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新语文 >> 语文论文 >> 小学语文论文 >> 资源正文
熟读 简析 体情 背诵
        ★★★★
【字体:
熟读 简析 体情 背诵
作者:佚名    资源来源:网络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05-8-5
——《古诗三首》教学设计
一、古诗教学的意义和注意的几点
(一)教学中要以“读”为主。让学生在反复品味诗的语言特点,体会古诗语言的精练内涵的丰富、情感的强烈。
如王安石的《梅花》一句“凌寒独自开”就传神般地把梅花那种骄傲、清高、甘于寂寞又不畏淫威的高贵品格表现了出来。其中“凌”字用得由为精彩:一个凌字(当迎着、冒着、高昂着头讲)就把“梅花”那种铁骨铮铮,不屈不饶的抗争精神表露出来。多么精练的语言、多么丰富的内涵、多么炽烈的感情!
(二)教学中要注重对重点字词的理解。古诗,作为一种文学艺术形式,其语言除了具有高度概括和凝练的特点外,还讲究对仗整齐、节奏、押韵、字音平仄变化等特点。这就造成古诗有时突破一般的语法规律,在遣词造句上出现成分的省略、词序的颠倒、意思的浓缩等情况。如,孟浩然的《宿建德江》诗,1、2句就省略了主语“我”。“愁新”实际应为“新愁”。
古诗中的一些词,经这长期的演变,原意已经消失或转换了,这也是学生学习和理解古诗的一个障碍。如,王维《鹿柴》诗中“但闻鸟语响”,“但”在此处作“只”讲,是副词,不能作“但是”讲。这些古近异义的词都需在教学中加以理解。
(三)启发学生想象、感受诗的意境、把握诗的中心。古诗,往往“诗中有画”。这“画”就是诗所表现的意境。“意境”乃是诗人的思想情感和客观事物融为一体的艺术境界。教学中,教师应用生动的语言 ,把诗中的意境栩栩如生地描绘出来。以下几种手段可供参考:1、适当介绍历史背景,揭示诗的产生缘由;2、充分启发学生想象和联想,让其根据自己的理解把诗所表达的意境画出来;3、教师绘声绘色地示范朗读,有条件的还可以配古典乐曲;4、借助于多媒体教学,创设情境,再现画面,使学生有身临奇境之感,感受诗人当时的心境及情感。
(四)加强朗读,进行表情朗读和背诵的训练与指导。
“好诗不厌百回读”。朗读和背诵在故事教学中占有特别重要的地位。古诗节奏鲜明,音律和谐,教师必须做好学生的朗读和背诵的训练知道。有条件的还可以利用多媒体的效果,感染学生,对学生进行审美情趣的训练,给学生以美的享受,陶冶学生的情操,同时加深学生对诗的理解和记忆,达到“熟读成诵”之目的。
本课三首古诗都要求背诵,其中《鹿柴》、《梅花》还要求默写。目的是帮助学生积累文化底蕴。为此要鼓励学生在平时的口头或书面的表达中恰当地引用古诗词,增强语言的表现力和感染力。
二、教学的重点、难点、教训点
(一)重点:理解诗的内容;表情朗读和背诵三首古诗。
(二)难点:1、诗中的一些重点字词意思的理解(见书中注释,参考或学生的质疑)2、读音。《鹿柴》,“柴”此处读zhai,不读chai 。“返景”中的“景”此处读ying,不读jing.“泊”多音字,此处读bo,不读po。
(三)训练点:①感情朗读三首五首诗。感受尸的鲜明节奏感和韵律美。②背诵三首诗。③正确默写《鹿柴》、《梅花》。
三、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检查学生预习情况。
预习内容设计:1.查找有关资料或工具书,了解孟浩然、王维、王安石的生平及作品2—3首。2.试自渎、理解三首诗。①借助字典读准字音;②借助“注释”或工具书试着讲讲每首诗的意思;③有什么学习困难记下来,以备质疑。
设计目的:①培养和训练学生使用工具书和查找有关资料的能力;②培养和训练学生利用工具书或有关资料,自己能初步读懂古诗词的能力;③培养和训练学生边读书,边思考,边发现问题的能力。
(二)总结、评价学生自学检查的情况。
