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新语文 >> 语文论文 >> 小学语文论文 >> 资源正文
小学语文课题研究的主要成果
        ★★★★
【字体:
小学语文课题研究的主要成果
作者:佚名    资源来源:网络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05-8-4
小学语文课题研究的主要成果
 
小学语文课程教材开发中心课题组 
 

(一)完成九年义务教育小学语文教科书及配套教材的编写、制作 


在分析评价建国以来各套小学语文教材,广泛征求专家、教研员、教师意见的基础上,全室同志围绕九年义务教育教材的编写应解决的主要问题,进行了大量、反复的研究,集思广益形成了三个文字材料,作为编写教材的依据:“教材编写方案”,讲明教材编写的指导思想,宏观上的教材体系设计,编写中应注意的问题等;“读写训练项目的安排”,规划了中高年级的读写训练项目及在各年级、各册的分布;“基础训练设计”,对字词句训练(字、词、句、语、修、逻、拼音、标点等)、听说训练、阅读实践和作文练习,从低年级到高年级作了循序渐进的安排。上述三个材料从整体设计、读写能力培养和语言训练等不同侧面,为编好义务教育教材设计出一幅幅蓝图。 


经过多年的努力,到1998年编写了九年义务教育五年制和六年制(包括彩色版、黑白版)四套小语教科书计44册,供三年级以上学生使用的写字教材(钢笔字、毛笔字)计12册,供教学参考的教师教学用书五、六年制各一套计22册,写字教材教参计3册,与教科书配套的自读课本五、六年制各一套计22册。此外,还编制了供学生用的各册生字生词卡片,供示范朗读的录音带,供教师参考的《教学指导与参考》。我们还与外单位合作出版了教师教学用的生字生词卡片、教学挂图、投影片、辅导汉语拼音和识字教学的录像带以及供教学参考的各册教案设计。总计14个品种,共207册(盒)。 


人教版九年义务教育小学语文教科书目前占市场份额达70%以上。 


(二)撰写的学术论文 


本课题组的成员在研究的过程中,还撰写了一批较高质量的论文。主要有: 


1.崔峦:《面向21世纪的小学语文课程和教材》(在香港召开的国际会议上交流); 


2.崔峦:《对小学语文课程与教材的思考》,载《课程·教材·教法》1999年第12期; 


3.崔峦:《大陆地区教科书的发展——半个世纪以来中小学语文教科书的编写》(2000年5月在台湾省教科书制度研讨会上宣读); 


4.崔峦、陈先云:《把适应时代要求的小学语文教学带入21世纪》,载《课程·教材·教法》1998年第7期; 


5.陈先云:《关于阅读教学的几点思考》,载《小学语文教学》1997年第4期; 


6.陈先云:《建构阅读教学新模式》,载《中国教育学刊》2000年第1期; 


7.陈先云:《谈谈小学语文考试的改革》,载《小学语文教学》2000年第2期; 


8.蔡玉琴:《联系语言环境识字,培养独立识字能力》,载《湖北教育》1997年第12期; 


9.蔡玉琴:《深化小学语文教学改革应重视的问题》,载《小学语文教学》2000年第5期; 


10.蔡玉琴:《对小学语文教材改革的思考》,载《课程·教材·教法》2000年第7期; 


11.孟令全:《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应该重视语感的培养》,载《小学语文教学》1997年第6、7期; 


12.孟令全:《如何激发和培养学生作文的兴趣》,载《河北教育》1997年第5期; 


13.孟令全:《关于阅读教学中理解课文内容和形式的问题》,载《小学语文教学》1998年第6、7期; 


14.郑宇:《如何鉴别学习困难的孩子》,载《北京电视周报》1998年第12期。 


(三)正在修订的小语教材,在以下方面有了较大改进 


1.教材修订的指导思想。 


(1)使小学生喜欢学习语文,学会学习语文,为他们终身学习打下基础,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是教科书追求的目标; 


(2)语文教科书首先是学本,其次才是教本,要便于学生学,便于教师指导学生学; 


(3)给学生打好语文基础:注重培养识字能力,阅读理解和速读浏览能力,初步的实用的作文能力,较强的口语交际能力; 


(4)培育创新意识、创造思维和创造能力; 


(5)适当增加阅读量,重视语言积累,促使教学进行根本性变革,减轻学生的过重负担。 


2.修订教材结构。 


(1)低年级 


第一册包括“入学教育”“汉语拼音”“课文”“复习”“口语交际”;第二册至第四册包括“归类识字”“课文”“复习”“口语交际”。各册归类识字应完成本册识字量的1/3左右,其余生字随课文学习。每册安排八组课文,每组四至五篇,其中一组为古诗单元。课文分看图学文和精读课文两种类型。每册设八个复习,十次左右的口语交际。 


(2)中、高年级 


每册分八组,每组包括“导读”“课例”“例话”“积累·运用”四个部分。五年制五至十册,每册35篇课文,每组四至五篇。六年制五至十二册,每册32篇课文,每组4篇。五年制中年级各册,每组是4篇课文的,精读与略读的比例为2:2;每组是5篇课文的,精读与略读的比例为3:2。 


