强化孩子的贡献意识
99045( DanYang)
孩子是否要有贡献意识,答案应是“肯定的”。因为贡献意识能把孩子的各种特长与基本素质转化成贡献能力,形成强劲的社会竞争力,这是衡量孩子是否能够成为栋梁之材的基本标准之一。倘若我们从启蒙教育起,强化孩子的贡献欲望与贡献能力方面的教育培训,便可以极大地提升孩子的综合竞争能力。教师应如何培养孩子的贡献意识呢?
一` 树立正确的贡献观念。贡献不等同与努力。贡献是用可实现的社会价值来度量的;而努力与创造的价值并无直接联系。那句“结果怎样并不重要,只要努力了就行。”是背离社会竞争原则的,因为竞争社会只承认有价值的贡献。所以,教师应让孩子树立这样的观念:“当你走上社会,有机会承担一个重要工作或者重要职位时,我们需要有这样的意识,机会只有一次,必须成功,否则你的竞争对手将会胜出。”倘若我们把对孩子的教育仅局限在孩子考上一所名牌大学,是难以保证孩子在竞争社会中取得成功的,这也意味着我们的努力与付出也将难以保证实现其价值。
二`强化对环境负责的责任心。责任心,是指个人对自己和他人,对家庭和集体,对国家和让会所负责任的认识、情感和信念,以及与之相应的遵守规范、承担责任和履行义务的自觉态度。责任心是孩子健全人格的基础,是能力发展的催化剂。
责任心培养应遵循这样一个规律:从自己到他人,从家庭到学校;从小事到大事,从具体到抽象。不可想象,对自己不能负责的人,何谈对他人负责?对家庭不能承担责任心,如何承担社会责任心?因此,家长对孩子责任心的培养应从家庭起步,从日常生活小事抓起,循序渐进,由近及远,从具体到抽象。孩子,作为家庭的一名成员,既应该享受其权利,当然也应承担一定的家庭责任,包括建立家庭中的岗位,承担一定数量的家务劳动,让孩子在家庭的岗位上感受责任的分量,哪怕只是倒一次垃圾,洗一块手帕。忠于职守时应给予表扬鼓励;失责时应给予批评和惩罚。只有这样,才能让孩子超越“以自我为中心”,了解自己周围的世界,从而强化自己对他人负责,对周围环境负责的责任心。
三`营造良好的教育环境。父母,教师自身对家庭、对社会的贡献意识如何,对孩子来说也是一面镜子。从一定角度来说,父母,教师的贡献意识水平可以折射出孩子的贡献意识。“模仿是儿童的天性”教师经常给予学生正确的引导和示范,也能产生良好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