谴词造句是习作的奠基石。用词造句的基本要求:一是用词准确,二是句子完整。它的一般步骤是:
一、 理解词义 理解词语表达意义,明确词语的运用范围,分清词语的感情色彩。
二、选择材料 即选取一些新鲜的材料来写,用词要灵活,内容要丰富。
三、谴词造句 一个完整的句子至少是由两部分组成:前一部分说是“谁”或“什么”,这就是句子的主语部分。后一部分说的是“做什么”、“怎么样”或“是什么”,这就是句子的谓语部分。一个完整的句子应当把话说得具体明白,让人一看就懂。
四、修改 写完句子,一定要认真读一读,用心想一想,看看有没有什么需要修改的地方。修改时,要着重注意以下几点:(1)看句子是不是写完整了,表达的意思是不是很明白,读起来是不是很通顺;(2)看指定用于造句的诩语是不是用上了,句子中所有的词语是不是都用得准确;(3)看句子中有没有错别字,有没有漏写或多余的字;(4)看句子末尾是不是加上了合适的标点符号。
要想造好句子,为习作打下坚实的基础,还必须注意以下四点。
一、 结构要完整
结构完整是造好句的前提。一个完整的句子不仅要能够回答“谁,干什么”或“什么,怎么样”,还要能够回答“什么时候,谁,在什么地方,干什么,怎样子?”或“什么时候,什么,在什么地方,干什么,怎样干?”
例1、夏天,孩子们在屋门前的空地上数星星。
例2、春天,蜜蜂在花园里采蜜。
二、内容要具体生动
为了使句子表达得更具体、生动、必须适当地加上修饰限制的词语。例如,用“抚摸”一词造句,下面一句比一句生动。
1、 朝阳抚摸着土地。
2、 朝阳柔和地抚摸着土地。
3、 朝阳柔和地抚摸着一望无际的土地。
4、 深秋的早晨,朝阳柔和地抚摸着一望无际的土地。
5、 深秋的早晨,在辽阔的北方平原上,薄薄的雾气正慢慢散去,朝阳柔和地抚摸着一望无际的土地。(《老科学家下乡》)
三、角度要变换
同一个词语可以从不同角度,按不同的意义来造句。例如:用“津津有味”一词造句。
1、 弟弟吃饭吃得津津有味。
2、 弟弟津津有味地吃饭。
3、 弟弟津津有味地看《幼儿园画报》。
“津津有味”在第1句里形容弟弟吃饭有味的程度,在第2句话里形容弟弟怎样吃饭,在第3句中“津津有味”形容很有趣味。
四、句式要多样化
造句时如果采用多种多样的句式,可以更准确、鲜明、生动地表达意思。例如:用“美丽”一词造句。
比喻句:桂林山水像画卷一样美丽。
感叹句:桂林山水多美丽啊!
反问句:桂林山水难道不美丽吗?
