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吴江市八都镇中心小学 钱金明
有位朋友在初中教语文,有一次与笔者小酌时谈到明天他要上朱自清的《荷塘月色》了,言谈间甚悦。过两天再次谋面,问其效果如何,他说他课前化了不少精力,大卡片、小卡片贴了一黑板,自己也相当的投入,但教学效果平平。为此,我颇有感慨:上语文课本该如含英咀华,品美食而啜佳酿,何等的浪漫潇洒,可若一篇好端端的文章要肢解成片章只句,搞排列组合的文字游戏,那么如此一来,文章中闪光的思想不见了,感染人的情感不见了,见到的只是零零碎碎的符号,其效果必然会大打折扣。一堂成功的课,它是一堂有亮点的课,更是充满诗意的课。教师的一双慧眼和平素练就的游刃有余的内功造就了有诗意的课,下面本人就在语文课中让诗意勃发来谈谈自己零星的体会。
一、说句,情趣盎然。
《语文课程标准》特别指出:“语文课堂应关注在成长中的人的整个生命。”、“要重视对学生多角度,有创意阅读的评价”。要使一堂课的说句诗意盎然,教师本身应摆正位置,要把自己看成是成人派往儿童世界的友好使者,必须认真学习被遗忘了的价值,做孩子的知心朋友,这样儿童才能“安其学而亲其师,乐其友而信其道。”去年十月底我有幸在扬州听了二节著名特级教师于永正的作文指导课,有这样一个镜头永生难忘:一位在课中多次和于老师“对话”的中等学生在临课结束前,终于说出了很有诗意的话语,临课结束时他主动的走到于老师跟前,眼噙泪花地对于老师说:于爷爷,下次到徐州我一定来看您!望着这位一堂课的“忘年交”,听课的老师都被这一股浓浓的信赖、依恋之情所感动。我认为学生的第二次发自肺腑的话语比第一次精彩的回答更富有人情味,更富有诗意!当然在课堂的说句要做到情趣盎然,做为导行者的语文老师必须有扎实的语文功底和宽厚的文化积淀,因为说话练习必须在双向互动的语言实践中进行。如我上三年级的一篇阅读课,我让学生说说怎样描写春天(小练笔),有一位学生说道:“小燕子用她的尾巴剪出了春天的色彩”、另一位学生说道:“青蛙用她的歌声唤了春天的旋律”等,我认为这样的回答很富有诗意。
二、读文,有趣有悟。
这里的“趣”指趣味,是一种使人愉快,使人感到有意思、有吸引力的特性。在平时课堂教学中应紧紧抓住课文中每一个真、善、美的要素和亮点,激发学生去咀嚼、品味、感悟、欣赏,使其性情得到陶冶和感染,心灵得到净化与提升。“对象是否美,并不完全取决于对象的性质,常常由主体的生命投射这一参数来确定。”(祁志详《美学关怀》)。因而教师要引导学生读出诗意,从而为下面的诗意的表达提供有效的铺垫。况且语言文字中蕴含的语音感、主意感、语境感并不是靠讲一讲,分析能体会得到的,一篇好文章,一首好诗,可以读得或荡气回肠,或温情脉脉,或慷慨激昂……使学生在浓浓诗意中受到教育和感染,高尚的情操、崇高的思想会通过优美的语言文字流进孩子们的心田,在潜移默化中提高他们的文化品味,审美情趣。如教学叶圣陶先生《爬山虎的脚》一文,我要求学生“把一段话读几遍”,“把那种美丽的绿颜色、那种变化的样子读出来”。让学生通过品读、美读,在“读几遍”中想象爬山虎叶子的美,感悟作者的情感,从而在自己的脑海中创造性的再现作者的情感,为诗意的顺畅表达提供服务。
三、写诗,妙趣横生。
