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新语文 >> 语文论文 >> 小学语文论文 >> 资源正文
终极关怀:让每个生命时时创新飞扬
        ★★★★
【字体:
终极关怀:让每个生命时时创新飞扬
作者:佚名    资源来源:网络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05-8-5
 ——《捞铁牛》案例与解读
案例描述
教学内容
九年义务教育五年制小学语文第六册第15课
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语文第七册第17课
建议思考的问题
1、 怎样对待课堂上学生的突然发问?
2、 如何面对学生对教师和课本说“不”?
3、 如何把说、做和想的权利充分地交还给学生?
 “铁牛怎么会被洪水冲走呢?”
《捞铁牛》第一课时,学生自由读课文一、二自然段,很快便明白了这两段是介绍故事的时间、地点和起因。为了让学生对“笨重”一词有更准确、具体的认识,我读了一段有关铁牛简介的资料:铁牛始造于唐开元年间,作浮桥的地锚用。1989年从黄河古道中挖出四只大铁牛,最轻的有26.1吨,最重的达45.1吨。四只铁牛一只只膘肥体壮、肌肉隆起、圆目怒睁、威风凛凛,相貌彼此相似而又各有差别。“铁牛卧伏,矫角昂首”,牛身下铸有小铁山,入地丈余,像个大铁柱,牛前另有一铁柱,可系铁链。在牛旁铸一铁人。估计每头牛有3立方米,重约52000斤。”读到这里,全班学生都不由自主地发出了啧啧的赞叹声:“真大呀!”
可就在此时,班上一向以不安分而著称的马鞭站了起来,大声地说:“老师,既然铁牛有这么重,怎么会被洪水冲走呢?”颇有一副以子之矛攻子之盾的神气。很快,也有不少学生跟着应和起来,表示支持他的看法。是呀,算算铁牛的重量,洪水哪来那么大的劲,竟然把它们都给搬走了呢?对这一突如其来的质询,我事先倒真是没有过多去想。我决定让大家分组互相讨论,再读读书,看看能否找出其中的原因来。
经过一阵讨论,马上有几只小手笔挺地举起来,一名学生说:“我们从插图可以看出,铁牛不仅大还挺圆,所以洪水一冲,它就容易滚动。”另一名学生说:“铁牛在岸上,岸边到河里有坡度,铁牛向下移动就更方便了。”第三名学生说:“我们小组认为,课文上写着:‘铁牛是拴住浮桥用的’,试想,发大水时,水猛烈冲击浮桥,浮桥就会使劲拉动铁牛,就把铁牛给拉下了水……”我没有想到,在这个本来好象不该值得注意的地方,学生却产生了疑问。当然,最让我欣慰的却是,他们经过深入地读课文,加以自己的思考、推断、想象,终于找到了令人满意的理由,既加深了对课文的理解,又训练了自身的思维能力,何乐而不为呢?
