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新语文 >> 语文论文 >> 小学语文论文 >> 资源正文
谈谈吕叔湘先生对文章的修改
        ★★★★
【字体:
谈谈吕叔湘先生对文章的修改
作者:佚名    资源来源:网络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05-8-4

谈谈吕叔湘先生对文章的修改


江西清江中学 李弗不
 

 
语言学家吕叔湘先生的文章素来是以谨严精确而著称的。因此,他的文章虽历经数十年,文字仍是难以移易。我喜欢吕文,读了不少。对照阅读了先生收在集子里的原已发表在一些报刊上的文章70余篇,近340万字,我只发现了不多的地方未修改,大量的地方都作过改动。在这些修改中,可以看出吕先生严谨的治学态度和对文章精益求精的精神。

一、力求谨严、流畅

“写文章有两个理想:一是谨严,一个字不能加,一个字不能减,一个字不能换;一是流畅,像吃鸭儿梨,又甜又爽口。”(《吕叔湘语文论集》第13页)

谨严,体现在文章的内容上就是最准确地反映客观事物,也就是选择最恰当的字眼来表述客观事物。汉语词汇的同义词、近义词异常丰富,要准确地反映和概括客观事物,就必须辨析词与词之间的细微差别,仔细地加以比较选择,从浩瀚的词海中挑出那唯一需要的词语。吕先生的语言实践说明了这一点。如:

①原句:这看上去是件小事,内容比文章更重要。(《中国语文》1981年第1期)

改句:这看上去是件小事,内容比文辞更重要。(《吕叔湘语文论集》)

②原句:诗歌的句法和格律最能表示一种语言的特点,用欧洲语言翻译汉语的旧体诗词,多高妙的译手也难以做到原诗那样简练,或者使原来的格律再现。(《语文学习》北京1958年第2-3期)

改句:……多高超的译手……(《吕叔湘语文论集》第54页)

③原句:象声性质的字,例如“澎湃、淅沥、朦胧、欷歔”,它的意义跟声音联系,不用怀疑。(《文字改革》1964年第8期)

改句:……它的意义跟声音联系,不容怀疑。(《语文常谈》第53页)

④原句:这句话的意思是他不会用一般语言传达自己的意思。(《文字改革》1964年第7期)

改句:……他不会用一般语言表达自己的意思。(《语文常谈》第57页)

例①,大家知道,文章包括内容和形式两部分。内容即思想、观点,形式即文辞,因此,“内容”和“文章”的关系是部分和整体的关系,不能进行比较。修改句更贴切。例②,“高妙”是高明、巧妙的意思,一般用来指某种笔法或手艺的巧妙,用来形容人显然不甚恰当。“高超”就是好得超过一般,可以形容人,将“高妙”改为“高超”就准确了。例③的“不用”与“不容”在程度上有差别,要准确、鲜明地表达作者此时的坚定态度,用“不容”好。例④原句中的“传达”是指把一方的意思转给另一方,改句用“表达”更精当。上面几例都是将原句中表达意思不准确或不够准确的词语删去,换上能严密、准确地表达思想内容的词语。

为了使文章谨严,词句周密,吕先生十分注意所选词语所表示概念的宽窄。宽了,则笼统、含混;窄了,又不能完整而准确地概括客观事物,影响文章的科学性。因此,吕先生一方面借助修饰语来限制表达的范围,另一方面又注意陈述对象的前后一致。例如:

⑤原句:有科学家说过:“要把一切成见留在实验室门外。”(《中国语文》1981年第1期)

改句:有位科学家说过……(《吕叔湘语文论集》第7页)

⑥原句:古时候不讲语法,出了不少文人学士,一点不错,可是同时也出了数不清的不通的读书人。(《语文教学》1981年第7期)

改句:古时候……也出了数不清的文理不通的读书人。(《吕叔湘语文论集》第170页)

