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案示例之三
别了,司徒雷登
教学目的
一、帮助学生了解当年美帝对华侵略的实质,弄清当时中国一些“思想糊涂的自由主义或民主个人主义”者的错误认识。
二、理解课文运用多种论证结构和方法的写作特点;体会本文语言的严密性、讽刺性和形象性。
教学设想
一、教学重点:文章中对自由主义或民主个人主义者的批评教育。
二、教学难点:两个中心论点的内在联系。
三、教学方法:议论文,在高中第一、第二册里,已学习了“观点和材料的关系”、“围绕中心论点展开论述”的内容,对本文整体内容的理解应采用自学的方法,对论证结构和语言等,都应以讨论加精讲的方法来进行。
教学时数 二教时
第一教时
导入课文
一、简介本单元、本课文的主要教学内容。
议论文在高中第三册中有两个单元。第一个单元的学习重点是理解和掌握议论文的论证结构。这个单元里的第一篇文章,除了以上的学习重点之外,还应了解美帝当年对华侵略的实质。
二、介绍写作背景。
1949年4月下旬,中国人民解放军渡过长江,这标志着国民党反动政权的垮台。7月,积极支持国民党反动派进行反人民的内战并进行反对中国人民的各种阴谋政治活动的美国驻华大使──司徒雷登,悄然离开南京归国。8月,美国国务院发表了题为《美国与中国的关系》的白皮书。白皮书中公开暴露了美国政府“出钱出枪”帮助蒋介石打内战,“借以变中国为美国殖民地”的阴谋。当时,由于美国反动阵营内部关于对华政策的争吵,迫使杜鲁门、艾奇逊等帝国主义分子不得不采取白皮书的形式公开暴露若干反革命的真相,企图以此说服对手。这样,白皮书就在客观上成为一篇美帝侵华罪恶的供状。为了揭露美帝对华侵略的实质,教育当时那些对美国怀有各种幻想的人们,毛泽东同志为新华社写了这篇评论。
今天,我们重新学习这篇评论,对于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无疑是有深刻的现实意义的。
三、释题。
提问:本文题目运用了什么样的修辞手法和句式?其作用是什么?
明确:双关──题目明言司徒雷登离开中国,题底隐寓美帝国主义对华侵略政策的失败;题面揭示的只是一种现象,而题底蕴含的却是它的本质。语意双关使题目十分生动、形象、醒目。在句式上,主谓倒装,强调了“别了”一语,突出了司徒雷登“挟起皮包走路”的无可奈何之状和中国人民欢庆喜悦之情。
指导预习
学生自读课文,要求:
一、画出生字新词,并通过查词典有侧重地掌握如下词语:
业(yè)已──已经(多用于公文)。
脱(tuō)卸(xiè)──同“推卸”。其义是摆脱(责任)。
诲(huì)人不倦──诲:教导。倦:厌倦。教导人特别耐心,从不厌倦。
冒天下之大不韪(wěi)──冒:冒犯。不韪:过错,不是。指不顾公众舆论的反对明目张胆地干坏事。
太公钓鱼,愿者上钩──比喻心甘情愿地上圈套。
以死惧之──惧:恐惧;这里是吓唬。
如鸟兽散──像聚集的鸟兽受到惊吓四处飞奔逃散。比喻崩溃逃散的情景。
茕茕孑立,形影相弔──茕(qióng)茕:孤独的样子。孑(jié):孤单。弔(diào):同“吊”,安慰,怜悯。孤孤单单,只有自己的身体和影子互相安慰。形容无依无靠,非常孤单。出自李密的《陈情表》。
补充注释
民主个人主义者──旧中国资产阶级知识分子中坚持中间道路的一部分人。他们大多数受过现代资本主义的教育,向往资本主义制度和资产阶级民主,寄希望于美国的支持,建立资产阶级的国家。但随着人民解放战争的迅速进展和美国政府幻想的迅即破灭,除少数人外,大多数民主个人主义者在中国共产党的影响和帮助下,改变了原来的认识,变成了坚定的爱国者。
二、总结课文层次,并写出主要意思。
研习新课
一、学生阅读课文的首段和末段。讨论:文章的首段和末段在写作上有何特点?
明确:文章的开头:“美国的白皮书,选择在司徒雷登业已离开南京、快到华盛顿、但是尚未到达的日子──八月五日发表,是可以理解的,因为他是美国侵略政策彻底失败的象征。”一个普普遍遍的驻外大使,为何能够象征一个国家某种政策的成败呢?这,发人深思,令人寻味。如此开篇,就给读者设置了一个悬念,引人入胜。议论文开篇,采用记叙文的手法,可谓新颖、别致。
结尾为:“司徒雷登走了,白皮书来了,很好,很好。这两件事都是值得庆贺的。”文章收篇,不以议论作结,却以抒情告终,实为别出心裁,独具一格。作者运用拟人、反复等修辞手法,首尾照应,艺术地再现了美帝侵华政策的彻底失败,抒发了中国人民欢庆胜利的无比喜悦之情。
二、讨论:课文除首尾两段外可分为几个部分?每个部分又可划分为几个层次?
