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 张田若
社会上汉字书写水平下降有其历史原因、社会原因。但小学教育中对写字教学重视不够(例如一般不考试、不计分)也是其原因之一。由于不重视写字,因而对小学写字教学的研究、改革和实验也很不够。我在近十年中主持了一个“小学写字教学研究”课题,尽力做了一些工作,但和者甚寡,作用不大。今年初看到教育部基教司发出了《关于当前九年义务教育语文教学改革的指导意见》和小学语文教学大纲(试用修订版),对写字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很有新意,令人鼓舞。认真学习和贯彻“指导意见”和大纲,必能提高我国小学写字教学水平。
“指导意见”明确提出语文素养是人的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实施素质教育必须十分重视语文素养的提高,而写字正是语文素养的重要部分。人们都知道字是人的又一张脸,字如其人。“字写的好坏常常反映一个人的素质”,这样说也未必过分。如果,提到这样高度来看待写字的重要,就可以理解为什么“指导意见”要强调“要重视写字教学,教育学生认认真真地写字,养成良好的书写习惯”。
“指导意见”和新大纲十分注重人文精神的培养,要在语文教学中增加文化内涵,发展学生个性,激发学生的创造精神和实践能力。汉字的书写由于汉字特有的形体美和艺术魅力,使它成了人们领悟祖国语言文字美、发挥创造力和发展个性的极好工具。因而书法训练自古以来一直是兼有养性修身功能的好事。人们常常把“端端庄正写字”和“认认真真做人”联系起来,这是颠扑不破的真理,也是我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我们应该好好发扬。在小学里我们常常发现字写得好的学生多半学习好,各方面表现好;学习不努力、品行不够好的学生常常字也写得差。这不是偶然现象。由此可见写字教学的德育价值。有经验的老师通过抓写字促使一些学生转变性情,提高学习成绩,这样的例子举不胜举。由此可见,重视写字教学决不只是重视技能而且,它是影响学生整体素质的大事。
为了办好这件大事,新大纲除继承过去一些行之有效的传统经验外,提出了一些新的规定,值得我们认真学习、试行。
一、认字与写字的要求可以分开,小学低年级提倡多认少写
“小学阶段可以认识3000左右,其中有2500个左右做到会写。”这里的“会写”,可以理解为“会书写”和“会默写”。小学生识字要多,但会写、会默的字可以比较少些(当然不是太少),尤其在低年级应该这样。这不仅是“减负”的需要,也是保证识字教学正常进行和提高写字教学的有效策略。
早在二十年前,前中宣部长教育界元老陆定一同志就说过:教育学愈发达,而学生识字量越少,真是咄咄怪事,原来症结所在是人们普遍认为识字必须“四会”──而且一次达到“四会”(其中最难的是会写会默)。因而他大声疾呼“四会分步走”──就是主张先识后写,识多写少。四十年代末祁建华创造“速成识字法”时也提出过“分散难点,逐步占有”,这个口号一直为后来的黑山集中识字教学法所采纳并运用,因而保证了学生识字量的猛增。但是从我国大面积的小学语文教学来说,普遍盛行的是“四会并进”识写同步。老师们认为识了字如果不会写怎么可以呢,即使是暂时不要求写,也觉得想不通。
现在“指导意见”提出了“识写分开”、“认多写少”,人们有必要重新学习。
景山学校特级教师马淑珍曾经说过一句重要的话:“识字容易写字难。”这确是经验之谈、确是儿童的实际。识字是靠记忆和理解,如果教学得法,可以达到较高的速度,例如一节课识记十余个生字,甚至更多。但是写字要复杂的多。一是要求学生对字形有十分清晰的识记,一笔不误。汉字形态去异,结构比较复杂、形近字较多。如果先求模糊识记,依靠上下文连读,可以识得较多。识字多(尽管并非字字识透)也就可以提早进行阅读,通过阅读来复习汉字,巩固和发展识字。如果要求识写同步势必减缓识字进度,减少识字量(像现在不少课本,第一册只能识160个字)。可见写字要求过急、过高必然会拖识字的后腿。为提前识字计,必须识写异步,识前写后。