“起作用的不光是水的浮力”
课文中,介绍怎样捞铁牛的那段话,学生理解起来有一定难度,因为这中间发生了一系列的变化,而这些变化又是互为因果,环环相扣的。原本我想用课件来演示的,但仔细一想,课件展示也无非是将枯燥的文字变成了具体的画面,学生并不能真正领悟到其中的科学道理,于是我决定用分小组做实验的方法,让学生在动手操作中感受水的浮力是如何产生作用的。我还提出要求:在实验的过程中,要对产生的现象加以细致观察、分析,多想几个为什么。
既然是模拟,就应该做得尽可能像一些。我让每个小组准备了一个水槽,倒上大半槽水,水中放上一对两头密封、从侧面挖去了一块的易拉罐,再用皮筋捆扎在一起,用四根铅笔搭成架子,跨在两只“船”上;架子上拴一根细绳,另一头系住一块小石头,石头沉在水槽底部;两只易拉罐里装了不少的沙。一切都力求按照课文中的样子设计。实验开始了,我让学生用勺子将沙舀走,绳子随之绷紧,拉动小石块慢慢离开槽底,沙减少得越多,石块就上升得越高。学生兴致勃勃地做着实验,我在教室中间来回地巡视着。实验做完,我问:做了实验,除了弄懂怀丙使用水的浮力将铁牛捞起来的原理外,还有没有别的什么收获。
不愧是“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学生通过一番动手摆弄,都有了许多新感受,很快便有不少学生争先恐后地发言。我从中抽取了几个小组的代表,他们都谈到了做实验中体会到的应当注意的事项:
——有的说,搭的架子不仅要跨在两只船之间,而且要正好位于船的中间部分,这样可以使船不倾斜;
——有的说,架子的四条腿支撑在甲板上的那一点,应该有一些东西固定住,防止用力时滑动;
——有的说,绑架子与铁牛之间的绳子应该绑紧、拉直,这样才能使船一向上浮就拉紧铁牛;
——有的说,我们做实验用的只是一小块石头,但真正的铁牛很大,所以绑铁牛时必须有几根绳子分别绑住铁牛的头、尾、身子才行;
——有的说,在铲走沙的时候应该均匀地铲,以保证船的平衡;
——有的说,将船里的泥沙铲到河里时,应该注意不要让沙沉落到了铁牛的身上,不然会把铁牛覆盖住,铁牛将会埋得更深,打捞起来会很困难。
……
听着这一条条不无价值的意见,我从内心里为他们的发现感到由衷的高兴。我知道,在他们的动手操作中,显然已经对整个捞铁牛的过程很清楚了,也对其中水的浮力如何起作用理解了。于是我总结道:“同学们,你们现在应该明白怀丙所说的那句话:‘铁牛是被水冲走的,我还叫水把它们送回来’的意思了吧。可见,铁牛能够被成功捞起,靠的就是水的浮力的作用。”
就在这时,学习委员徐博士噌地窜起来,示威似地说:“老师,我认为在捞铁牛的过程中,起作用的不光是水的浮力……”
这平地冒出的一句话,着实让我吃了一惊,这不是对我进行挑刺吗?但我偏想听个究竟,便微笑地冲她点点头,告诉她讲下去。徐博士不紧不慢地说:“我觉得捞铁牛当然用的主要是浮力,但还有别的力量。一开始在把船上装满泥沙时,船因为受到沙的重力才下沉;把沙铲到河里,也是因为沙的重量减轻了,船才向上浮;而船身向上浮,绳子越绷越紧,并最终把铁牛拽起来,这中间既有船对铁牛的拉力,还有铁牛自身的浮力……”
说的实在是太精彩了,这个同学不仅感知了和尚对水的浮力的利用,还全面地分析了共同起作用的其它几个力的存在。看来她在科普读物及自然课上学到的知识,的确使她受益匪浅,看问题高人一筹,更加完整全面。徐博士的话一说完,我便带头为她鼓起了掌。
“我还有别的办法”
同学们兴味盎然地学完了捞铁牛的全过程,都不禁为怀丙的方法暗暗叫好,我决定对课本上的内容进行一定的拓展延伸,“怀丙和尚是好几百年前宋朝时的人,他想出了这么巧妙的办法,那么聪明的你们还有别的办法吗?”
这个问题一提出,全班立即热闹起来,无疑我的这一建议引起了他们极大的兴趣,我趁势发动他们小组之间相互交流、探讨,以发挥集体智慧。教室里气氛相当活跃,每个人都想拿出自己的才智,露一手给同学看看。只见有的争论不休,有的托着脑袋冥思苦想,还有的用笔在纸上画着图。不一会儿就有许多学生嘴里不停地喊着:“老师,老师,我还有别的办法!”
