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对爱情没有憧憬?对此大惊小怪是没有必要的,放任自流是绝对不可以的,严防死守也是不现实的。因为随着学生生理、心理的急剧变化,他们已开始对两性关系产生兴趣和好奇心,如果我们现在的教师也像《牡丹亭》中的塾师陈最良有意曲解《诗经》中的《关雎》那样,结果只能适得其反。而且现在的中学生并不是生活在与世隔绝的社会里,他们每天都在接触着这个复杂的世俗世界。事实上,如今的中学生课外阅读内容已经空前丰富,他们对文学影视作品中的婚恋内容已具有一定的认知能力。因而,通过这些婚恋作品的教学,让学生去辨别生活中的美与丑、高尚与卑劣,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爱情观,是每个语文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
教学中,我们不妨带领学生“走进”教材,因势利导,对学生加强爱情教育。例如,《诗经》中《卫风.氓》叙述了一个古老的,至今还在无数次重演的生活事件----痴情女子负心郎,谴责了男子喜新厌旧、始乱终弃的丑恶行为,让学生认识到:爱是一种责任,不仅是对对方的责任,也是对自己、家庭和社会的责任。我国最早的长篇叙事诗《孔雀东南飞》描述了刘兰芝为忠于丈夫“举身赴清池”,焦仲卿为钟情妻子“自挂东南枝”的故事,告诉学生“两性相爱,是人生最重要的部分,应该保持它的自由、神圣、崇高,不可强制它、侮辱它、污蔑它、屈抑它,使它在人间社会丧失了优美的价值”(李大钊)。教学《杜十娘怒沉百宝箱》,应让学生明白:爱是纯洁的,是不容亵渎的,更是不容买卖的。学习美国著名作家欧.亨利的《麦琪的礼物》,则让学生知道:要尊重别人的爱,学会去爱别人,爱是至高无上的,世界因有爱而美丽。而诵读舒婷的《致橡树》,则启发学生从中悟出这样的道理:应摈弃用金钱和权势装饰的虚假情爱以及女性对男性的依附,要追求独立平等、互依互助、坚贞热烈、心心相印的爱情。
我们还不妨走出教材,进行拓展阅读。例如,阅读鲁迅先生的名篇《伤逝》,通过讨论让学生认识到:子君追求个性解放、婚姻自由,不顾一切非议和讥笑,勇敢地冲出家庭,但是她不知道个性解放不能离开社会解放而单独解决,没有远大的理想,爱情也失去了瑰丽的色彩。并以此告诫学生,“不能只为了爱,而将别的人生要义全盘疏忽了”(鲁迅)。学完了电影文学剧本《花季.雨季》(节选),看到学生的兴趣很浓,我不失时机地布置他们课外阅读全剧或小说原著,并用一定的时间,就男女生之间如何交往进行了交流。学生一致欣赏王笑天与刘夏之间那种纯洁的交往,他们最终也形成了这样的共识:与其匆匆涉入爱河,不如静静地等待成长,就像含苞蓄蕊的花朵在青春期多蕴藏些营养,而把最美的花朵留到来日开放。
在学习这些文学作品时,我从学生的表情和话语中分明感觉到这些优秀的婚恋作品能触动他们的心灵,他们的思想也因师生之间这种真诚的交流而受到了感情熏陶。
亚里士多德曾问他的学生:如何使一块肥沃的土地不长杂草?答案是:方法只有一个----种上庄稼。同样,要让学生的心灵洁净,情操美好,惟一的方法就是----用美德去占领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