⑦原句:这种有异体的条目,分别部居是要费点心思的。(《中国语文》1982年第3期)

改句:这种有异体字、词的条目,分别部居,是要费点心思的。(《吕叔湘语文论集》第200页)

⑧原句:在不同行业的人们中问,都存在这种多语言现象……(《中国语文》1981年第1期)

改句:在不同行业的……这种语言混杂现象……(《吕叔湘语文论集》第9页)

⑨原句:上古诗歌押韵只求元音和谐,声调不同也可以押韵。以文字改革》1964年第2期)

改句:上古诗歌押韵以元音和谐为主,似乎声调不同也可以押韵。(《语文常谈》第18页)

⑩原句:他们很怀念那两年的语文课,说是从里边学到了系统的语法知识,对于他现在的教学很有用。(《中国语文》1981年第1期)

改句:他们很怀念……语法知识,对于他们现在……(《吕叔湘语文论集》第170页)

例⑤,改句加定语“位”就限制了范围。例⑥加了修饰语“文理”表意就周密了。例⑦,原句中“异体的条目”来指明究竟是什么条目,添上“字、词”,意思就明确了。例⑧,原句中的“多语言现象”所指过大,容易产生歧义,改为“语言混杂现象”就明了得多。例⑨,原句的“只求元音和谐”排除了其他一切因素,改句“以元音和谐为主”就仅是强调某一因素,“似乎”,则表示了对上古存在声调的推测,显得更客观谨严。例⑩,改句使前后陈述对象一致了。

文章除了周密、严谨外,还应该流畅,“像吃鸭儿梨,又甜又爽口”。如何使文章流畅、自如呢?句子的层次关系清楚,上下文的衔接、照应自然,是很重要的因素。如:

⑾原句:如果本科生的课程名目繁多,势必学得不深不透,反而冲击了基础课的学习,也学得不深不透。(《中国语文》1981年第1期)

改句:如果本科生的课程名目繁多,势必学得不深不透,反而冲击了基础课的学习。(《吕叔湘语文论集》第14页)

⑿原句:可是这样一来,又得承认“人民公社”“无机化学”等等都不是词组而只是词了。(《文字改革》1964年第2期)

改句:可是这样一来,又得承认“人民公社”“无机化学”等等都不是词组而只是词了,这显然是不行的。(《语文常谈》第45页)

例⑾,原句层次不分明,改句去掉了多余的部分就显得层次清晰,流畅自如。例⑿,原句读起来觉得话没有完,因而不流畅,加上一句“这显然是不行的’就照应了前文“可是……”,句子意思完整了,也流畅多了。

综上所述,词语本身并无优、劣可言,只有“用得好”与“用得不好”之别。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我们找到了这个位置所需要的唯一的词,那个词就用得好,否则就用得不好。如何精选精用词语,建筑语言艺术大厦,吕叔湘先生为我们做出了榜样。

二、运用经济原则

“这些例子可以说明语言实践中的经济原则:能用三个字表示的意思不用五个字,一句话能了事的时候不说两句。”(《语文常谈》第61页)

在这里,吕先生所说的“经济原则”就是简练的代名词。什么叫做简练呢?简练就是用最少的话来表达最丰富的思想内容,这一点,历代作家都很重视,他们以“句中无余字,篇外无长语”作为写作的准则,追求“意则期多,字则唯少”的境界,留下了许多佳话。

要使文章简练,就要对词语进行提炼、加工,尽量地去掉水分、杂质,保留精华,就要“竭力将可有可无的字、句、段删去,毫不可惜”。(鲁迅语)吕先生就是这样做的。如:

⒀原句:……仍然有可能进一步发展成纯粹表音的文字,这将来有机会再谈。(《文字改革》1964年第1期)

改句:……有可能进一步发展成纯粹表音的文字,这将来再谈。(《语大常谈》第5页)

⒁原句:事实上也有很多语法书,它的特点不显著,归在哪一类都可以,也都不典型(《语文教学》1981年第7期)