几个代表畅所欲言、各抒己见,有的想出了浮吊打捞法,有的主张用浮桶打捞法,有的说请一架直升飞机,有的说派一艘潜水艇,还有的说可以用电焊把铁牛切割成一块一块的。当然,这项建议立即遭到一片反对之声,认为这捞起来的就不是完整的铁牛,而成了铁疙瘩了……。大多数学生认为 ,可以用一艘打捞船,上面安装一台起重机,直接把铁牛吊到船上就行了。这一种种方法,有的甚至有点幼稚可笑,但也不乏闪烁着每个人的奇思妙想、智慧火花。我和同学们一起评析着哪一种办法更有实效性、可行性,哪一种方法还不够完善,有必要修改。最后,我又给他们留下了一份课外作业,在课余查找一下有关打捞中山舰和俄罗斯库尔斯克号核潜艇的资料,以便获取这方面的更多知识。
             “我认为怀丙的方法还需要改进”
课文差不多学完的时候,全班都沉浸在对怀丙这个工程家的敬佩之中,偏偏就在这时,被称为班上“百事通”的江伟突然发难:“老师,我认为怀丙的方法还需要改进!”一言既出,顿时全班为之一震,也让我大感意外。甚至有些同学已经在下面小声地议论,大概是在说他竟敢否定权威,有点不知深浅、狂妄自大吧。
但我却很高兴,我喜欢听到与众不同的声音。在别人都众口一词地唱赞歌时候,他却敢于唱起反调,这是需要勇气的。我鼓励他陈述自己的意见,他郑重地站起来说:“老师,我从书本和电视上了解到,黄河里泥沙很多,黄河之所以发大水,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河底泥沙堆积太厚、河床升高。可是照怀丙的办法,每捞一只大铁牛,就要向黄河里铲进两大船沙,那不就使河底的泥沙更多了吗?同时也会使这里的水变得浑浊,这是有害处的。”江伟一口气说了一大通,长长地舒了口气,如释重负地坐了下来。
这一次,全班再度一片惊叹,不过不是怀疑,而是充满钦佩、羡慕的语气。安静片刻,我兴奋地说:“江伟同学的见解实在是太好了,他不仅看到了怀丙办法的优点,更从环境保护的角度考虑到这种方法存在的缺陷。让我们大家一齐用热烈的掌声来感谢这个爱动脑筋的同学,给我们提供了一个值得探究的好问题。”
一阵响亮的噼噼啪啪的掌声之后,我组织全班围绕江伟所提出的问题进行讨论,看能否让怀丙不把泥沙铲到黄河里也把铁牛捞上来。同学们很快又热火朝天地讨论起来,显然,他们受到江伟的感染,也想开动自己的大脑想出些新点子、巧办法。
讨论之后,一名同学说:“我们小组认为,捞铁牛中可以把船里的泥沙换成人,开始,人都站在船上,铁牛绑好后,再弄一些小船,停在大船旁边,到时候人全部下到小船上,这样,既避免了把泥沙弄到黄河里去,人上下船比从船里上下沙也快得多。”这个办法真不错,显然这个小组是做事追求以人为本理念的同学。
另一小组的代表说:“我们小组认为,水不仅有浮力,也有重力,我们认为可以把船里的泥沙换成水,先从黄河里弄一些水;装在船里,捞铁牛时,再将水抽到黄河里去,又把黄河的水还给了黄河。”看来,这个小组的同学自然学得真不错,是从力学的角度来解问题的。我不禁补充道:“这个小组的方案,进一步应证了怀丙和尚‘铁牛是被水冲走的,我还叫水把它们送回来’的道理。”
第三小组的代表说:“我们小组决定还是用沙,但不需要向黄河里铲沙了。”
我和同学们不禁有些惊奇,难道他们能把沙蒸发掉不成?
