:她曾让初一的孩子在黑板上写自己的情绪和感受,结果一黑板只有三个半表达正向情绪的词,其余的全是负面情绪。还有家长告诉我,他们的孩子一进校门脑袋就耷拉下来,孩子在学校里似乎很少感到快乐。 

   不快乐,大概是今天中国中学生的常态吧。为什么学生不快乐?因为他们的一些基本需要(生理的,如睡眠;心理的,如理解、尊重和关注)得不到满足;因为当分数成为惟一的标准时,大多数人都是失败者,只能吞咽失败的苦果;因为无法发展、发挥自己的特长、爱好和潜能,他们感受不到自己的独特价值。我们的教育已经把成长窄化为学习,把学习窄化为课堂和书本,把成绩窄化为分数,这窄化掉的,其实就是人性的需要。 

   有老师认为,学生现在不快乐是为了今后能快乐,所谓“不吃苦中苦,难为人上人”。中国自古就有为了成为“人上人”而“头悬梁,锥刺骨”的。我想,都到了这份儿上,学习本身的乐趣他们还能体验到吗?一旦“金榜题名”,他们还会热爱学问吗?爱因斯坦之所以成为爱因斯坦,不是因为有成为“人上人”的动力,而是他“被自然界向我们显示的数学体系的简洁性和优美强烈地吸引住了”。 

   退一步说,就算学习是为了将来能上好大学,找好工作,在今天这个不断变革的时代,要求的是终身学习,终身教育。如果小小年纪就对学习倒了胃口,我们不是剥夺了孩子可持续发展的资源吗?那么多大学新生放弃学习,难道不值得我们反思吗? 

   也有老师认为,小学搞素质教育把孩子惯坏了,所以孩子到了中学才感到难受。小学升初中是一个转折,对孩子来说,要适应一系列的变化。如果我们不仅胸中有书,胸中有分,同时也有“人”的话,我们会理解一些孩子适应方面的困难,会给他们更多的支持和帮助,而不是指责小学教育或拼命给孩子加压。 

   《学习的革命》一书的作者认为,学校应该开设四种类型的课程,一是个人成长课程,帮助学生提高自尊和自信;二是生活技巧课程,帮助学生学会自我管理和创造性地解决问题;第三是学习技巧课程,帮助学生掌握学习方法;第四才是语文、数学、物理、化学等具体课程。其实,前三种课程学好了,都能有效地提高学习成绩,因为它们回应了学生的需要,是把学生当作一个整体的“人”而非学习的机器来看待的。 

   令我高兴的是,一个学生告诉我,就在她进入中学后最消沉的时候,心理老师把“怎样面对挫折”一课提前了,使她重新振作起来! 

   但愿有更多的老师和家长,能够敏锐地感知孩子的需要,做到胸中有分,胸中有书,胸中更有“人”。
 

3A Disk网络硬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