溧阳市文化小学 杨彩芬
语文教育家黄光硕先生说:学生的语文学得怎样,作文可以作为衡量的重要尺度,学生的语文能力不过关,作文也是一个重要标志。可见,作文教学一直是语文教学中的重中之重。但是往往一提起作文,教师摇头,学生叹气,把作文视为语文学习中的“拦路虎”。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正在全国掀起一股热潮,小学语文改革的焦点之一便是——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而要实现这一变革,首先要从语文的课堂教学变革做起。作文教学作为语文教学的核心内容要改变以往注重传授所谓“技巧”“经验”满堂灌的形式,要注重学生的兴趣,让学生自己探索,自己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一、 运用兴趣的“迁移”,变“要我写”为“我要写”。
1、 自由组合作文,激发内在兴趣。
我们的作文教学,往往为作文而作文,为分数而作文,结果把作文当作编造谎言的园地,当作涂抹文字的游戏,当作折磨心灵的苦差事,学生一听作文就头疼,一写作文就绞尽脑汁。其实,作文是表情达意的工具,不应该是痛苦的事,而应该是快乐的事。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新颖的习作训练方式会让学生兴趣盎然。还记得去年期末考核前一个星期的一件事:那天我对同学们说:“从今天开始自由小组作文暂停,全力以付对付期末考核。”我原以为这下学生该拍手称快了,谁知出乎我的意料,教室里竟然是一片叹气声和哀求声:“哎!为什么?”“老师,再让我们写一个星期吧!”“我们保证不影响考试!” ……学生怎么会对作文这么感兴趣呢?原来我上学期让学生自由组合成一个个作文小组,在这个作文小组里学生有完全的自主权:自由组合、自由选择作文本、自由设计作文本、自由选材、自由写作……我的要求只有一个:不准抄袭,写自己想写的想说的,没什么可写的时候尽可以把作文本当枕头睡!这一下,学生可兴奋啦!每天一进来,别的作业先不交,眼巴巴地等着我一进教室,马上把作文本送到我的手里,还非得让我批完才肯到座位上去,而对于这样的作文,学生写得比平常要好,我的要求也比较松,学生一般都能喜滋滋地捧着几颗“五角星”回去。每天我也会选择一两篇特好的作文在全班同学面前读一读。这样学生的作文兴趣越来越浓,才会有了开头的一幕。
2、 增强自信心,使他们想写、乐写
自信心是小学生自主创新性学习中很重要的心理品质,也是获得成功的重要保障。要让学生在每次作文时都想写、乐写,就必须从增强自信心、激发兴趣入手。只要能使学生攻破这一关,调动起他们的积极性,作文教学就能顺利进行了。如我在刚开始指导学生习作时,并没有急着把写作的有关知识灌输给学生,而是搜集了一些本校学生在报刊或作文选上发表了的文章,展示给他们看,让他们知道,只要认真观察自己身边的事物,用自己的真实语言表达出来,就是写作文了。别的同学行,他们也行,这样先给他们打一针“我能行”的强心剂,以增强他们写作的自信心。同时,我还注意营造激发写作兴趣的氛围,鼓励学生向外投稿,结果有几个同学还真获了奖,我发现他们几位非常高兴,不停地跟同桌分享着快乐,其他同学也把羡慕的目光投向他们。这时,我抓住时机问:你收到获奖证书时的心情怎么样?你寄出文章后在等待的时候,心情又是怎样的?如果你这次没有获奖,你又会有什么感想?这一连串的问题,引起了学生的注意,激发了他们的兴趣。经过短暂的思考,全班活跃起来了。于是,我不失时机地布置学生根据自己的体会和感觉写一个片段。学生纷纷拿起笔,把自己的真实体会写了下来。通过增强自信心,激发写作兴趣,然后再逐步讲授有关写作的知识,循循善诱,学生就想写、乐写了。
二、让课堂充满活力,变“我怕写”为“怕我写”。
1、抓住时机,轻松落笔。
我们常说“言为心声”。那么心声来自何处?著名的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说:“生活犹如源泉,文章犹如溪水,源泉丰富而不枯竭,溪水自然活泼流之不尽。”所以我们有必要指导学生带着情感丰富生活,感受生活,可鼓励学生主动承担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务活动,从劳动中吸取生动有趣的生活素材。例如在指导作文《记一次家务劳动》时,我想,他们如果没有亲自钉过一次纽扣,包过一次饺子,无可非议便会随意编造,空话连篇。因此在作文教学的同时我们要鼓励学生去做生活的小主人,亲自参与生活,锻炼自立能力,感受劳动的乐趣:三八妇女节,为妈妈做上一道香喷喷的菜肴;爸爸加班的日子,替他洗净汗渍斑斑的衬衣;利用节假日看望年迈的爷爷奶奶。在班级活动中我还开展了包馄饨比赛、尝菜会(学生带来自己做的菜相互品尝)、野餐活动等系列活动。这样不但锻炼了其自立能力,而且丰富了情感,为写作开启了鲜活的、永不枯竭的源泉。
