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7 本文获省论文评比二等奖
小学作文教学"立诚"之我见
小学生作文,其性质区别于作家与成人的"创作""著作",而是一种习作,是学习用文字符号表达自己意思的练习形式。但这并不是说,作文教学只须单纯地培养学生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小学语文教学大纲(试用修订版)》指出,"要引导学生写熟悉的人、事、景、物,做到说真话,表达真情实感,不说假话空话"。显然,作文教学既要训练学生语言能力和开发他们的智能因素,又要进行良好的思想品德教育,陶冶高尚的审美情操。教师不能"就作文教作文"、"为作文而作文"。教师教学生作文的过程,同时也应是教学生怎样做人和做怎样的人的过程。因此,作文和育人是不可分割的整体。
大纲指出的"真情实感"、"不说假话空话"实质是要求学生说真话、抒真情。叶圣陶老先生曾在《语文教学二十韵》里,用"立诚最为贵"来概括作文教学的"求诚"思想,这在今天仍富有现实意义。关于"立诚"的涵义,叶老作过这样的解释:"求诚实含着以下意思:从原料讲,要有真实的,深厚的,不说那些不可征验,浮游无着的话;从写作讲,要有诚恳的,严肃的,不取那些油滑、轻薄、卑鄙的态度。"这就是说,我们既要引导学生从生活中获得丰富的写作材料,以便在写作时说真话、抒真情,表里如一、言行一致;又要训练学生正确思维与表达,使他们在学习构思、行文、修改等技巧之过程中,克服虚伪、浮夸、儿戏和惰性,以形成较为严谨的写作态度。作文之理如此,做人之道亦然。要培养学生成为正直诚实勤奋的人,就应要求他们在作文时忠实勤勉地写诚实真切的话。学生在作文过程中得到潜移默化的熏陶和锻造,最终将达到"文如其人"之境地。
但是,当前的教学现状尚有不尽人意之处。部分学生写作时不善于选用真实丰富的原料,而是沉迷于走"捷径"、找"窍门",从别人文章里摘抄、套用。他们说的是别人的话,抒的是别人的情,"浮游无着"、"油滑轻薄"。而有些教师恰恰也缺乏材料来源的指导意思,不注重从正确的途径帮助学生获得材料,而喜欢用单一的模式,对学生进行枯燥而乏味的训练。于是乎,学生学会了移"花"接"木"、对题入"座"之技巧,但凡写到"××的一件事",则不管是否真有其事其感,必定是生日庆祝、公园游览之类;写到"××的人",则不管是否真有其人其情,必定是为我补课的老师、带我看病的妈妈等等。久而久之,学生习惯于"作文就是编一套",说假话。如此教学,还有什么"立诚"可言,当然也无法去谈及育人了。
从"立诚"这一作文育人的根本思想出发,作文教学首先应考虑如何帮助学生获得作文的原料。
叶老曾强调:"训练学生习作,必须注重倾吐他们的积蓄。"他认为,"通常作文,胸中先有一腔积蓄,临到执笔,拿出来就是,是很自然的。"叶老"倾吐积蓄"的论述,揭示了作文的实质及作文育人的关键。因为作文,并不是一提起笔就能写成的,而是一个由生活、阅读、写作三者构成的反馈信息系统,是"吸收事物--形成认识--语言表达"的能力过程。积蓄就是吸收,包括吸收事物及形成的认识;倾吐是表达,是用文字符号(或口头语言)表达所认识的事物及所生发的情思。有积蓄才有倾吐,积得多,吐时才能左右逢源。
对小学生能不能做到注重积蓄呢?回答是肯定的叶老说:"若把亲切的观察、透澈的知识,应合环境而发生的情思等等,一律认为积蓄,学生胸中的积蓄是决不愁贫乏的"。"幼童看见猫儿圆圆的脸,眯着眼睛抿着嘴,觉得它在那里笑,这就是一种积蓄。"可见,学生有自己的生活,也一定有自己的积蓄。而教师如能辅以积极的引导,学生的积蓄则可更深更广。
注重积蓄,首先要引导学生热爱生活、观察生活。教师要结合教学实际,有计划地组织学生开展各种有益的活动,接触实际,指导学生观察和分析周围的事物。教师在丰富学生生活的同时,要指导他们用科学的方法观察身边的人和事,要鼓励他们亲眼见一见,亲耳听一听,亲口问一问,亲手做一做,以获得第一手材料。教师还要指导学生用正确的思想,认识身边的人和事,帮助他们辨别什么是对的,什么是错的,什么是美的,什么是丑的,从而进行辩证唯物主义教育,培养良好的思想品德和道德素养。这样,学生就能在丰富多彩的生活中从容不迫地了解自然,了解社会。心有所思,情有所感,积蓄在胸,倾吐也就不成问题了。
