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新语文 >> 语文论文 >> 小学语文论文 >> 资源正文
作文——“想说爱你不容易”
        ★★★★
【字体:
作文——“想说爱你不容易”
作者:佚名    资源来源:网络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05-8-5
之一,中小学生喜欢作文吗?
先看两组很值得玩味的数字。

在回答“你喜欢大作文吗”这一问题的时候, 94名同学选择了“不喜欢”,占答卷总人数的52.22%;38人选择了“一般”、“无所谓”,占答卷总人数的21.11%;而回答“喜欢”大作文的同学有48人,仅占答卷总人数的26.67% 在回答“你喜欢练笔吗”这一问题的时候,选择“不喜欢”的有83名同学,占答卷总人数的46.11%;实际的答案不存在“一般”、“无所谓”的“中间地带”的情形;回答“喜欢”练笔的同学骤然增多至97名,占答卷总人数的53.89% 
这两组数字挺耐琢磨的。

问卷调查中的这两个问题是鉴于学生写作实践的现状提出的。九年义务教育制的中小学生,写作的实践活动通常包括课堂上老师规定的大作文和课余由学生自己自主完成的练笔札记(周记、观察日记等)两种形式。我预想中,在写作目的与要求、写作情境都不尽相同的情况下,学生对写作的反应应当是不同的。问卷统计得出的数字果然出现了巨大反差:一方面我们了解到同学们对课堂大作文这一写作形式深感不满(喜欢大作文的仅占26.67%);另一方面我们又从同学们对练笔这一写作形式的相对认同中看到希望,受到启发——作文教学的改革是否可以此为切入点、突破口?

之二,学生为什么不喜欢作文呢?
说老实话,面对上文这两组数字的时候,作为一名语文老师,我是颇感觉汗颜的。试想,按照《语文课程标准》的规定,作文每学年一般不少于14次。写作与讲评合起来按照每次3课时计算,全年要花42课时写大作文,三年下来大作文就要用掉126课时,大约能折合成84小时;而大作文按照平均每篇600字计算,三年42篇就得写25200字。不算不知道,这一算,再想象一下,花84小时,要让我们原本天真可爱的学生写2万5千字自己根本不喜欢的文字!(倘若我们的语文老师继续用归纳中心、概括段意什么的将每一篇课文弄得支离破碎、毫无美感可言,再喋喋不休地给孩子们灌输那些无趣的语文知识……我们的语文课堂一定是最最面目可憎的。)我们这些为人师者难道还不该汗颜么?反正,面对学生的回答,我是着实在天寒地冻中汗涔涔了一回的。

请继续听听孩子们的声音——为什么不喜欢作文呢?调查统计结果表明,困扰学生对写作的情感的因素有以下几点:

一、“英雄”难过“选材关”

Ø         在不喜欢大作文的94名学生中,有30人次认为“没的可写”,写出来的“假的”、“编的”太多;有7人次的学生认为大作文的题目限制了他们的选材,他们不喜欢命题作文。在不喜欢练笔的83名学生中,有35人次认为“没的可写”。

Ø         几乎所有选择对大作文“一般”“无所谓”的“中间地带”的学生,对作文的喜恶,都是随有没有题材可写而定。

Ø         喜欢大作文的学生,在他们的分析中,几乎没有提及题材问题。在这部分同学中,不少人认为:大作文“可以提高对周围事物的观察能力”,“可以把每一件事都写成故事”,“可以把事情写具体”,“是一件完整的作品”。而喜欢练笔的97名学生,则用各种句式表达了相同的意思:喜欢练笔是因为有的可写,且能抒写真情实感——很显然,对于这些喜欢写作的少年们而言,题材问题不构成困扰因素,这个问题已经得到了很好的解决。

二、“我想飞,却怎么样也飞不高”

“一写作文就头疼”,“写作能力不好”,“不知道怎么写”——19人次的学生这样表白自己。有个学生干脆来了句“因为不,所以了,你问我我问谁”对付我的调查,对作文厌恶之情跃然纸上。写作能力低下导致对作文深恶痛绝,这自然也是情理之中的事情。试想,因为缺乏必要的写作技巧,交上去的作文每次都获得很差的评价,如此持续的“挫折教育”怎能激发一个孩子的写作热情呢?