现在在小语界中,大多数人都不肯或不赞成尝试去后天培养一个诗人,让小学生自己动手去写诗。尽管最后只有极少数人才能成为诗人、艺术家,但任何人都具有想象力和创造力。而就想象力来说,成人远远不会像儿童那样想象自己“在月亮上荡秋千”、“和恐龙一道喝狗尾巴花茶水”,诗不仅是一种复杂、深奥的文字技巧的表现,更重要的它来自激情想象力自由驰骋。美国哥伦比亚大学的科克教授认为“相信儿童能写诗,尽可能使儿童感到写诗很容易、很愉快、很兴奋……帮助儿童了解诗好在哪里,并鼓励儿童写更多的诗”。鉴于此,我在班中也鼓励学生写诗,大胆发挥想象力,正像爱因斯坦所说:“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而在想象的过程中“文字规则似乎非常自然地、渐渐地为孩子们所掌握”。如我在教学李白的《赠汪伦》时,在课堂上让学生回忆和亲人告别的场面,模仿其格式写一首短诗,全班55位同学都能写了,吴岑岑同学是这么写的:
赠外婆
岑岑乘车将欲行,
忽闻窗边叮咛声。
秋时朝阳暖如火,
恰似外婆送我情。
这里即有李白诗句的格式,又有自己的想象,有一定的表现力和妙趣。事实证明,高年级小学生完全有能力写简单的诗歌。
课堂教学是语文教改的主阵地,愿我们的课堂多一点趣味,愿很多的诗意在我们的语文课堂中勃发!
课堂要营造创造性发现的空间
江苏省吴江市八都镇中心小学 钱金明
现代小学语文教学应多重视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美国著名教
育心理学家布鲁纳倡导的“发现法”,美国芝加哥大学教授施瓦布提
出的“探究式学习”,为语文教学创造性思维的培养提供了宝贵的理
论基础,值得引起我们的注意,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要切实加强潜心读
书、独立思考的环节,要给每个学生充足的读书、思考的时间,要注
重课内向课外延伸,读书与生活的接轨。创设发现、探究的空间,需
通过放手给学生自由时空,让学生自由思考行动,营造独到见地的创
造性发现空间,它对于学生的终身的学习和可持续发展有着十分现实
的意义,这里作为我们教师需树立二个基本观念。
首先营造这样一个创造性发现空间其体现的是充满爱的创新教育。爱不仅是教师应具备的职业道德修养,而且是儿童身心发展,生命成长的原动力,是生命中一种创造性的整合力量。爱的教育强调养成,主张尊重儿童自身发展的特点和规律,注重熏陶、感染,潜移默化,要在教师精心编织的空间内使学生感到发现的快乐和学习的价值;要在爱的阳光下,消除一些困惑、胆怯、浮躁,引发出内心深处天真无邪的本性,从而诱发出创造的潜能。
其次营造这样一个创造性发现空间其体现的是一种“活”的教育。
现在学校里的规矩很多,课堂上的规矩更多,导致学生众口一辞,作
文千篇一律,学生中“假”“空”现象充斥其间,让教育界有识之士
深感忧虑。我们应提供“童言无忌”,提倡儿童“思维无禁区”,我
们基于创造性,基于独到见地,都是让儿童畅想,畅言,精神上处于
一种自由、放松的状态,在这种空间中,任想象驰骋,任感情激荡,
任思路纵横,多种想法涌动、交汇,自然会碰撞出创造的火花。
语文教学的目的是着眼于人的包括语文素质在内的综合素质的可持续发展,其中自我发现、自我感悟在阅读和写作教学中显得尤为重要。那么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怎样营造独到见地的创造性空间呢?笔者认为有三条途径值得一试。
一、在感悟中发现。
小学语文课文中所选作家的艺术创作离不开美感的直觉思维,在
他的思维世界里总有活生生的具体形象和生活画面伴随着。这就要求
我们学生深入形象世界去真切体验和感受,“才能够一眼就分清虚假
的灵感和真正的灵感,雕琢的堆砌和真实感情的流露,墨守成规的形
式之作和充满美学生命的结实之作”(《别林斯基选集》第1卷,224
页),当然小学生面对的教材都堪称“范文”,但不是没有失误和缺
陷。例如我教《圆明园毁灭》一文,在课后质疑过程中有学生就认为
教材没有点到毁灭后的圆明园是什么样子,较多的篇幅都在介绍以前
