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新语文 >> 高中语文教案 >> 高二语文 >> 资源正文
上册 别了,司徒雷登·教案示例之二
        ★★★
【字体:
上册 别了,司徒雷登·教案示例之二
作者:佚名    资源来源:网络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05-8-2

教案示例之二

别了,司徒雷登

教学目的

  一、理解本文采用多种论证方法、多种角度和层次论证中心论点的写作特点。

  二、理解并学习本文叙述、描写、抒情、议论相结合的写作方法。

  三、了解美帝国主义的侵略本质和侵华政策的彻底失败,增强建设祖国实现四化的信心。

教学设想

  一、具体指导预习:

  认真阅读“预习提示”和课文有关注释,了解当时的历史背景。

  抓住通过逐层辨析,从而揭露美帝侵略本质及其掩盖失败的伎俩的结构特点。

教学时数 三教时

第一教时

课前布置预习范围及要求

  一、联系课文认真阅读“预习提示”,回答下列问题:

  1 课文中对艾奇逊的三种选择是怎样逐个剖析从而揭穿美帝侵华的阴谋的?怎样理解它和文章中心论点的关系?

  2 课文的标题为什么要这样写?和一般的道别语(如“别了,我的故乡”)的感情色彩有什么截然不同?如果改换成直截了当的话,可以怎样说?这样的标题,和全文的中心论点有什么联系?

  3 举例说说文章中有哪些论证方法?

  二、阅读注释,着重了解当时的历史背景。

  提问预习题,指导预习;并就提问中的预习第(2)题,解释标题内在含义,导入新课。

研习新课

  一、历史背景:

  根据注释,就“司徒雷登”“艾奇逊(白皮书)”“马歇尔计划”所代表的美帝侵华史实,作简要说明。

  二、理解开头两部分(15段)的逻辑联系:

  1 引论(第1段):以白皮书发表的“八月五日”为关键,既照应了题目,又引出以白皮书为揭露对象的“美国侵略政策彻底失败”这个下文论述的重点──即对中心论点的一系列论证。

  2 从分析国际形势入手,深刻揭露了美帝的侵略本质(第2345段)

  (1)欧洲、亚洲、美洲三部分中,中国成为美帝侵略政策的重要一环。

  (2)“一则”“二则”“三则”的分析,说明美帝采取“助蒋反共”政策的必然性。

  (3)若干事实充分说明美军已参加了侵华战争,但主要方式还是“助蒋反共”。

  (4)世界形势迫使美帝采取“助蒋反共”政策的必然性,并非是它不想直接侵略中国──揭穿它伪装“和平”,掩盖其侵略本质的伎俩。

  3 小结(提问):

  (1)为什么美帝侵华只能采取“助蒋反共”的政策?这一部分对论证文章的中心论点有什么作用?用的是什么论证方法?

  (2)怎样理解标题和这一部分的联系?

布置作业

  1 文章的第二部分是从什么角度来论证中心论点的?

  2 除了分析国际形势外,哪里还列举了事实证明美帝直接侵略中国?为什么说它对论证中心论点起了强有力的作用?

第二教时

提问、检查作业

继续研习课文(第678910段)

  一、逐个揭穿美帝对华政策的三种选择的侵略本质,大量引用艾奇逊(白皮书)的自供,论证侵略者的险恶用心和无耻伎俩。

  1 引出艾奇逊(白皮书)提出的“美帝对华三种选择”,并告诫“民主个人主义”者们切勿受其迷惑,上当受骗。

  2 揭露艾奇逊不能作第一种选择的所谓“民意”的实质,驳斥了他所谓的“国际责任”“对华传统友好”的无耻谬论。

  3 引用艾奇逊不能作第二种选择的自供,紧接着用它的原话不攻自破地揭露它的“助蒋反共”的第三种选择只是无可奈何的一种选择,恰恰暴露它侵略中国的本性。“似乎是令人神往”“不得已而求其次”巧妙地予以嘲讽。

  4 归结上文所作分析,点出美帝的三个顾虑,论证其不得不而且只能以“助蒋反共”的手段来实现侵略中国的目的──这恰恰证明它的侵略本质和无耻伎俩。

  二、小结

  1 论证的第一部分着重在分析国际形势;论证的第二部分着重在引用艾奇逊(白皮书)的自供揭露它的侵略本质。二者都证明它所以选择“助蒋反共”政策的必然性。而这“必然性”正是它侵略政策的必然暴露。

  2 这一部分较多地运用了“引证法”,使论证十分有力而自然。

布置作业

  1 说说“引证法”的特点和作用。

  2 “似乎是令人神往”、“不得已而求其次”、“冒天下之大不韪”这些词语在文章中起什么作用?