五年制高年级各册和六年制中、高年级各册,每组设两篇精读课文,其余为略读课文。 


看图学文为精读课文,中年级每册4篇,高年级每册2篇。此外,每册安排两课古诗,每课二至三首。 


每组课文前设“导读”。“课例”由精读和略读课文组成(精读课文有识字任务)。每篇课文前设“预习”,课后设“思考·练习”。“例话”放在每组课文之后。 


每组之后设“积累·运用”,包括词和句(侧重积累)、阅读或口语交际、习作、语文实践活动。阅读,侧重以自我检测的形式培养和提高理解能力;语文实践活动,侧重通过语文实践和语文活动来培养和提高综合运用能力。其中选做的语文实践活动,用特定的标志标明。阅读和口语交际穿插编排。中年级每册的8次“积累和运用”,其中口语交际和阅读的比例为6:2;高年级各册的“积累和运用”,其中口语交际和阅读的比例为4:4。 


3.关于课文。 


(1)课文是语文教科书的主干,要体现教学目的、要求,要富有时代精神,具有典范性。 


(2)课文的题材、体裁要多样。低年级课文要注意儿童化,充分考虑与儿童经验世界和想象世界的联系,课文类型以童话、寓言、诗歌、故事为主。中、高年级课文要有一定数量的文学作品和科普作品。 


(3)课文分精读和略读。低年级在现行教材的基础上适当增加课文。每册安排一组古诗,共五课,每课一首。中、高年级每册课文安排32篇至35篇,其中包括5首古诗词。全套教材安排60首左右的古诗词。入选的课文要注明作者、出处。 


(4)现行教材中的课文绝大多数应保留,少数内容陈旧、过时或语言不够规范的课文应当撤换。新选课文在内容上可从以下几个方面考虑:热爱祖国(包括热爱祖国的语言和文化);社会主义思想、道德;科学思想方法的启蒙教育;科学普及教育(重视信息、环境、可持续发展等);引导儿童健康地生活(如公民意识、社会责任感、自立、合作、抗挫折);喜欢学习,善于发现,培养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培养爱美的情趣。 


总之,只要是对语文学习有利、有益的,都可选作课文。中、高年级课文在形式上要拓宽,除了要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理解和表达能力外,还应有利于学习浏览,培养利用图书馆、网络等查阅资料的能力和初步的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 


4.关于训练项目。 


(1)低年级不设训练项目,应重点抓识字、写字、朗读、背诵、理解词句,要重视语言的积累。 


(2)修订后中、高年级教材的语言训练体系由三条线组成:一条线是侧重阅读兼顾表达的若干训练项目;一条线是写话、习作;一条线是口语交际。三方面有各自的训练序列,相对独立,同时又彼此联系。 


(3)训练项目在现行教材的基础上删繁就简、削枝强干,一些重要的训练点注意反复。 


(4)训练项目在教材中以“例话”的形式出现。“例话”安排在一组课文之后,引导、帮助学生对训练重点进行归纳、小结。学习后面的各组课文要注意联系该训练点,进行复习、巩固、运用。 


(5)写话(或习作)、口语交际均安排在每组课文之后的“积累和运用”之中。 


(6)学习方法和学习习惯十分重要,对一个人的语文学习乃至终身学习、生活和工作有重要影响。对这两方面的要求、指导,拟体现在“导读”“预习”或“专栏”中。 


5.关于写话、习作。 


(1)低年级可以练习写话,但不作统一要求。低年级重在激发学生写话的兴趣,使他们乐于把自己想说的话写下来。 


(2)中年级习作,重点是自由表达,在要求上重内容的具体、真实,不讲究形式。鼓励学生仔细观察、大胆想象。习作要做到内容具体、语言通顺,并练习修改。 


(3)高年级要求能写简单的纪实作文、想象作文和常用的应用文。做到能抓住事物的重点、特点进行观察,能围绕一个意思来写,有一定的条理,想象合理,能表达真情实感,并能修改作文。 


6.关于口语交际。 


(1)小学生在入学前已有初步的听说能力。口语交际重在提高口语交际能力,具有主动、积极地进行口语交际的态度,与此同时,规范学生的口头语言,促进良好听说习惯的养成。 


(2)口语交际要落实年段要求。低年级重在激发学生口头表达的积极性,愿意同别人进行口语交际。侧重个人表达,兼顾与他人交流和对他人的表达做出初步评价;中年级个人表达和与人交际并重;高年级侧重交际,同时提高个人表达的要求(如有准备地演讲)。口语交际的练习形式包括:介绍、讲述、转述、对话、交谈、讨论、辩论、演讲、表演、采访等。低年级可较多地采用看看说说、玩玩说说、猜猜说说等形式,中高年级适当增加评一评、争一争、辩一辩的成分。 


(3)注意口语交际和阅读、习作的联系。 


(4)低、中年级说写一体、先说再写的练习形式可占一定比重。 


7.关于“思考·练习”。 


(1)“思考·练习”是语文教科书重要的组成部分,起着导教、导学的作用。 


(2)一般可从以下四个方面设计:理解内容的,词句练习的,朗读背诵的,语文实践的。要控制题量,一般为四道题。 


(3)理解内容的题目要少而精,要有启发性,要选准提问点,适当联系学生的思想、生活实际,避免大而空,防止千篇一律。提倡与理解词句结合来设计思考题。 


(4)设训练项目的,在精读课文的“思考·练习”里,可设计体现训练项目的题目。如果能够与理解内容的题目结合设计,则更为理想。 


(5)词和句的练习是一个重点,可从理解、品味、积累、运用等不同角度设计题型。 


(6)朗读、背诵、复述等练习可以单列。默读一般不单列,可在默读的基础上,设计理解的题目。 


(7)适当设计一些激发想象、由课文引出的想、读、说、写的题目。 


(8)适当设计拓展性的语文实践活动,要联系本课教学和学生生活,简便易行。有的可设计为选做题。

3A Disk网络硬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