圆明园的辉煌,认为应改动他,对于这样的质疑,我一方面要求他们
给编教材的叔叔们写一封信,一方面根据插图,以《在圆明园遗址公
园上》为题写一篇记叙文,以弥补教材的不足。这是一个营造富有创
造力发现空间的例子。
二、在拓展中发现。
德国伟大诗人歌德在《说不尽的莎士比亚》一文中写道:“关于
莎士比亚,人们已经说了那么多的话,以致看来好像再没有什么可说
的了;可是精神有一个特性,就是它永远对精神起着推动的作用,这
一回我要从几个方面来观看莎士比亚......”(《外国文学评论选》
上册第63页),这就要求我们的学生如果不想重复别人早已说过的话,那得另辟蹊径,进行创造性的探索,在原来的基础上加以拓展,从而有新的发现。落实在课堂教学中:(1) 引导学生“一题多解”。可以从不同思路、不同角度,运用不同的方法寻求问题的答案或达成训练目标。典型的如作文中选择不同题材来表达同样的中心,可有效促使学生求异思维的发展。(2) 引导学生“一题多求”。语文课堂教学中的“一题多求”指教师引导学生从同一问题情境或目标背景出发,沿不同方向、去思考、探求,最终得出解决问题的不同办法。要允许学生有不同的认识和认识的不同水平。“一千个读者心目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3) 引导学生“一题多述”。主要要求学生用不同的语言
形式来表述同一个思维内容,当然不同的语言形式是指表达时所用的
词语、句子以及词句的组合方式等的不同。
三、在比较中发现。
当年世界著名作家托尔斯泰的才能的两个显著特征:心灵的辩证
法,道德感情的纯洁性,就是被车尔尼雪夫斯基通过其与普希金、屠
格涅夫等人的比较后才创造性的发现的。在语文课堂教学,教师如能
提出必须比较的问题,让学生加以分析、研究,思考,往往可以获得
新的发现,这不仅有利于锻炼他们思维的深刻性,而且也可以为某种
创新提供契机,有了解明的比较,有了强烈的刺激作用,引起的探究
的反射就越强烈,就会在大脑皮质的相应区域内引起优势兴奋中心,
为一些创新思想产生提供了条件。如一位教师教《景阳冈》一课时,
读到武松以“一闪”对付老虎“扑”、“掀”、“剪”时提出为什么用“闪”而不用“躲”,在课堂讨论时,学生分别总结了“闪”的表现勇敢、轻巧,主动,具有智慧等优点,使学生智慧之花竞放,产生了许多新的发现。
让每一位学生能快速写起来
——“农村小学快速成文策略研究报告”
江苏省吴江市八都镇中心小学 钱金明
一年多来,作为我校省级课题:农村小学作文策略研究的子课题:
农村小学快速作文策略研究的起始阶段,我深感在课堂和课外进行快
速作文的训练对实施素质教育,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和写作兴趣是非
常有益的,也是十分有效的。具体表现在:
首先,快速成文有利于学生适应未来社会的需要。这里张志公先
生的一段话给我们作了较好的诠释:“他们普遍需要的将是如历史上
描写智力超常的‘才子’们那种‘出口成章’的能力,......,处理
工作和生活中实际问题的敏捷准确的高效率的口头和书面语言能力,
将成为每个人的需要”(张志公《关于改革语文课、语文教材、语文
教学的一些初步设想》),快速成文在激烈的人才竞争和信息迅猛发
展的未来时代的地位和作用是显而易见的。
其次,快速成文有利于开发学生的潜在素质。脑科学的研究表明,人脑的潜在功能是巨大的,但在一般情况下,人所利用的只是其中极小一部分;然而在一定的外力的影响刺激下,往往能唤醒和激发出未开发的潜能,象快速作文,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后,学生的写作速度可达每分钟20-40字,甚至更高,这里不仅有书写速度,更反映出思维的敏捷度。
