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新语文 >> 语文论文 >> 小学语文论文 >> 资源正文
漫谈阅读话题的建构
        ★★★★
【字体:
漫谈阅读话题的建构
作者:佚名    资源来源:网络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05-8-4

           漫谈阅读话题的建构
         
      杭州市拱宸桥小学 张祖庆 (310015)
   
   一、什么是阅读话题
   什么是话题?按照<现代汉语词典>上的说法:“话题,就是谈话的中心”。阅读是一种对话,平时自由散漫的阅读,可以不需要谈话的中心——即“话题”。比如成年人阅读,闲来无事,泡杯清茶,读一些比较轻松的书,这个时候,可以任自己的思绪随着文字轻舞飞扬。这种休闲阅读,读者与文本的对话,可以是天马行空的。但是在阅读教学中,情况就不同了,因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包括文本背后的作者与编者)之间的对话。没有了话题,对话就会变成漫无目的的“侃大山”,至少在目前班级授课制为主的课堂教学中是不恰当的。
  那么阅读教学中的话题,究竟指的是什么呢?
  先从文本本身的角度来谈。窃以为,“阅读话题”是指阅读教学中,教者引领学生一步步逼近文本中心意图的对话主题。一篇课文,总是要渗透作者与编者的中心意图或价值取向,不管何种意图或取向是明显地表露还是隐晦地蕴涵,它的存在是勿庸置疑的。大量的实践证明,只要教师牢牢抓住了“中心意图”,建构贴近学生的阅读心理的话题,那就有可能收到以“以一驭万”,“提领而顿,百毛皆顺”的效果。
   再从阅读活动的本身来看,话题也就是通过阅读活动所要解决的问题。关于什么是问题,学术届到目前还没有一个的普遍认同的权威界定。窃以为,从阅读的实际来看,一个人总是怀着某种目的或试图达到某个目标而进入阅读活动的——即便是纯粹为了消遣,也是带着享受阅读快乐的目的来的。课堂上,学生的预期目标与已有相似经验集成——姑且称之为相似块之间的差距,或对目标的偏离,这便是问题。因此,从这一意义上来说,阅读实际上是要调动阅读主体已有的相似块与文本信息进行选择、匹配、重组、创造的过程。可以说,阅读话题的效度,直接决定着阅读教学中对话的效度;阅读话题的质量直接制约或影响着阅读教学的质量。高质量的阅读教学,就是不断建构高质量阅读话题,推进对话逐步走向深入的运动的过程。