再从学习写字来说,也不可识写同步。写字是一种技巧。写字教学是一种技巧训练。汉字难写,形成技巧更是不易。加上儿童手部肌肉发育尚不健全,六七岁儿童大脑支配手指小肌肉尚有困难,未经训练更是难以掌握分寸,所以儿童提笔常有千斤重之感。如果识一个字,同时就要写好,实际做不到。勉强要求,势必加重学生负担。屡屡难以成功更使学生丧失信心。兴味索然,甚至视写字为畏途,这又如何培养起学习兴趣呢?从汉字书写教学方法说,汉字由十数种基本笔画组合而成,要能组合得好必须学好笔画、笔顺、间架结构。而这些基本技能、技巧的学习是非下功夫不可的。我国书法教学有优秀的历史传统,著名的“永”字八法即为一例。识字时读“人之初性本善”,“赵钱孙李”、“天地玄黄”,写字则写“上大人、孔乙己”简单的字。注意学习点、横、竖、撇、捺……和各种偏旁都是成功的经验。总之练字自有其规律,训练要按字形循序渐进;典型字形学会处理后,写什么字都可以写好,不必每字必练。每字必练精力分散反而影响效果。所以练字要精,要靠学生自己领悟。像现在有的教师逼着学生多写,一个字写几十遍,是怎么也练不好字的。
我主编的《新世纪义务教育语文课本》在第一册中采取了识写异步的策略。开始认少数简单的字,不让学生书写,认识了就算成功,学生觉得容易。然后按规律识基础字,同时结合着学习横、竖、撇、捺、点的写法,结合识”一、二、三”学“横”的写法;识“上土”,学“竖”的写法;识“人大”,学“撇”“捺”的写法……这样循序渐进学生学得好,学得高兴,归根到底可以提高训练效率,提前让学生学好写字。到了近30课,学生学会了所有基本笔画和基本结构,就可以边识边写,学什么字写什么字了。即使到这个阶段,默写的要求还是要控制,只求每字会抄写,不求所有字都能默写。实践证明,这样安排写字的入门训练,其效果是很好的。因此我认为“指导意见”和大纲规定的认写异步是完全可行的、科学的、符合儿童实际的。
二、提出写字要“有一定速度”
这是十分符合时代要求的。“指导意见”说“语文教育必须适应现代社会的要求”。写字要有一定速度,正是适应现代社会的要求。现在不少人写字很慢,听报告不会笔记,大学生写不好听课记录比比皆是。这是由于从小没有快速写字的训练。也许有人说电脑发展了,打字可以代替写字。我想无论什么时候,用笔写字总还是需要的,因此提高速度总还应该训练。
如何训练学生提高书写速度是一项新的研究课题,希望通过实验提出经验和数据。新大纲规定小学高年级抄写汉字每分钟不少于20个,看来要求不是很高,可以达到。
三、“指导意见”提出“有条件的地区,小学高年级可逐步学习行楷,以提高书写速度”
在写好楷书的基础上学写行书,是我一贯的主张,因此对这项规定我特别赞成。现在不但学生不会写行书,连中学生大学生也不会写行书,教师也不会写行书。教师不会行书,不写行书,学生也就不会行书,甚至连认行书都不会,这又怎能适应快节奏的现实生活呢?在高年级语文课上教师还在一笔一笔地写正楷,浪费学生宝贵时间,我看了真心疼。
学写行书还可以使学生领悟汉字的美和巧,发展学生的个性特长,学习我国优秀书法艺术,培养热爱我国文字的感情,其作用是多方面的。
早在15年前我曾与朋友合作编印出版过一种行书教材。循序渐进地训练学生学会行书笔法(连笔、省笔、改笔、倒笔……等)。可惜此书已绝版,连样书也找不到了。我相信在教育部的号召下,必将出现事种适应小学生使用的行书教材(不是字帖)。
行书教材如何编,行书如何教,又是一个新课题,值得研究。我想编行书教材要注意几点:
1、与小学用字相照应;
2、选好行书字体(我喜欢赵体);
3、循序渐进,不妨分项训练,可以分“连笔”“省笔”“改笔”“倒笔”……等;
4、要配以教学指导书,供教师使用。
四、不考“笔画、笔顺、偏旁部首和间架结构等汉字知识”
认字写字必须掌握笔画、笔顺、偏旁部首和间架结构,这是识字写字的基础,尤其在一年级要认真教好学好。但是学这些知识是为识字服务的,更重要的是利用这些基础知识会掌握大量的汉字,练好写字。认了字、写好了字就达到了目的,对于这些基础知识也必然熟练掌握。为了减轻学生负担,也为了避免分散教学重点,对于这些基础知识不列入考试的范围是可以的。由于对识字、写字还是要予以考试的,所以这样做也不会降低学生的语文水平。不予考试并不是不要教不要学,而是要放在识字、写字活动中去学。不要忘了,大纲明文规定这些不予考试时,前边有一句重要的话:“要加强写字教学,指导学生认认真真地写字,养成良好的写字习惯。”
五、课本中只要求会认的字(一般称作“二类字”“三类字”),不抄不默不考
既要保证识字量又要减轻学生负担,多年来各种课本都把生字分为一、二、三类。一类字要求最终达到“四会”,二类字只求会认,三类字只求读文时读得出音(有注音帮助)。二、三类字不抄不默不考,可以保证学生学好一类字(多为常用字),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读写能力。这正是“有所不为才能有所为”,我们应该理解此中的辩证道理。
以上五点是新大纲的新规定,我们要认真学习贯彻执行并创造出经验来。希望参加写字教学研究的同行们共同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