经过一年多的强化训练,85%学生均能在20分钟左右时间完成一篇500字左右的作文,达到了课题研究的初步目标。我们主要做了以下三方面的工作:
一、明确训练方向,进行限时而有“意味”的写作活动。
明确训练方向要求学生在短时间内选择写作的范围或题目,分条陈述具体要求,写作时间和字数等,例如去年6月底的家长汇报会上,我要求2位家长出题,我们的学生迅速习作,两位家长经磋商后出题《给爸爸(妈妈)说的一句心里话》,明确题目后我迅速要求:1、20分钟完成450字以上;2、题目新颖,有真情实感;3、叙事具体,过程清楚;4、语言能顺,无病句错别字。这样明确了写作训练的范围和方向及规定了时间,为学生组织起紧张的智力活动提供了重要保证。如果象这样的活动经常化后,“外部刺激”就能转化为写作的内部的动机和能力,便会人格化,使学生形成做任何事情都要讲究高效率的意识。
二、挖掘范文的训练因素,分层教学,让全班每一位学生都能主
动参与。
对平时快速成文训练,更多是在课堂上的仿写、续写、改写等,
这就要求教师要千方百计挖掘课文中蕴含的写作训练点,并能根据班
级学生作文水平存在差异的现实。适时、灵活地进行分层教学,以达
到每个学生都能写起来的实效。如在教学完《圆明园的毁灭》一文后,
适逢市素质教育调研在我校进行,由于笔者进行五年级段的子课题研
究,校领导要求我上一节作文指导课,我反复斟酌,依据我们班学生
的功底,我就试着挖掘该课文的训练因素,最后,我拿着教学挂图,
给学生上了一课《在圆明园遗址公园》,主要要求学生根据画面假想
自己在学了课文后来到圆明园遗址公园你会看到什么?想到什么?绝大部分学生在预先的听写练习的铺垫后都能迅速动起笔来,而几位作文基础较差的同学硬是抓破头皮,也不能写起来,我适时降低要求,
对这部分同学降低写作难度,让他们按图上的意思把自己看到的多写
一些,而想法可以少一些。这样,这部分学生丢掉了思想包袱,反而
快速地动起笔来,事后教研室的某位老师肯定了我的做法。他认为:
学生作文时,注意力高度集中,智力活动紧张,学生在课堂内用15分钟左右写成的文章,比两节课时间写成的要好。
三、注重情感因素,完善快速作文的评价机制。
学生写得快不快、好不好,跟学生是否愿意写、喜欢写,是否相
信自己能写好密切相关,所以我们在组织学生快速作文的同时,要十
分重视情感的因素。
1、要让学生的个性得到张扬。在读文章时有一句话让我一生难
忘,有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这给了我们启示,我们同
样要求,一千个作者要写出一千个哈姆雷特,尽管题目相同。这就要
求我们要发扬教学民主。在快速作文训练中,不应是教师的“一言堂”,
而应是师生的“群言堂”,老师要尊重学生的意见,并鼓励学生与教
师展开平等的对话,使学生的个性得到张扬。
2、建立以激励为主的评价体系。学生作文兴趣不高,与老师有
重大关系。所以对于快速成文的文章,我很少打“优”以下的等第,
更多的是在“优”后面打上数个“☆”。对学生的每次辛勤成果,我
都要对优秀作文的作者和有进步的同学进行及时表扬,特别是后者不
光在班上展示其闪光点,还要在教室开辟专栏供同学们学习。实践证
明,这样的激励机制对全班学生的“积极平衡”极为有用。
当然,我们研究还处在起步阶段,学生中存在诸如:因快而字迹
不够端正,个别困难生仍相当吃力,大部分学生的积累缺乏,题材、
形式老化等,这些都是我们今后研究所进一步要思考和努力解决的问
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