2、创造机会,获得素材。
教师要善于创设情景,调动学生的情感,使学生有材料可写。往往教师布置下作文题,学生总会感到无从入手,没什么可写,这就陷入了僵局。这时,必须得想方设法融化“冰点”。因此,教师要根据学生写作过程的特点,精心设计出一些与教学目的相关且符合学生心理特点的教学情景。情境的设置可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心情中获得写作素材,激发了他们的写作欲望。几个星期前的一件事,使我成了学生笔下一个挺逗挺可爱的一位老师。那天我拿着教委的紧急通知笑眯眯地走入了教室,还没开口就有学生说:“肯定是明天(周六)不要进来!”这下,教室可翻天了,拍手的有,拍台子的有,更有蹦起来跳起来的……此时我突然冒出一句话:“同学们,对不起!通知是要求同学们进来,而且,为防止‘非典’传染,决定明后两天都要进来!”“哎!”“谁这么缺德,难得休息一天也不放过我们!”“怪事怪事!”……此时此刻,怨什么的都有,突然我班的调皮大王包健跑上来抢了一份通知书一看,就大叫起来:“杨老师骗人!杨老师骗人!明天不要进来!”这一下教室里可真的成了大闹天宫了,什么动作什么语言都有……见时机成熟,我微笑着说:“今天的作业——”我的话还没说完,同学们竟然异口同声地说:“写日记写日记!”后来交上来的作文,就那一刹那的情景,学生竟都洋洋洒洒写好几张,我还开玩笑地说:“你们不会想批死我吧!再这样下去,不是你们怕写,而是我怕你们写了!”
以上做法都是围绕着孩子们的兴趣点展开的。由于是孩子们亲身经历的活动,因此在老师的指导下,他们会有目的地细心观察,认真思考;在老师的引导下,孩子们把兴趣的焦点逐步由“乐于做”转向“乐于写”,进而激发强烈的写作动机。这样通过创设情景,激发情趣,增添学生的生活阅历,不仅丰富了学生的写作内容,使学生能写出文章,而且还使学生的写作认知策略水平得到提高,达到了作文教学的目的。
3、自编作文集,让学生在写作世界里快乐地飞翔
万事开头难,第一本作文集的创作对学生来说简直是“老虎吃天——无处下口”,方法指导至关重要。如果开始就指错方向,这种实践很可能就半路夭折。要考虑到学生接受知识的规律,但是,也不能限制了学生自我发挥的空间。我利用书中的综合实践活动,利用一个月的时间组织学生开展了一次自编作文集的综合实践活动,此次活动依然和以前一样,让学生选择自己的习作,自由组稿,自由编辑,自由配图……学生以很高的热情投入到创作中。结果,作文集设计精美、图文并茂、项目齐全,还附有四处搜集来的有关资料。不少学生还运用电脑设计,有简介,有后记,虽不是很正规,但能看出学生的苦心。
尽管做一本作文集比单纯写作文要复杂得多,可是,学生乐此不疲,他们的写作兴趣、想像力、创作能力都得到了空前的提高。
三、利用评语机制,变“我想批”为“想我批”。
学生的作文中常常会出现教师意想不到的妙语或是惊人之语,教师一定不能吝啬欣赏型的评语。一些学生阅读面广,写作中能恰到好处地运用好词佳句,从而对文章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这时,教师不妨送上一句:“你的知识面真广,老师佩服你。”也有学生作文通篇文采飞扬,比班内学生明显高出一筹,教师就可以这样批注:“欣赏你的文章是我的一种享受!”我想,每一个孩子读到这样的批语都会心花怒放。久而久之,学生写好一篇作文就会千方百计让你帮他批,你没空时,他就会一直盯好你,问他的作文批了没有,批的是什么。这样就变成了“老师想批”为“他想你批”。
作文批语就是要使学生知道教师是如何评价自己作文的,自己又该怎样改进。好的批语能激发学生内心的情感,提高他们写作的兴趣。给孩子一盏灯,他们会给你一片光明。
世界著名诗人歌德曾说:“世界是那样的广阔丰富,生活是那样的丰富多彩……我的全部诗都是应景即兴诗,来自现实生活中……在这段话中,歌德明确指出了生活是写作的源泉。绚丽多彩的生活,不也正是孩子们浓厚的兴趣所在吗?因此,为了调动学生作文的自觉能动性,在训练过程中我尝试着运用兴趣的“迁移”规律,努力把学生对生活的浓厚兴趣逐步迁移到观察、写作上来。为此,我注意创造条件使作文教学的内容更贴近于学生感兴趣的生活,让作文训练回到生活中去,让孩子们写他们感兴趣,乐于写的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