改句:事实上也有很多语法书,它的特点不显著,归在哪一类都可以。(《吕叔湘语文论集》第172页)

⒂原句:拼音方案里声母的“声”是严格意义的声,双声的“声”就宽些,虽然以声母相同的为主,有时候只是声母相近也标是双声。“声”还有第三个意义那就是声调的“声”,平声、上声、去声、入声的‘’声”。(《文学革命》1964年第2期)

改句:拼音方案里声母的“声”是一种意义,声调的“声”,平声、上声、去声、入声的“声”。(《语文常谈》第16页)

例⒀,原句中的“有机会”可有可无,将它删去,不会影响原句的意思,反而简练些。例⒁,原句中的“特点不显著”也就是“不典型”从字面上看没有重复,但实际上是意思的重复,因此,改句将“也都不典型”删去了。例⒂,原句用七十二个字才说完的话,改句用三十三个字就表达得清清楚楚(双声问题略去了)可见原句不及改句简洁。

“繁”和“简”是相对的,是繁是简,并不光看字数的多少和文章的长短,而主要看表达需要与否。表达上不需要的,多一个字也是“繁”,表达上需要的,再多也是“简”。

三、注意语音效果

“我国古典的诗文很重视语音协调。韵文必须讲声律,不用说;就是散文,也必得读起来音调铿锵才算好文章。我们现在当然不必在这上面费太多的心力,我们对于语音协调的看法也不会跟古人一样(例如平仄问题),但是完全忽视语音的一面,恐怕也不免是另一极端,因为不但是诗要能让人吟诵;文章也要能让人读,如果读起来‘不上口’,总还是件憾事。”(《吕叔湘语文论集》第23页)

吕叔湘先生对词语的锤炼,很重视吸收我国古典诗文讲究声律和谐的特点,借助音调的铿锵和悦耳,利用鲜明的节奏,来提高文章的表达效果。节奏,是作品创造艺术形象的一种重要手段。如果语音富于乐感,富有美的节奏,读起来琅琅上口,就能像音乐、舞蹈一样,给人以美的享受;同时,可以增强文章的气势和感染力,把读者引入到作者所期望的境界,在思想上、感情上引起共鸣,收到较好的艺术效果。怎样使自己的语言具有鲜明的节奏感,使自己的文章读起来上口,也就是说如何发挥语言的声韵之美,吕叔湘先生也为我们提供了很好的范例。如:

⒃原句:同时,习惯的养成要通过反复的练习,解说和分析只能作为辅助的手段,只说不练是学不好的。(《语文学习》北京1958年第2-3期)

改句:同时……“光说不练”是学不好的。(《吕叔湘语文论集》第50页)

⒄原句:说话的人对所说的的态度,等等。(《语文学习》北京1958年第2-3期)

改句:说话的人对所说的事情的态度,等等。(《吕叔湘语文论集》第48页)

⒅原句:这样的词牌是没有的,可是是词的句法。(《文字改革》1964年第6期)

改句:这样的词牌是没有的,可是的确是词的句法。(《语文常谈》第48页)

⒆原句:普通话也是够味儿的。(《文字改革》1965年第8期)

改句:普通话也是挺够味儿的。(《语文常谈》第101页)

⒇原句:“您们”在口语中确出现过。(《中国语文》1982年第4期)

改句:“您们”在口语中确实出现过。(《语文杂记》第62页)

例⒃,原句中的“只”是上声(仄声),而改句中的“光”是平声。“光”的声音响亮度超过了“只”,读起来铿锵有力。例⒄,原句两个“的”连在一块儿,短促、拗口,不好读加上“事情”后,便顺口多了。例⒅,原句中的“是词”,读起来既无节奏,又无力度,加上一“的确”,变成“的确是词”后念起来节奏铿锵,语气坚定,效果好多了。例⒆,原句“够味儿”读起来总觉得不够味儿,加上“挺”字,语气加重了,也顺口了。例⒇,原句的“确”是单音节,不但不好读,而且容易使人产生误会把“确”当成“却”,改成双音节“确实”后,这个毛病便克服了。