拟人句:桂林山水被大自然打扮得非常美丽。
怎样写好片断
写好片断是写好一篇文章的基础,是一项十分重要的写作基本功。怎样才能有条理地写好片断呢?前面已讲过“如何写好一句话”。而一段话是由一句一句组成的,并且句子与句子之间有着密切的内在联系。因此,写好一段话就必须根据表达的需要,按照一定的顺序,用适当的方式把句子组合起来。
组句成段的方法主要有以下四种:
一、几个方面并列成段 即围绕中心思想,从几个不同的方面进行叙述的组句成段方法。
例如:
万盛米行的河埠头,横七竖八停泊着从乡村里出来的敞口船。船里装载的是新米,把船身压得很低。齐着船舷的菜叶和垃圾被白腻的泡沫包围着,一漾一漾地,填没了这只船和那只船之间的空隙。
(《粜米》第一段)
这一段作者就是围绕“船多米重”这个中心意思。,从两个方面进行叙述的,这一段话由三句话并组成,条理非常清楚:第1句写船多;第2句写米重;第3句写船多、米重。
二、按顺序连贯成段 即按一定的顺序(事情的发展顺序,时间或空间的顺序)连贯而有条理地进行叙述组句成段方法。
例如:
老象跑在前头,最先来到了河边。它伸长了鼻子去吸河水。可是水位很低,它够不着,只好又往前走一步。它想,要是跨进水里,美美地饱喝一顿,再洗个澡,那才凉爽呢!老象的右脚正好踩在一块椭圆形的石头上,石头往下一陷,它抬起的左脚来不及往回收,一下子就踏进河里,踩在河底的淤泥里,深深地陷了进去。又烂又软的淤泥怎么承受得住这样重的老象呢?不一会儿,老象身子一侧,栽进河里,它使劲挣扎,但是越挣扎身子越往下陷。它抬起头呼救,但是水立刻向它的嘴里猛灌进去。
(《黄河象》第四自然段)
这段文字按事情发展顺序,连贯而有条理地描写老象“跑、伸、走、踩、踏、陷、栽、挣扎、呼救”等失足落水的全过程。
三、总述和分述组句成段 总述是总的说出这一段的重点或中心,分述则是围绕总述分几个方面进行叙述。这种组句成段的方法有三种:1、先总述后分述;2、先分述后总述;3、先总起后分述最后再总结。
例如:
(一)“松鼠是一种美丽的小动物。它玲珑的面孔上,嵌着一对闪闪发光的眼睛。一身灰褐色的毛,光滑滑得像搽过油。一条毛茸茸的大尾巴总是向上翘着,显得格外漂亮。”
(《松鼠》)
这里运用了先总述后分述的组句成段的方法。第一句总述松鼠是一种美丽的小动物,第二、三、四句分别描述松鼠的眼睛、毛和尾巴,从三个方面具体说明松鼠很美丽。
(二)“细雨如丝,杨梅树贪婪地吮吸着春天的甘露。它们舒展着四季长绿的枝叶。一片片狭长的叶子在雨雾中欢笑着。这就是故乡的杨梅树。”
(《我爱故乡的杨梅树》)
这里运用了先分述后总述的组句成段的方法。第一、第二句分别描述杨梅树吮吸甘露的情态和舒展枝叶的样子,第三句则是总述。
(三)“动物的舌头,无奇不有。猫的舌头有肉刺,它经常用舌头梳理身上的毛。狗的舌头在天热时是伸出来,帮散发身体的热量。长颈鹿的舌头,能把树上的嫩枝嫩叶卷住,这样吃起来多方便,企鹅的舌头上,长着尖尖的牙齿,能逮住滑溜溜的鱼虾。变色龙的舌头比身体还长,平时藏在嘴里,见到飞虫,能突出弹跳起来粘住虫子。啄木鸟的舌头是细长的,舌头长着倒刺,能把害虫从树洞里钩出来吃掉。蛇的舌头细长分叉,不停地吐进吐出,能感觉周围的动静。动物的舌头多么奇妙啊!”
(《奇妙的舌头》)
这是先总述后分述再总述组句成段的方法。第一句总述动物的舌头无奇不有。第二至十一句分述猫、狗、长颈鹿、企鹅、变色龙、啄木鸟、蛇等动物舌头的特点,最后一句概述动物的舌头是多么奇妙。
四、概括描写与具体描写组句成段的方法
这种方法有的先概括描写后具体描写,也有的先具体描写,后概括描写。
例如:
“动物进入冬眠,体温下降,以适应周围气温,其他的生理机能也一同减弱。举例说,一只清醒的刺猬每分钟呼吸约50次,在冬眠的时候至多呼吸11次,有时只呼吸1次,甚至一连几分钟都不呼吸。一只清醒的刺猬每分钟心跳200次,冬眠时候减少到20次。”
(《冬眠》第五自然段)
这一段三句话就是先概括描写动物进入冬眠后生理机能减弱,然后以刺猬为例具体概述动物进入冬眠后生理机能减弱的特点。
上面介绍的四种组句成段的构段方法,同学们在平时的阅读中可以有意识地去体会、理解,并在写作中加以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