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注意培养学生的语感,有利于提高学生对语言文字的理解和表达能力,使语文课的思想教育在潜移默化中收到实效。我们的做法是;
一、 词不离句,准确理解
在阅读教学中要重视词语教学,帮助学生正确掌握概念,特别要帮助学生理解词语在一定的语言环境里的含义,这是培养语感的前提。学生在字典上查到的概念是死的,而文章中字词所表现的情感及思想感情是活的,因而教学中就要要求学生把重点放在了解词语在课文具体语言环境里的含义上。我们发现学生在预习课文时,往往机械地抄写、记忆词语注解。于是就反复强调,碰到陌生的字词,先要阅读课文语句,经过自己的思考、揣摩、领会,再查字典,然后根据字典的解释,回到原文中去,进一步求得理解。同时还要求学生用自己的话解释词义。有些词义往往只意会,就让学生联系上下文来讲,特别要注意词语在文章特定的环境里所表达的思想和感情色彩。如《穷人》中写到渔夫的家“温暖而舒适”,“舒适”一词,词典上一般注释为“舒服安逸”,而在该文中仅是指“地扫得干干净净,炉子里的火没有熄,食具擦得闪闪发亮,挂着白色帐子的床上孩子们安静地睡着”。而这一切靠主妇桑娜的勤快就能做到的。学生联系了词语上下文的内容,就会领悟到“温暖而舒适”在这里的真正含义,对于作者要表达的思想感情就会感到真实可信。再如《在仙台》中写到鲁迅在仙台“颇受优待”,联系上下文,学生就会感到这只不过是“物以希贵”的年谓优待罢了,并非受到什么特别好的待遇。
二、 读文想景,引入情景
读书时要求学生必须做到眼到、口到、心到。通过认真的阅读,能使学生感受语言的活力,发展形象思维能力。尤其是记叙文,要读文想景,使学生有身临其境的感觉,即在读书时能在脑海里浮现表象,形成如见其人、如闻其声的生动活泼的立体画面,对景物层次、方位,人物的活动,都有个较力明晰的印象。
一般课文凡有插图的,阅读时就应充分利用,帮助学生把语句的意思变成活的形象。这样,既发展了学生的语言,又发展了学生的思维。如《蝉》的第二幅插图,教师运用时可启发学生展开联想,把单幅图动画化,看作几幅连贯的图画,就能加深对课文第五节的理解。课文中写道:“这时候,蝉表演一种奇怪的体操。它腾起身子,往后翻下来,头向下倒挂着,折叠着的翅膀打开了竭力撑直,”这段文字为图中所示,让学生读文看图,加深印象。而按下去的一句图中未能展示,可以启发学生联想,再现此情景。这样逐步养成习惯,即使课文中没有插图,学生渐渐地也能读文想景了。再如《小站》一文围绕中心按车站的方位一层一层写,赞美车站工作人员的精心布置。教学时,教师可要求学生注意那些表示方位的词语,启发学生边读边想象小站的布置和环境,让北方山区一个小站的模样浮现在学生的脑海。
三、 多读多听,体会感情
多读多听在阅读教学中是十分必要的。多读,能让学生在读的过程中逐步加深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并受到感染,受到教育。多听,能逐步培养起学生对别人朗读说话的鉴别、欣赏能力。学生在多读多听中进行思索,设身处地去体会蕴藏于文字背后的东西,他们对语言文字的敏感性就会逐渐增强。如人物的对话,读出人物当时的心情,就能体会其“潜台词”。《忆铁人》第二节,写铁人去托儿所时批评了一位阿姨,在回去的车上,一位干部对铁人说,那位阿姨是个好同志接着课文写道:“铁人睁大了眼睛,哦?﹒﹒﹒﹒咳!”之后,便要司机把车掉头,开回托儿所。教师要学生仔细体会铁人的这一神态、语言及省略号后而所包含的丰富感情。学生说,这句话的意思是:“哦,原来是这样。咳!我真该死!错怪人了。得赶快回去赔礼道歉!说这话时铁人心里是很难受的。”这样的想象符合情理,符合人物的身份。学生有了这种真切的感受,铁人那种勇于承认错误,严格要求自己的品格,同样很自然地会使他们受到感染,受到教育。又如《穷人》一文,渔夫和妻子对话中有很多“哦”、“嗯”之类的语气词,教师要求学生先查字典,了解这些词的多种声调,不同含义,再对照课文,想想该用什么声调、什么语气读,这样就能加深对课文主题及人物思想感情的理解。
四、 各抒已见,相得益彰
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培养语感,不能强加,必须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逐渐积累,在不断的探索实践中慢慢养成,教师恰到好处的点拨、指引是必要的,但由于学生情况各异,同读一篇文章,理解有深浅,感受不相同,所以可让学生在讨论、交流中互相启发,取长补短,促进思维发展。如学古诗《塞下曲》第一句“林暗草惊风”时,教师让学生反复诵读,揣摩意境,去领悟每个字所包含的意思,再各自说说自己的看法。有的说,夜晚,昏暗的树林里有风吹草动的感觉;有的说,树林里黑糊糊的,月光透不进去,一阵风飒飒吹来,草叶颤动,发出....的声音....通过交流,大家感受愈来愈深。有的说,五个字写到了林、草、风,还有林中暗淡的光线,风吹草动的状态,多么丰富的内容啊!有的说,这里的“惊”字用得最好,把树林里突然发现有猛虎的紧张气氛写出来了。这样的交流,学生从看似简单的语言中,理解了蕴含着的丰富的思想感情,体会到了古诗语言的凝炼。
叶圣陶老先生曾说过:“一个人即使不预备鉴赏文艺也是训练他的语感,尤其是基本的准备。有了这种准备,才可以通过文字的桥梁和作者的心情相契合。“尽管小学生并不懂得什么是语感,但我们当语文教师的应当在教学中有意识地做好“培养语感”这一工作,因为这对学生语言和思维的发展,对学生思想感情的潜移默化,都是十分必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