注重积蓄,还需引导学生读书。教师要帮助学生从阅读中借鉴他人观察事物、选取材料及表达技巧上的成功经验,学习他人的思考方法,从而不断充实胸中的积蓄。
刘勰在《文心雕龙》中有过"文附于质"的论述。这里的"文",指语言文字,即表现形式,即选材立意、布局谋篇、遣词造句等写作的方式方法;"质",指思想内容,即文章中写到的人、事、物,也包括作者的思想情感。"文附于质",是说语言文字这一表现形式是依附于思想内容之上的,即内容决定形式,形式为内容服务。刘勰的这个观点,是对内容与形式关系的高度概括,也为作文教学贯彻文道统一原则提供了依据。
因为形式是由内容决定的,只有具备了好的内容,形式才有意义,所以作文教学要强调从内容入手,强调注重积蓄,以保证作文言之有物,言之有理。
又因为形式对内容有反作用,一个尽可能完美的形式能够更准确地反映所表达的内容,所以作 文教学也不应当忽视章法的指导,要"思索作文的法度技术",以保证作文言之有序。
不可否认,当前的作文教学还多少存在着重形式轻内容的倾向。有的教师热衷于给学生制定一整套写作程序而忽视对作文内容的指导,使教学不断地产生负效应。因此,在作文教学中强调"文质两宜"就显得尤为重要。
要做到文质两宜,命题至关重要。作文命题如能"以学生为本位",做到《大纲》所要求的"切合学生的生活实际,具有启发性,便于学生展开思路",学生才有话可写,"文质两宜"才有保证。
文质两宜,还要求教师指导学生组织和剪裁作文材料。"要把材料组成一个圆球","浑凝调合,周遍一致","圆球有一个中心,各部分都向中心环拱着,而各部分又必密合无间,不容更动"。可见,学生要写得一篇圆满的文字,须学会将各部分处以"最适当的定位列次",以服从"环拱中心"的需要。
学生每写完一篇习作,总盼望得到老师的公正评定。对他们来说,凡老师肯定、赞赏的,都是好的,都应当学习;凡老师否定的、批评的,都是不好的,都应当摒弃。因此,评量学生的作文,关系到作文质量和文风,教师不可等闲而视之。
实践证明,任何过高过低或片面的评量标准都会给学生带来消极的影响。有的教师没有客观的依据,而是根据个人的审美倾向或感情因素来评定学生作文。他们可以因为主张"学习"范文的构思方法而反对学生有所创新;可以因为一味追求内容"具体"、字数多篇幅长而不在乎真实与否;可以因为偏爱华丽词藻而嫌弃朴实的语言。甚至学生的日常表现亦可以左右评分。如此种种,其结果必然挫伤学生的写作积极性,滋长虚假浮夸的文风。这是与作文教学必须育人的教育思想背道而驰的。
评价学生作文应当有度,即有标准。作文的评价标准,当推《大纲》无疑。《大纲》是教学科学化的指导文件,离开它来讨论作文评价,同样会陷入盲目性。
《大纲》对小学生作文的思想内容,有明确的要求。从高年级起,《大纲》对各年级都指出要"思想健康,内容具体",并对此作了进一步的阐发。
思想健康,一是要真实,写一句话,一段话,以至一篇文章,要把自己想写的事情老老实实地写下来。二是要写有意义的事,要表达自己看到的听到的想到的有意义的内容,即要赞美生活中的真善美,发抒积极向上的情思。当然,这里不能忽略儿童的年龄特点及认识水平,不能用成人的眼光去要求孩子。有些内容,学生的理解还不能涉及到事物的本质,但只要他们有所感觉,即使是粗糙的,表面的,也不失为健康的好作文。
内容具体,就是要写得实在,不空泛。写一段话或是写一篇文章,想告诉别人一件什么事,想说说自己的什么想法,就把这件事,这个想法写下来,不写空话。可见,学生如能实实在在地说想说的话,不说空泛无际的话,文章的内容就是具体的了。
《大纲》对小学生作文的语言形式,也有明确的要求。从三年级起,《大纲》对每一年级作文的组织、条理、语句、用词、书写、标点等方面都提供了不同程度的要求,以便让学生通顺连贯地把自己想说的意思准确生动地表达出来。所以,只要严格把握好年级间要求的差异,就不难正确评量学生的作文了。
注重积累,文质兼顾,适度的评价,是促使、引导小学生作文达到"立诚"要求的基本方法。因此,我们小学语文教师应当大胆尝试,努力实践,使自己的教学真正达到启发引导学生作文"求真立诚"之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