四、区别语体风格

“另外一个文风问题是‘转文’。这是复古倾向的一种表现。……这种转文给读者的印象是身穿中山装头戴乌纱帽──并且往往是戴歪了。”(吕叔湘《语文问题种种·上》)

所谓“转文”也就是我们常说的文白夹杂。吕叔湘先生用“身穿中山装,头戴乌纱帽”形象地说明了这种文白夹杂现象的可笑。在通篇都是白话的文章中。突然冒出来几个文绉绉的“之、乎、者、也”来,是很刺眼的,很不协调的。我们在作文的时候,就要尽量避免使用文言词汇,多用通俗的、大众化的语言。吕叔湘先生正是这样做的。如:

(21)原句:又举了一个将弁对主帅自称男女的例子。(《中国语文》1982年第3期)

改句:又举了一个下属对长官自称男女的例子。(《吕叔湘语文论集》第203页)

(22)原句:因此有些小说作家属稿时先拟好“虚构”的年表、地图等等。(《文字改革》1963年第12期)

改句:因此有些小说作家写作时先拟好“虚构”的年表、地图等等。(《吕叔湘语文论集》第285页)

例(21),原句中的“将弁”“主帅”是今天的“下属”和“长官”的意思,改用白话通俗一些。例(22),原句的“属稿”也就是“写作”。将文章中这些不常用的文言词汇去掉换上同样意思的白话,效果好得多,而且整个文章的语体风格也一致了。

五、注重标点符号

“不要小看标点,以为轻而易举,一定要谨慎从事。”(吕叔湘《语文杂记》第151页)

标点是书面语不可缺少的辅助工具,它能够帮助文字正确地记录口头语言。标点有语法作用,也有修辞作用。标点的语法作用是说明某个地方非要用标点,且非要用某个标点不可。句子里有的地方用不用标点,用什么标点,怎么个用法,方法有种种,根据具体的表达上的需要,作出一定的选择,从而达到某一目的,这就体现了标点的修辞作用。标点如何使用,也是很有讲究的,决不能忽视它。在这一方面,吕先生也为我们提供了范例。如:

(23)原句:但一直是只有部分学校,部分老师讲……

(《语文教学》1981年第7期)

改句:但一直是只有部分学校、部分老师讲……(《吕叔湘语文论集》第170页)

(24)原名:从前人做诗,常常一句诗里,因为有一个字用得非常好,以后,就流传下来。(《语文学习讲座丛书》第14页)

改句:从前人做诗,常常一句诗里,困为有一个字用得非常好,以后就流传下来。(《吕叔湘语文论集》第207页)

(25)原句:补衣服在反面垫一块布,再补就结实了。《语文学习讲座丛书》第16页)

改句:补衣服在反面垫一块布再补,就结实了。(《吕叔湘语文论集》第208页)

(26)原句:让我们拿把字句来做例子。(《语文教学》1981年第7期)

改句:让我们拿“把”字句来做例子。(《吕叔湘语文论集》第174页)

例(23),原句那样标点就把一句话分成了两句话,显然不合原意,改句用顿号就对了。例(24),原句在“以后”后面用了逗号,就起了强调的作用,这是多余的。例(25),实际上是口语的紧缩句式,完整的句子是“补衣服在反面垫一块布,这样补出来的衣服就结实了”,原句那样标点,就破坏了这个完整的句子。例(26),改句在“把”上用了引号,就明显地告诉读者它在这里的特殊的性质。

吕叔湘先生是语言大师,从以上的列举中我们完全可以看出他对语言的态度和风格,他是严谨的,是一丝不苟的,是我们后人学习的典范。

 

3A Disk网络硬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