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新语文 >> 语文论文 >> 小学语文论文 >> 资源正文
语文课堂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的冷思考
        ★★★★
【字体:
语文课堂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的冷思考
作者:佚名    资源来源:网络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05-8-5
 
  时下,大大小小的研讨课、优质课、公开课采用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是一件很时髦的事。多媒体课件集声音、图像、文字、动画、视频等多种信息于一体,有很强的真实感和表现力,极大程度地满足了学生的视听等多种感官需求,老师只要操纵鼠标,一个涵盖了教案、板书、教材的“全能”课件便让人目不暇接,效果立竿见影。于是很多老师便在这一方面大做文章,为自己的课“锦上添花”。
  我们看到不少老师,在课件中集中了大量声音图像信息,把一堂公开课,用图文声像几乎武装到了牙齿,恨不得课堂的每一步骤、每一环节,一举手、一投足,都有声像、图文来配合。本来用几句话、几张图片或简单的体态语就能让学生清楚、明白的地方,也不分青红皂白,非要用多媒体替之,好像没有了这现代化手段就不能称之为一堂课了。一味追求直观性,追求缤纷华丽的效果,由于过于花哨,实际的效果却是干扰学生注意力。当每播放一首曲子,每闪现一幅图画,学生都会新奇好几十秒,甚至几分钟。而学生本来集中的注意力被转移了,本应用于语文实践的宝贵的时间被无端地浪费了。电脑成了插足语文课堂的“第三者”。 
  在一些优秀教师的课堂上,尽管主要是由教师用讲述、讨论等方法引导学生进行阅读实践,没有运用任何现代教学媒体,但教师绘声绘色、出神入化的讲授过程,依然能够激发起学生强烈的求知欲。学生学得津津有味,入情入境,学得生动活泼,积极主动。那么,我们不禁要问:课件是课堂的必需选择吗?教学的最优化是否只有通过现代教育技术才能实现呢? 
  用课件上课,教师容易受到已定型的课件影响,完全围绕课件讲课,缺少了课堂教学中最为精彩的“即兴发挥”,把原本的“课件辅助教师”变成了“教师辅助课件”。如果老师仅仅是把课堂上的主要活动变成  操作鼠标,学生的主要活动变成了看屏幕,画面频频变换,学生目不暇接,而思维却处于休眠状态,那么,这种教学不过是一种“新款”的注入式教学而已,这种改革只不过是由过去的“满堂灌”,变成了“电子灌”而已,学生除看到了几个好看的画面,记住了某个事物个别的、零散的特征外,一无所获,根本没有思考活动的参与,容易造成学生思维上的“依赖性”“惰性”,影响学生思维的发展。
  语文姓“语”,语文课本应是以“语言”为主要媒介的,声光色效多媒体应该来为“学习语言”服务才是。结果呢,花里胡俏的声像、图文倒成了主角,而语言成了辅助,语文课的本质消失了。语文课,特别是文质兼美的文章,其意境很多时候是只可意会不能言传的。如果用课件来展示美,等于是把语言所蕴含的美直接强加于学生,剥夺了学生想象的权利,限制了学生的个性化的感悟。俗话说,“想得美”。想象的空间是多么的大啊,无拘无束,信马由缰,想要多美就有多美。比如上《桂林山水》一课,学生本可以借助课文的佳句美文对桂林山水的美景,调动大脑库存中的最美的景像,进行自由想像。可有了多媒体课件,图片一展示,桂林山水就是这样的,在学生的头脑中就定势了、定型了。如果这个课件做得好也就罢了,如果做得差,桂林山水的美景岂不大受破坏? 
  而上课者在上公开课前,为制作这些课件,构思、画画、配音、集成、修改、调试,三番五次修改,这样的课比平时的课多投入了十几倍甚至于几十倍的时间和精力,而这节课能比平时的课好十几倍几十倍吗?显然不可能!投入和产出的差距是多大啊!老师把过多的精力放在课件制作上,从而导致不能将主要精力放在关注学生的成长,研究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这一核心问题上,那就意味着本末倒置。如果说课件的作用是“锦上添花”的话,那你的课不是“锦缎”,而是“土布”,既使绣上花后,人们也只会说“花”好看,而不会说“土布”好看。
  上述罗列了种种对课件使用的反思,并不是说要望“课件”止步,因为一个好的课件往往能起到不可替代的作用。譬如,它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创设良好的学习情境;真实再现课文语言所描述的情景等等。而是觉得课件就像是一把“双刃剑”,必须选准最佳作用点和最佳作用时机,“该出手时才出手”,不宜用时不用,宜少用时不多用,发挥其独特的、无法替代的优势。      
3A Disk网络硬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