   二、阅读话题的本质特征
  阅读话题建构,与过去的导入新课相比,有什么本质上的区别呢?先来看这样的一个教学片断:
  一位教师带领学生学习《鸟的天堂》,老师一上来就问:“同学们,读了这个课题,你想知道什么啊?”(如果问得艺术一点:大家的脑子里出现了哪些小问号?)于是学生很乖巧地说: 
  1、为什么叫“鸟的天堂”?
  2、“鸟的天堂”在哪里?
  3、天堂里怎么有鸟?
  4、鸟在天堂里过得幸福吗?
  5、“鸟的天堂”指什么?
     ……
   这样的导课,在我们日常或公开教学中比比皆是。细读这个教学片断,我们不得不佩服学生的善解人意——竟然能提出诸如此类的“伪”问题,试想,学生在已经接触过课文的前提下,老师有必要让他们去编织这些所谓的问题吗?即使学生提出了“许多”问题,那也是善于观颜察色的学生为了配合老师所“演”的“戏”。因为学生知道老师需要这几分钟的过渡才能把课进行下去。这样的导课,思考与关注的,仅仅是将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到课文学习上来,其目标指向于学生已知的领域。导课任务结束,往往也是导课环节的终结。导课仅仅是一个引子——其目的仅仅是将课“引”出来,而不是带领学生继续与文本对话的引擎。
   而阅读话题的建构,则始终将着力点落在接下来要学习的内容上,其指向是将要开始的学习内容。还是拿“抓课题导入新课”来说吧。其实,教师导课的最主要目的,不是组织教学、聚焦注意,而就是建构阅读话题,激起学生的强烈的阅读期待,点燃他们的阅读“兴奋灶”,从而兴致盎然地投入与文本的自由、深入的对话,并将对话逐渐引向深入。
有位老师教《长城》一课,一开始让孩子们听《长城长》这首歌,然后让他们谈感受。在此基础上出示三句话:
  1、  只有一个伟大的民族才能建成这样伟大的长城!
  2、  这是世界上最伟大的工程,在别的地方我从未见过类似的杰作!
  3、  设计者太伟大了,长城太伟大了!
  然后教师让学生猜猜这些话分别是谁写的——学生当然猜不着。于是老师告诉他们这三个人分别是叶利钦、尼克松和拉宾。听了老师的介绍,学生感到很惊讶,此刻,他们产生了强烈的阅读期待:为什么长城在这些政治家心目中地位那么高?长城究竟伟大在哪里呢?这样,阅读期待、欲望产生了,学生就能很自觉地投入到与文本对话中去。这位老师在课的伊始,便合理地利用好学生的“阅读期待”,引起他们内心真实而强烈的冲突,成功地引发孩子们强烈的阅读欲望。
   那么,相比于“导入新课”,建构阅读话题的目的和意义是什么呢?
  其一:建构阅读话题的主要目标是唤起学生强烈的阅读期待。对话质量的高低与否,取决于对话主体对对话客体的主动参与度。阅读教学中,对话的主体是学生,对话的客体即是文本。要使对话高质量、高效率地推进,作为对话主体的学生,必须要对文本产生足够的对话的欲望。建构阅读话题的本质,就是为对话主体与客体之间架设沟通的桥梁,唤醒对话主体——学生强烈的阅读期待。从心理学的角度来说,一个人对被感知的事物的兴趣强度,往往取决与对事物的熟悉程度。太熟悉,缺乏兴趣;根本不了解,则产生不了兴趣。这正如旅游,对某处风景名胜一无所知,一般人是激不起旅游的欲望的;反过来,对某一风景名胜略有所知,且不断地受到相似信息的刺激,那么,就有可能产生旅游欲望:这个地方真的有那样神奇吗?究竟神奇在什么地方?。阅读教学中话题的建构,其目的也是通过某种刺激,强化阅读主体对将要对话的阅读客体的探究欲望与强烈的期待,有了这份期待,学生对文本的主动参与度就提高了,对话也有了良好的心理氛围。
  其二:建构阅读话题的心理机制是阅读张力的发现与逐渐消融。从美学的角度看,在理解一部(或一篇)作品前,接受主体与作品之间存在着张力——包括历史与现实,传统与现代,作者的视界与读者的视界之间的张力。因此作为阅读教学中对话的参与和引领者,老师有责任在对文本的解释中帮助学生消除或至少减弱这种张力。阅读教学中,张力是在文本的视野与对话主体的视野融合中被暂时克服的。在阅读教学中,学生作为特殊的对话者、解释者,他们的知识积累还不够丰厚,他们的生活积淀还不够丰富,他们的生存智慧还不够丰盈,他们的审美体验还不够丰满,这就决定了他们与文本之间还存在着比较大的落差。因此,教师要努力去发现文本视野与学生视野的距离,并通过阅读话题的建构,用最短的时间,最简捷的手段,帮助学生消除这种距离,达到视界融合、张力消除的目的。阅读话题,就是对接文本视野与学生视界的一张梯子,顺着这张梯子,学生渐渐地走近文本,理解文本,消解张力。这便是阅读话题建构的另一层意义上的本质所在。