第三教时

检查作业

继续研习课文

  一、由上文论证的两部分转入下文(11121314段):

  1 告诫迷信美国的一些糊涂人应当认清美帝反人民的侵略本质,分清敌我:

  (1)“仁义道德”的幻想已被“一扫而空”。

  (2)美国的科学技术和“民主政治”只是美帝压迫和侵略的工具;“金钱”只是用来支持反动派与中国人民为敌。三个“可惜”点明了它的反动本质。

  (3)以闻一多、朱自清的民族气节说明一部分“民主个人主义”者的觉醒

  (4)正面阐明中国人民不怕困难的英雄气概和民族自豪感。“奈何以死惧之”强调了不怕困难和牺牲的意志和决心。

  2 小结:

  这一部分着重揭露美帝一贯使用的假仁假义的伪装,教育那些对美帝侵略本质认识不清的人们。从另一个侧面论证美帝的侵略本质。

  二、最后三段回应开头并总括全文:

  1 司徒雷登作为美国政府的驻华代表,终于走了──他看见的是中国人民的胜利即美国侵略政策的彻底失败,“只好挟起皮包走路”。

  2 美国的白皮书的发表证明它的侵略政策的彻底破产。

  3 归结全文“司徒雷登走了”“白皮书来了”──这两件事集中地标志着美帝侵略政策的彻底失败,所以“很好,很好”“值得庆祝”。

总结全文结构纲要

  一、引论──点出司徒雷登离开南京和白皮书的发表,说明美帝侵略政策的彻底失败。

  二、论证分为三个部分:

  1 分析国际形势,证明美帝的侵略本质和只能采取“助蒋反共”的政策(一个方面的论据)。

  2 引用艾奇逊(白皮书)的三种选择,证明美帝采取“助蒋反共”的政策是“不得已而求其次”,目的却和直接侵略是一致的(又一个方面的论据)。

  3 揭露美帝的伪善,其实质即是侵略中国、反共反人民的(另一个侧面的论据)。

  三、结论──回应开头“司徒雷登离开南京”“白皮书发表”两件事共同集中地表明“美帝侵略政策已经彻底失败”这个中心论点和结论。

布置作业(检测题)

  1 这篇文章的论证方法有分析国际形势的分析论证,即通过分析确立论据以证明论点的方法;有引证法,即引用艾奇逊(白皮书)中的话作为论据,来证明其“助蒋反共”的侵略政策;有例证法,即使用美军直接参战的事实来证明美帝的侵略政策。

  2 在文章中找出叙述、描写、抒情各一例,说说它们和议论的关系:

  答:第4段的叙述“美国的海陆空军已经在中国参加了战争……”,第13段末的描写“美国人在北平,在天津,在上海,都洒了些救济粉,看一看什么人愿意弯腰拾起来。太公钓鱼,愿者上钩。嗟来之食,吃下去肚子要痛的。”和第14段“闻一多拍案而起,横眉怒对国民党的手枪”以及倒数第3段中对司徒雷登临走前的神态等都起着为议论服务、表达告诫、赞扬或讽刺嘲笑的感情;直接抒发感情的如“多少一点困难怕什么。封锁吧,封锁十年八年,中国的一切问题都解决了。中国人死都不怕,还怕困难么?”表现出中国人民英勇无畏、自强自豪的感情。

  3 解释下列词语,说说在文中的表达作用:

  (1)一扫而空──即“一扫而光”。文中“……仁义道德,已被艾奇逊一扫而空”表明艾奇逊自我彻底暴露出它的侵略本质,完全剥去假仁假义的伪装。

  (2)不得已而求其次──没有办法,只好寻求不太好的道路。表明了艾奇逊(美国政府)采取“助蒋反共”的侵略政策的无可奈何的心态,隐含讽刺。

  (3)冒天下之大不韪──(韪:该、对。不韪:不该、不对。)冒犯世界上最大的错误。表明艾奇逊不敢直接进攻中国,害怕遭到全世界人民的反对。

  (4)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民众不怕死,怎么用死使他们害怕呢。表明中国人民面对美帝侵略,不怕牺牲的大无畏气概,也是对一切侵略者的警告。

  (5)如鸟兽散──像鸟 和兽一样地一哄而散。表明蒋介石的反动政府中的大小官员东逃西散的狼狈相,反动政权彻底崩溃。

  (6)茕茕孑立,形影相吊──孤单无靠,只有自己的身体和自己的影子相伴相慰。表明司徒雷登在美帝失败之时,十分孤立。文中用以嘲讽美帝侵略政策的彻底破产的下场。

3A Disk网络硬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