设计目的:有布置就要有检查;有检查就要有总结和评价。借以肯定学生的能力,鼓励学生的进步,激励学生自能读书的积极性,养成良好的预习习惯。
(三)学生质疑。师生共同归纳、梳理。有的可以师生共同即时解决;有的则在进一步的学习中解决。
设计目的:根据学生的质疑困难,教师了解学生学习的困难所在,从而针对性地教学,使教学目的性更强。
(四)学习《宿建德江》。学习步骤:
第一步:学生自渎,宿建德江》,边读边思考课后“思考·练习1”,可以同桌或前后几个同学交流时讨论。有弄不懂的地方用笔标出来或记下来。
设计目的:培养学生边读书、边思考,动笔圈点批注的自能读书的良好习惯。
第2步:全班同学交流汇报自学情况,相互补充、纠错等。
设计目的:建立师生间多层面、多角度对同一问题相同或不同的理解与认识,让学生在众多的信息交流中,学习通过比较、鉴别,选择正确答案的筛选能力。
第3步:理解诗的句意和全诗的诗意。
师投问①同学们说诗表达了作者愁苦的情绪,你是从哪儿得出这种结论的呢?谈谈你对诗句的理解。讲讲“客愁新”的意思。
师投问②:作者“愁新”的原因是什么?联系作者的生平、结合诗句,谈谈你的认识。(参与:诗人满怀希望入长安,希望得到重用,但终无所获。而今一腔忧闷,又客作他乡,面对茫茫旷野、悠悠江水、孤舟映月,难免生出几多新愁,几多感叹来。)
师投问③:诗人怀着这种情绪,此时在他眼里建德江边是一副怎样的画面呢?作者都看到了什么?他观察的顺序是怎样的?
设计目的:问题引路,弄清前因后果,理解句意、诗意和重点词意。同时弄清作者的观察顺序。这步是教学的重点。
第4步:边观察书中插图,边读诗句,进一步理解诗意。
设计目的:充分利用教材,诗配画、画配诗,诗画结合,直观教学,强化理解和记忆。
第5步:在5分钟的时间内,自己默诵这首诗,用什么方法都可以,看谁背得快。
设计目的;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学习方法,不必强求一种;时间的限制是为了竞争。
第6步:感情背诵。可自荐,可小组推荐代表,进行竞赛。背诵后还要简谈怎样背的?为什么这么停顿?重音为什么放在这个字上?
设计目的:激趣、激情,在愉快中完成背诵。
第7步:你还知道孟浩然的什么诗吗?能读或背给大家听听吗?
设计目的:由课内延伸到课外,拓展学生的学习范围。
(五)小结本节课的学习情况,以鼓励、表扬、激励为主。
第二课时
(一)学习《鹿柴》和 《梅花》二首诗。
(二)教学方法基本同上。(教学设计略)
(三)这两首诗要求默写。这里提出两点建议:
①要在熟读、背诵的基础上进行默写;②默写的任务也要在课堂上完成,把减轻学生的课业负担落在实处。③默写后可以同桌相互订正(含标点符号)。教师及时进行情况反馈,做到心中有数。对较差的学生进行及时地帮助,保证不让一个学生落伍。
简评:
结构点、整体性和序列性,被喻为语文教学设计中“点、面、线”。优秀的教学设计无不是这三首的精巧构建。
请看:
——“熟读、简析、体情、背诵”不仅是教学设计的结构点,也是知识教授点、能力训练点和情感激发点,而且重点突出,难点明确,言简意赅是为“点”的精当准确。
——教师的讲授、引导,学生的质疑、体情、感悟与知识教学、能力训练搭配合理,构成多层次信息传递、多思维教学反馈,整体性极强的教学操作层面。从而克服了传统的古诗教学中重诗句字意分析串讲而轻体情感悟,疏于整体综合的弊端,更能充分地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利于培养自读能力。是为“面”的严谨完整。
——以学生认识规律为主线,以教法、学法为副线,由题推文,以读助讲,以实(词句释解)导虚(情感意境),背诵巩固,外向迁移,丝丝入扣,环环相连,思路明晰,张弛有度。是谓“线”的相辅相成。
点、面、线有机构建,从而达到课堂教学结构的最优先。设计者可谓知教材、知学生、知教法。

3A Disk网络硬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