  三、阅读话题的建构策略
  
  课堂教学时间永远是个常数。教师在备课的时候确立意义不大或根本没有意义的阅读话题,那么对话质量肯定是低下的。因此,要想提高对话质量,备课时,教师首先要考虑的是如何精心设计高质量的阅读话题。高质量的阅读话题,能唤起学生强烈的阅读期待,将学生与文本的对话引向深入,并能帮助学生主动建构意义。下面,试剖具体的教学案例,谈谈高质量阅读话题的建构策略。
   1、情感性策略
   文章不是无情物,“夫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入情。”入选语文课本的多数文章,文质兼美,情感浓烈,通篇跳动着作者的脉博,字字是真善美的音符,句句是作者的心血。这样的课文,教师最难以把握的是课文的情感基调。因此,要想引领学生和这样的文本进行高质量的对话,教师要琢磨如何以动情的语言,丰富的表情,传达作者的情思,感染学生,从而创设一种和文本相和谐的情境,建构一个以情动人的阅读话题,为学生与文本的深入对话打下良好的基础。   
   案例1:王崧舟《一夜的工作》
   师:同学们,一年有许多个日子值得咱们去纪念。有那么一个日子,应该让我们终生牢记!1998年3月5日,这一天,是我们敬爱的周恩来总理诞辰100周年的日子。就在那一年,有一位叫宋小明的诗人,怀着对总理的无限崇敬和爱戴,写下了这样一首诗——
 (课件展示,师有感情地诵读)
 《你是这样的人》
  把所有的心装进你心里 
  在你的胸前写下 
  你是这样的人 
  把所有的爱握在你手中 
  用你的眼睛诉说 
  你是这样的人 

  不用多想 不用多问
  你就是这样的人 
  不能不想 不能不问 
  真心有多重 爱有多深

  把所有的伤痛藏在你身上 
  用你的微笑回答 
  你是这样的人 

  把所有的生命归还世界 
  人们在心里呼唤 
  你是这样的人
  (生热烈鼓掌)

  师:请读一读宋小明为总理写下的这一首诗,读一读,诗的什么地方感动了你? 
  生1:诗里写了这么多“你就是这样的人”,说明诗人非常爱戴周总理。
  师:来,继续说什么地方感动了你。
  生2:“把所有的伤痛藏在你身上 ,用你的微笑回答,你是这样的人。”因为这里,总理把伤痛藏在自己身上,他用微笑回答。
  师:不是一点点伤痛,而是——(生跟着说:所有的伤痛),有哪一位能把所有的伤痛都藏在自己的身上?(学生情绪激动)
  生:“把所有的心装进你心里,在你的胸前写下 ,你是这样的人。” 
  师:你感动吗?为什么?
  生:因为他把所有的心装在他心里。
  师:(点头肯定)为什么诗人会写下这样的诗句?究竟是总理的什么感动了这位诗人?我们一起走进总理的一夜。请大家拿起课本,大声朗读《一夜的工作》。注意,读的时候,把生字读准,把句子读通,一边读一边琢磨一个问题:读完总理的一夜后,假如请你用一个词表达你的感受,你想用什么词语?明白吗?
   
  这个教学片段,王老师用富有磁性的声音,激情而内敛的情感,抑扬顿挫地朗诵宋晓明的诗,一下子把人们对总理的怀念、爱戴、崇敬之情展示在了学生面前,营造了“未成曲调先有情”的诗一般的情感氛围和基调。有了这样的阅读话题,有了这样的情感基调,孩子们就能充实地,自主地,舒展地与文本对话,进而经历温暖而百感交集的心灵旅行,享受学习的美丽与精彩。王老师的这个教学片断,也正实践了他一贯倡导的教学理念:“谁都知道,感情只能用感情去触摸,感情只能用感情去领悟,感情只能用感情去交融……”
  此案例告诉我们,情感型的课文,只要教师充分考虑文本的特色,在建构阅读话题的时候,注重情感性,那么,学生的情感与文本情感,就有了高度契合的和谐之美,学生与文本对话也就能继续走向深入。
   