这位同学稍作停顿,说:“只不过这样就需要增加两只船了。先把两只装满泥沙的大船划到铁牛沉没的地方,绑好架子,拴住铁牛,然后让另外两只空船靠在前面两只船的旁边,让水手们把泥沙铲到空船里,再将铁牛拖到岸边,接着,用装满泥沙的两只船去拴第二只铁牛,等前面两只船把铁牛运回来后,再分别靠在这两只船边上,把泥沙铲到那两只船上,用这样的方法来回七次就能把八只铁牛全部打捞上来,而不需向黄河里铲沙。”
这个办法也真不错,他们不仅将怀丙和尚的方法进行了优化,而且像解决数学上的应用题一样,进行了正确的计算,可以说是一次数学与语文知识的有益结合。
当然,还有不少小组的同学为优化怀丙和尚的办法献计献策,不知不觉中,下课铃响了,大家还沉浸在热烈的讨论中,一幅意犹未尽的感觉,但我已经非常满意了,同学们在这节课的讨论中得到了收获,得到了自主探究的意识与能力。可以说,学习了这篇课文,我们不仅与怀丙一起捞起了那八只笨重的铁牛,也捞到了闪闪发光的许多其它东西。 

案例解读
语文教学是“人”学,应该关注的是人,关注人的生命的全面发展。在新课程理念的观照下,我们应该洗心革面,确立关注学生生命发展的根本理念,建构充满生命活力的课堂,实现理想中的新教育。著名的语文教育专家熊生贵先生认为:“这种理想的新课堂——生命课堂,可从三个维度勾勒它的图景:生命生长的苗圃。这是一个适宜生命生长的环境:氛围放松,关系和谐,心灵自由,对话,合作……在这样的教学场里,学生主体得以凸现,主体生命在体验着生长,生命的发展是全面性的,可持续的和个性化的。而根本性的是主体性的生长。生命享受的乐园。人生为享乐而来,课堂是师生的生活,生活应该是幸福、快乐的。让学习成为乐事,求知欲满足以得到快感,这是教学的本然回归,返朴归真。自主、自信是乐之根本,合作让快乐共享,情感升华,审美愉悦,提升生命价值是这种课堂的自然境界。生命创造的天地。创造性是主体性的核心,是主体性发展的标志和灵魂,课堂应该是师生高级生命展示的天地。创新的课堂应珍视生命的灵动,张扬鲜活的个性,引发生命的高级呈现——创造性的发挥。”
“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这是我们在课程改革中最响亮的口号与孜孜以求的目标。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是达到这一目标的最好途径。扬振宁教授曾对中国传统教育过分注重演绎法作过精辟分析。他说,中国传统的教育是从已经了解了的抽象的原则开始,然后一步步推演出来的。这种方法可以使学生少走弯路,使学生一步一步地完完整整地把一门学科学好。但是,这样培养出来的学生“胆子小,老师没进过的不敢想,老师没教过的不敢做。”李政道教授寄语中国年轻学子说:“我们的祖先提出了‘学问’两个字,就是要‘学问问题’,而不是‘学答’,没有问题就没有发展。”
在这节课的学习中,一般教师极力避讳的学生插嘴、唱反调等麻烦无一例外地都出现了。这的确是让我又慌又喜,然而可庆幸的是我并没有扼杀他们求知的火花,而是把权力全部交给了他们,自己甘做一个热心的引导者和参与者,和他们一起去亲历探索的过程。所以学生从头到尾一直学得津津有味,他们敢于在无疑处质疑,师生一起共同解疑,学生从中获得了解决问题、自主读书的体验,而对于课文中难点知识的解决,又是经过动手和实践,从探究中获得真知。整节课,学生不仅能围绕教师提出的问题小组合作探究加以解决,并大胆设想不同方法,发展了发散思维能力,更重要的是他们能不迷信教材和教师,敢于大胆发表不同意见,难能可贵,并且围绕提出的问题,设想多种解决方案,充分地使他们的个性得到发展、张扬。正如特级教师周一贯所说,阅读教学总是要通过学生主体的认识图式去同化课文内容。这种同化,并不完全是“顺应”,也应当引导学生去质疑、去批判、去否定,敢于给课文挑刺,从小培养学生不盲从权威,不唯书,敢于独立思考,追求真理的精神和批判能力,养成遇事、遇理都能分清良莠、明辨是非的良好思维习惯。“读书须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有疑,才有学生自主地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提升过程;才有撷取信息、对比分析、综合梳理的研究性学习行为。只有遵循这种高效的阅读教学规律:源于文本而又高于文本,凭借文本而又超越文本,才能逐以实现教育的终极关怀:让每个生命时时创新飞扬。
                                         载于《内蒙古教育》2003-6

                                                                                                       

3A Disk网络硬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