三、篇幅太长,花时间太多

共有19人次的学生认为大作文所要求的字数太多了,要花费的时间也太多。有学生说,“篇幅太长,容易写跑题”,也有的说,“太长了,所以写不出来”。这个理由起初有些难以理解,但参照学生对练笔“短小精悍”、“不用考虑字数”的评语,也就明白了几分。另外,我想,这其中恐怕还是有选材的问题吧——无话可说的时候,600字的要求自然成了“煎熬”。

四、心头高唱“烦人歌”

“太麻烦”、“烦人”、“太累”——总共有17人次的学生以此作为不喜欢大作文的理由;有5人次认为大作文“枯燥乏味”;另有13人次的学生用“真烦”、“讨厌”“烦人”等词语描述练笔。这可真让我大跌眼镜。“太麻烦”、“太累”、“讨厌”“枯燥乏味”……这些词语应该是学生对自己写作时心态的描述吧?导致这种坏感觉的原因究竟有哪些尚不得而知,但显而易见的是:写作在这些孩子心目中,已经是个彻头彻尾的“包袱”、累赘。呜呼哀哉,大作文!

 

在上面的文字中,我之所以不厌其烦地罗列数字,是因为的的确确可以从中得出结论:我们的课堂作文教学总体说来有多么失败——学生们中的许多人厌烦作文,他们不懂得写作与生活的关系,没有掌握必要的写作技巧……这其中我们很难感觉到语文教师发挥的作用。难怪东方土先生质疑说:现在你们语文教学有根本性的变化吗?你们有新的有效的思路和作法吗?是啊,作为语文教师,真应当作一番深刻的反思:对于学生们写作中的困惑,我们究竟了解多少?面对他们的困惑,我们这些老师做了多少努力?有多少努力真正能够帮助我们的孩子提高写作水平?回到这一节文字一开始的计算上,我们真应当精打细算,好好利用初中三年的126节作文课,为孩子们实实在在地做点什么。嗯,对于我这个作文栏目主持人来说,通过调查了解到学生们的苦衷,也算是件好事吧——但愿我们的作文阶梯能帮助学生们提高写作水平。

 

¨         之三,“人之幼”成功的作文经验
印象中,极少见到“人之幼”所写的成功的作文经验,但经东方土先生这么一提,我倒是想到了北京景山学校一直所提倡的写“放胆文”的作法。其实,平时若是提及“放胆文”,我的感觉并不算深刻。因为未曾从解决学生实际困难的角度深究过,我总觉得“放胆文”写作的随意性挺大。现在,面对着学生写作中的种种困惑,我倒琢磨出这“放胆文”的好来了。 

“‘放胆文’,顾名思义是鼓励学生放开胆量去构思,想写什么就写什么,想怎样写就怎样写。”(舒风 《从“放胆文”谈开去》,下同。)你不是“英雄”难过“选材关”么?那老师就先从放开题材做起,让学生写自己熟悉的生活,写自己亲眼见到的,亲耳听来的,亲身感受过的。题材上不循规蹈矩的结果就是活跃了学生的思想,让学生感受到生活是写作的活水源头。你不是担心写作技巧不好么?那就“不限写法,能夹叙夹议,叙事中有抒情的固然好,只能记叙的也放行。”(舒鸿锦 《四十而不惑》,下同。)总之,一切只要能写出真情实感,老师就要肯定。因为“放胆”,学生的作文即使写同一个题目,“文章的题材,风格会有多种多样,呈现出绚丽多彩的局面”。在交流的过程中,“老师再有意识地鼓励引导,学生会更加努力的创造出更加富有个性,风格奇异、新颖的作文”。(舒风)你不是担心字数总也写不够么?那就不限定字数,“能写几千字的敞开写,能几百字成文的也很好,能写几句话不成文的也可以,只要努力了,老师都鼓励。”(舒鸿锦)你不是对作文深感厌烦么?这下子,“你可以按照自己的愿望随心所欲地写自己感兴趣的事,把自己想吐露的思想,想表达的各种愿望尽情地表达出来。”(“人总要倾诉吧,这下子就算是你发泄对作文的不满也是可以的!”——阳光老师)“在这种愿望的驱使下进行写作,没有思想压力,心情十分愉快,是一种精神享受”(舒风),你还能觉得作文很枯燥乏味,心里继续高唱“烦人歌”吗?

这样看来,在学生学习写作“人之幼”的初期阶段,“放胆文”真的是一种很好的形式。但这并不意味着教师对学生写作放任自流,相反,更要提倡教师充分发挥“导”的作用。要区分“导”与“灌”,“导”不是“灌”。现在的问题正是,教师按照自己的个人意愿对学生“灌”的太多,包括布置那些面目陈旧、令人感觉乏味的作文题,甚至非得用什么“开篇点题,结尾扣题”之类的模式教学生写作文,全然没有将学生放置在学习的主人的地位上考虑,因而也就没能调动起学生的写作热情。现在提倡学生写“放胆文”,倒是要先考虑一个问题:老师能够先于学生“放胆”吗?

 

                    

3A Disk网络硬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