  2、挑战性策略
  当下的语文课上,教师提出一个又一个的所谓“问题”,学生不假思索张口就答的现象,依然普遍存在。这样的课,其阅读话题的最大特征是封闭而缺乏挑战。这样的话题,框死了学生的对话视界,限制了学生的思考深度,扼杀了学生的探索欲望。这样的课堂,学生与文本的对话是低效乃至无效的。因此,为了让课堂真正成为对话的地方,教师在设计阅读话题的时候,就要充分考虑挑战性。只有富有挑战性的话题,才能将学生的思维引向最近发展区,学生才会与文本碰撞出耀眼的思维的火花,对话也才会因此而精彩纷呈。

   案例2:《登山》
  师:他们就这样在山上静静地欣赏了一个多小时,该回去了。下山的时候,列宁还是走了这条令人望而生畏的小路,又一次小心翼翼,提心吊胆地走了过去。学到这儿,也许有些同学会说:我觉得列宁第二次没有必要走这条小路,他是一个革命者,万一不小心掉下去,那后果——
  生:(接)不堪设想。
  师:也许有些同学会说,他是为了锻炼自己的意志,应该走这条路,你是赞同走?还是认为他不该走呢?赞成该走危险小路和不赞成走危险下路的同学各占一半,好,咱们开展一场小小辩论赛。辩论之前,大家好好读读书,从书中找找理由。
  
  这是笔者两年前执教的一个课例片断。在这个片断中,教师将此前在网络上争议颇多的话题当作阅读的话题,将深入思考的权利交还给学生。对于仅仅12岁的孩子来说,这的确是一个富有挑战性的话题。要想表达自己的想法,必学生必须要深入地与文对话,并联系已有对生活的体认发出自己的声音。虽然学生的理解也许是肤浅的、片面的,甚至有可能是错误的,但只要教师在主流价值上引导得当,那么对话也是富有意义的。
   怎么样的阅读话题才算有挑战性呢?:一是开放性,学生有与文本对话的充裕的时间,对话能深入展开,具有多角度,多维度,多向度对话的特质;二是:陌生化,以极具挑战性和陌生化的问题撞击学生的思维兴奋点,点燃他们思考的“兴奋灶”;三是聚焦性:所选择的话题直指文本内涵,具有吸引学生深入探究文本主旨的功效。   
  
  3、新奇性策略
  美学家朱光潜在《当局者迷,旁观者清》一文中谈到:“北方人初看到西湖,平原人初看到峨嵋,虽然审美力薄弱的村夫,也惊讶于他们的奇景;但生长在西湖或峨嵋的人,除了以居近名胜自豪以外,心里往往觉得西湖和峨嵋也不过如此。新奇的地方都比熟悉的地方美……”。朱先生的这段论述阐释了人类普遍的心里特征:对新奇的事物,在审美上,有一种陌生化的幻觉美。同理,在阅读建构阅读话题的时候,教师要常常出新,带给学生喜出望外的陌生之感,他们便会调动起所有的热情参与到对话中去。这样,对话就有了一种强烈的内驱动力。
   案例3:王崧舟《只有一个地球》
   师:美国有家世界著名的杂志《时代周刊》听说过吗?
   生:听说过!
   师:哦?它是在美国发行的,是英文写的(众笑)它每年都评出一位新闻人物,评出来的肯定是这一年最优秀的人物。评选人物--圣安东尼.威廉斯知道吗?
   生:不知道。
   师:不知道是正常的,知道是不正常的。(众笑)震惊世界的“9.11”事件知道吗?
   生:知道。
   师:这知道是正常的。(众笑)他带领华盛顿人民三年内恢复了正常的社会秩序。1979年的年度新闻人物是邓小平,因为他发表了南巡讲话,开创了中国的新纪元。1998年,评选了一位特殊的“年度新闻人物”,所有的人都目瞪口呆,知道是谁吗?想知道吗?
   生:想。
   师(点击课件,出示旋转的地球)是什么?
   生:地球。
   生:地球。
   生:地球。
   师:吃惊吗?为什么?
   生:以前都是评选人,为什么选地球?以前什么不选它?
   生:不是人,为什么选?如果地球是人,也就是全球60亿人,而不是一个人。
   师:听得懂吗?时代周刊是不是搞错了,想知道吗?真的?答案就在这篇文章里。
  
