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新语文 >> 语文论文 >> 小学语文论文 >> 资源正文
阅读欣赏古诗 激发学习兴趣
        ★★★★
【字体:
阅读欣赏古诗 激发学习兴趣
作者:佚名    资源来源:网络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05-8-4
阅读欣赏古诗 激发学习兴趣 
 
教学    2005-05-17 15:37:12 
   
□ 高宝成 

  不少同学很喜爱古诗,因为它读起来琅琅上口,越念越有味道。初一两册语文课本,选了16首古诗,其中绝大多数是唐诗。唐代正是我国诗歌空前繁荣的时代,涌现出许多杰出的诗人,为我们留下了数以万计的优秀诗篇。
  唐诗,是我国文学史上一颗璀璨的明珠,它哺育了后代许多杰出的诗人,像郭沫若、艾青、郭小川等,都谈及过阅读唐诗的好处。伟人毛泽东对唐诗更是喜爱有加。这正如一位著名哲学家说:读诗使人灵秀。多读好诗,既能陶冶情操,又会使头脑变得灵敏。因此,初中生多读诗歌,对于锻炼自己的思维能力、培养想象力,锤炼表达语言,其意义很大。
  诗不像散文,诗比散文难懂,原因在于诗歌这种体裁很特别。清代诗论家吴乔曾经说:“意思犹五谷也,文,则炊而为饭;诗,则酿而为酒。”法国诗人梦希乐说:“散文是散步,诗歌是跳舞。”这两个比喻准确地道出了诗歌独特的特点:其素材和语言,是经过提炼浓缩的。因此凡是对表达语意无重大关系的词语都可省去,上下句之间过渡性的说明也可以略去。在诗歌中,句子的省略、紧缩都是很常见的,有时出于格律音韵方面的需要,甚至打乱了句中词语的排列顺序,这就是人们常说的诗歌的“跳跃性”。很多诗歌从外表看似乎句与句之间毫不相干,上句与下句之间缺少必要的联系,这样,学生阅读诗歌就觉得它的含意远不及散文的含意那样紧密和顺畅,“难懂”主要表现在这里。这就需要读者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去填补诗句之间的空白,完整地领会一首诗的含意,然后在反复诵读中进入诗人给我们描绘的艺术境界,领略诗的“意境美”。下面,试以李白《静夜思》为例谈一谈。诗曰: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全诗只有20字,可它既有描写,又有抒情。开始,我们可参照李白生平,把它改写成一则散文来读,体会一个明月当空的夜晚远离故乡的诗人深深的思念之情,先在心理上有所准备,然后很快就能理解背诵。同学们记忆力强,如果真正能心领神会课本中的诗篇,并初步具备阅读古诗的能力,那么,这种能力对于他们今后的学习与写作,还将进一步发挥巨大的作用。
(作者单位系河北省三河市一小学) 

 

  • 上一份资源:

  • 下一份资源:
  • 3A Disk网络硬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