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新语文 >> 语文论文 >> 小学语文论文 >> 资源正文
在语文教学中注重培养学生的能力
        ★★★
【字体:
在语文教学中注重培养学生的能力
作者:郑秋玲    资源来源:网络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05-8-9
 

在语文教学中注重培养学生的能力

一、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九年义务教育大纲》明确提出:“阅读教学的主要任务是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和好的阅读习惯。”学会阅读,养成阅读习惯,要靠教师的指导和启迪,更主要的是靠学生自己的实践。要放开手脚,让学生自理,自治,使他在自己的实践中获得知识,形成能力。

这个实践过程就是自学过程。要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教师就要给出学生创造自己学习的条件,提供自学时间,取消对学生的束缚,培养自学习惯,当学生掌握了自学方法,养成了自学习惯之后,他能用自己掌握的方法,按照良好的习惯去阅读,从而获取知识,这种自己获取知识的能力,就是阅读能力。

培养学生自学能力得先让学生学会使用工具书,这是培养自学能力的一项重要基本功。掌握了工具,懂得课前预习自学读书的重要方法,并通过亲自实践体会到自学(预习)与不自学效果大不一样,增强学生自学的自学性,使学生在运用中获取知识,形成能力。

另外还要放手培养学生自己学习句、段、篇的能力,改变过去那种一问到底的办法。要指导学生自己去读某些语句,某段课文放手让学生自己读、自己说、自己想。再经教师提示引导,使其加深对课文中语言的认识,加深理解,品味感情,从中提高认识能力、理解能力。

二、培养阅读能力

阅读能力,包括对阅读文章的理解能力,欣赏能力和判断能力。这三方面的能力,既不是教师讲学生听能形成的,也不是教师问学生能获得的。要形成阅读能力,必须立足于教师指导下,学生自己把文章读明白。所以强调要把扣紧教材,是因为教材本身就是一套以培养能力为基点而编排的。

扣紧课文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教师在组织学生学习时,主导作用就要体现在紧扣住本身的训练重点,安排学生释词、析句、朗读、背诵,使学生在反复阅读中领略品味到重点训练的内容。引导学生读、说、思、议的每项具体内容,都要围绕书后问题,这样就使学生在读懂文章的基础上接受了重点训练,在重点训练过程中,提高了阅读能力。

三、激发兴趣培养思维能力

1、直接激发,就是将能唤起学生兴趣的问题,直接摊到学生面前,唤起学生阅读、思考的欲望。以寓言《亡羊补牢》一文为例,教师直接提出第一次少了羊,养羊知道丢羊的原因吗?当街坊权力他修羊圈时,他是怎样想的,结果怎样?这样一问学生的兴趣就来了,他就要去找哪块是写丢羊的原因,哪块是写养羊人所想,哪块是写结果怎样。这样学生在阅读时的思维活动,就由原来的阅读时平静思维,变为活跃的探索型的思维。

2、诱导激发,就是充分利用文章的内在联系,引导学生逐渐加深认识,激发起学习兴趣,训练学生思维活动。

根据一篇文章新知识结构的特点,教师先设置问题,用以确定学生探研的目标,引起学生思维顺利地进入学习新知的轨道。这种设疑对学生的学习起着诱导和定向作用。如《美丽的小兴安岭》一文中总起、分述、总结的说明方法,是本文教学的重点之一,讲读课文时先设置这样的问题:通过本文学习,我们将学到一种新的写作方法,这种方法是什么?就使思维活动和教学重点自然吻合,同时激发了学习兴趣,有利于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四、培养表达能力

培养表达能力,是阅读教学的一项重要任务,要求教师不失时机地训练,长期地进行培养。

首先要调动学生勇于表达的积极性。这就要求教师提出问题要明了,时机要恰当,问题明了,学生知道按什么去想,想好后怎么说,时机恰当,准备充分,言欲出口,及时给学生提供表达机会,学生就乘乐于把自己好的话说给大家听。不要强人所难,学生不知所言。

为了使全体学生都能得到训练,获得表达机会,在学生充分准备的基础上,可让他们在小组内相互说一说。较难的问题一个学生说对了,大伙都自己练习说一说。疑难问题让程度高的学生说以培养他们的表达兴趣,调动全体学生的积极性,使每个学生都得到口头表达的训练机会。

从读到说,顺序渐进,是培养学生表达能力的一种行之有效的办法。让学生先把文中原句说准,读懂再用自己的话讲对这些语句的理解。这样既培养了学生理解语言的能力,也训练了口头表达的能力。

在阅读教学中,不失时机地让学生解词、析句,概括和总结文中内容,不仅有助于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从中受到思想教育,也有助于对学生进行口头表达能力的培养。

3A Disk网络硬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