   这个片断中,教师以“《时代周刊》新闻人物评选”为话题,引发了学生强烈的阅读期待:地球不是人,为什么要将它评为《时代周刊》的年度人物?这究竟是怎么一回事呢?此刻学生产生了一种“欲罢不能”的探究阅读的心理。在这样一种探究心里的驱使下,学生很快地进入了与文本广泛而自由的对话中。这样的阅读话题,对学生来说肯定是陌生而新鲜的,学生会兴致勃勃地从自里行间中捕捉自己所关心的信息。
当然,新奇性的阅读话题建构,要贴近文本,适当求新。切忌一味求新而流离文本。否则,便是为“新奇”而“新奇”了。
   
    4、 层次性策略
   阅读是渐进的过程。在阅读课上,阅读话题一般不会只有一个,而是由多个话题组成的“话题群”。话题和话题之间,在组合上,必须要注重逻辑上的联系,而不能各自为政。人对事物的认识,一般总是从整体到局部再回归到整体;对事物本质的把握,总是由浅入深的。学生与文本的对话,也必得经历这样的过程。因此,在建构阅读话题的时候,教师要充分考虑话题的层次性。一般地说,初读课文时,要建构感知性话题;细读课文时,要建构探究性话题;赏读课文时,要建构综合性话题。

   案例4:《詹天佑》
  
   话题之一:
  师:今天我们来学习《詹天佑》,每一次教这篇课文,老师总一次次被强烈地震憾着,在我的心目中,詹天佑可以当之无愧地被评为感动20世纪中国的人物。今天,就让我们走近詹天佑,认识詹天佑,请大家先看录像(詹天佑生平事迹简介和修筑京张铁路简况)。
   师:谁来说说从刚才的录像中,了解到了什么?
   生:(回答略)
   师:刚才,我们只是很粗略地了解了詹天佑,这样笼统的认识,还不能足以说明詹天佑可以被评为感动中国20世纪人物。就让我们通过读课文,进一步去了解詹天佑。
   生:自由朗读课文。
   师:大家刚才读得非常投入,谁来说说詹天佑以什么感动了中国?
   生:(有的说以爱国感动中国,有的说以杰出感动中国,有的说以严谨的工作作风感动中国,有的说以以身作则感动中国,有的说以无畏的勇气感动中国,有的说以超群的智慧感动中国……)

  这是本课以“整体感知”为主要目的的阅读话题,教师让学生带着“詹天佑一什么感动了中国?”为阅读话题,让孩子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话题之二:
  师:刚才同学们从不同侧面概括了詹天佑的令人感动的方方面面。下面就让我们细细地品读课文,边读边感悟:詹天佑的哪些言行感动了今天的我们?
  
  这一阅读话题,是本课教学的第二个阅读话题,其主要目标是引导学生深入走进文本,和文本进行探究式的对话。整个4-6自然段,教师就以“詹天佑的哪些言行感动了今天的我们?”为主话题,让孩子与文本充分对话,通过圈画品读、想象朗读等手段,走进詹天佑的内心世界,体会詹天佑的高尚品质。这一话题是前一话题的继续与延伸。

  话题之三:
  师:同学们,这两节课,詹天佑的事迹一次又一次深深地感动了今天的我们,我们可以推想,他的事迹肯定也感动了当时的中国,我们完全可以说詹天佑是当之无愧的感动中国世纪人物。那么,就让我们以自己的方式为他颁发特殊的大奖。为我们心目中的英雄——詹天佑写一段颁奖词,要写得朴实而真挚。写颁奖词前,请大家再次默读课文。

  这一以写促读的阅读话题,是综合性的话题,以为詹天佑写颁奖词为载体,促使学生再次与文本对话,这一次对话,更是前两次对话的升华。纵观这三个阅读话题,虽然主要任务不同,但是都通过与文本的对话,让孩子们走进近詹天佑,激发对詹天佑的无限爱戴和崇敬之情,其主旨是一致的。
   
   5、生成性策略
    一般情况下,阅读话题大多是教师在课前预设的,但是这并不意味着阅读话题是一成不变的。课堂是瞬息万变,在对话推进的过程中,肯定会出现一些难以预料的情况。作为一名语文教师,我们要善于敏锐地捕捉课堂的生成资源,将即时生成的话题,比较巧妙地整合到原有的话题中去,有时候甚至可以根据需要放弃原来的阅读话题,生成新的阅读话题,使话题富有新鲜感和即时性。因为话题来自学生,且回到学生中,具有更大的感召力和吸引力。

  案例5《威尼斯的小艇》
  师:孩子们,读了课文之后,你还有什么不懂的问题吗?
  生:课文是写小艇的,为什么要写到夜晚的景色?
  生:课文写小艇的样子,为什么用三个连着的比喻?
  生:……
  师:大家提的问题很有意思,来,我们先来看看:作者写夜景与小艇作用有什么关系?请大家读读课文,发现威尼斯的夜晚有什么变化?
 (就在这个节骨眼上,一个孩子提出了跟我们讨论的内容似乎毫无关系的问题)
  生:老师,课文前面说威尼斯是世界闻名的水上城市,而这里却说‘残破的桥梁横在水上’。这残破的桥梁破破烂烂的,不是有损威尼斯的美名吗?”
  师:(一楞,随即道)“同学们,俞振宏同学的这个问题,提得太好了,老师教了这么多年,从来没有人提过这样的问题。而且老师在备课的时候也从来没有想过这样的问题。可见他读书是多么仔细!这才叫会读书,来!让我们为精彩的“俞氏问题”喝彩!(“啪,啪,啪!”教室里响起了热烈的掌声)
  师:“ 既然问题提出来了,我们不妨来研究一下。现在请大家读书,要细细地读,联系上下文以及威尼斯这个城市的特点来读,看看聪明的同学们能不能解答这个问题。”
  ( 两分钟后,陆续有许多手举起来了)
   生1:老师,我认为这不是真的桥梁残破,而是桥的影子残破。课文说“我们只看见月亮的影子在水中摇晃,残破的桥梁横在水上,岸边的船都停泊着不动。”船开走了,水还在晃荡,月光一闪一闪的,桥的影子就残破了!
   生2:老师,我以为残破正好说明威尼斯的古老。课文结尾说“古老的威尼斯又沉沉入睡了。”真因为古老,所以桥梁是残破的,这残破,是城市古老的标志。
   生3:老师,我以为残破的桥梁是威尼斯这个城市文物保护意识好的表现。把残破的东西保留下来,这个城市才有魅力。
   生4:老师,我以为威尼斯的桥根本不需要修理,因为课文说“威尼斯是世界闻名的水上城市,小艇成了重要的交通工具,等于街头的汽车。”人们上基本上不需要走桥梁,因此桥就不需要修了!
   生5:老师,我觉得有时候残破也是一种美丽!
    
  这是笔者的一堂家常课的教学片段。从这个片断中,我们不难发现,由于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很好地把握了即时的教学资源,并将它整合进原先的教学计划中,生成了新的阅读话题,课堂出现了生动活泼的局面,迸发出了精彩而独到的智慧火花。

  
  参考文献:
    1、王尚文  《语文教学对话论》 浙江教育出版社 2004年2月第一版
    2、高林生  《新科学 新思维》  海南出版社     2003年8月
    3、王崧舟   《诗意语文》      山西教育出版社 2005年5月
    4、朱光潜   《无言之美》      北京大学出板社 2005年1月
    

3A Disk网络硬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