明确:可划分为两个部分。
第一部分(2─10段):揭露美帝国主义侵略中国政策的实质。
第二部分(11─17段):对当时中国一些“思想糊涂的自由主义或民主个人主义”者的批评教育。
其中,第一部分可分为二层。第一层(2─5段):论述美帝侵华战争的实质,即要变中国为美国的殖民地;第二层(6─10段):剖析白皮书,批驳艾奇逊的谬论。
第二部分可分为三层。第一层(11─13段):揭露美帝国主义的反动实质和它对中国人民的敌对态度,纠正自由主义者的错误认识;第二层(14─15段):奉劝自由主义者做一个有骨气的中国人;第三层(16、17段):交代写作目的,说服教育某些知识分子,使其站到人民方面来。
3 在文章第一部分第二层中,第6、7、8段对艾奇逊的言论已有大量详细的引用,为什么在9、10两段还要“重复”摘引?
明确:在9、10两段中,对艾奇逊言论的再次摘引并不是6、7、8段的简单重复。
因为,在议论文的论证部分,叙述和分析相结合的写法是很重要的。没有叙述就没有分析;反过来说,如果仅有叙述,但没有分析,那么,论据与论点的内在联系读者何以看出?文章的第6、7、8段,作者摆出艾奇逊提出的“美国在中国碰到了三种可能的选择”,这是叙述;第9、10两段,作者以模拟人物语言和旁述、评点的方式,有意提出艾奇逊之流的强盗逻辑、心曲神思和无奈窘境,这是分析。在第9、10两段中,作者对第6、7、8段的引文加以提炼、集中,抓住艾奇逊们最险恶、最虚伪、最隐痛的地方,给以讽刺和暴露,因而,该两段的揭露就显得尤为深刻。没有第9、10两段的分析,第一部分第二层的论证力量显然是不够的。
4 讨论:文章的第一部分和第二部分有什么区别和联系?
明确:文章的第一部分和第二部分,其区别是:前者以揭露美帝国主义的罪行为主;后者以说服教育落后的知识分子转变立场为主。其联系是:前者的揭露实质为后者的说服、教育提供了事实依据;后者的说服、教育又是前者揭露实质的逻辑发展的必然结果。
5 对本文的中心论点,课文的“预习提示”是怎样看的?你是否同意这种说法?为什么?
明确:对本文的中心论点,课文的“预习提示”指的是“美帝侵华政策必将失败”。(分析时,应指导学生抓住“有力地论证了”、“从而有力地论证了”这两个短语。)这种看法恐怕欠妥。
因为,中心论点是指作者在议论文中所提出的主张,或阐发的主要观点。它是统率全文的纲,必须贯穿于文章的始终,而“美帝侵华政策必将失败”并不是统率这篇论文的纲,它只是在个别段落中(主要是1、8、16段)得到了论证,所以,它不是这篇论文的中心论点。
根据我们对课文内容层次的分析,文章的中心论点应是第一部分和第二部分内容的相加,即揭露了美帝对华侵略政策的实质,批评了当时那些自由主义或民主个人主义者的错误认识。
布置作业
阅读课文,举例说明本文运用了哪几种论证方法?
第二教时
检查作业
1 检查学生对课文生字新词的掌握情况。
2 提问:课文运用了哪几种论证方法?试举例说明。
明确:正反对比:在第14段,作者把闻一多、朱自清与颇有些“民主个人主义”思想的伯夷进行对比,赞扬了闻一多、朱自清的民族精神。例证法:在第4段,作者用了大量事实,不容置疑地论证了美国虽然没有“公开宣布作战”,但已经“直接参战”的侵略事实。引证法:在第6段,作者大量地引用艾奇逊的言论,以此作反面教员;在第15段,作者还引用了孟子的话“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借以表现中国人民大无畏的英雄气概。
研习课文
1 学生自学知识短文《论证的思路和结构》。提问:议论文的论证结构有几种?其定义和特点各是什么?
明确:议论文的论证结构有四种。
并列式──在论证中,文章的几个层次、段落之间的关系是平行的,就是并列式。其特点有两个:一是为了论述方便,说理清楚透彻,把文章的论点分成几个分论点,这些分论点之间的关系是平行的、并列的;二是论证过程中为了充分摆事实、讲道理,把几个论据并列起来。
对照式──在论证中,把两种事物(或意思)加以对比,或者是用另一种事物(或意思)来烘托某一种事物(或意思),就是对照式。其特点是:把两种事物(或意思)加以对比、烘托,突出说明其中一种事物(或意思)的正确。因此,写作中往往是对一个方面用墨多些,作为论述的重点,另一方面却起陪衬作用。
层进式──文章各层次之间是层层深入步步推进的关系,各层的前后顺序有严格要求,不能随意改动,这就是层进式的结构。其特点是:前后行文的顺序,按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一般思路来写;或者是按由浅入深、由简单到复杂、由具体到抽象、由读者熟悉的到读者不熟悉的顺序来写。
总分式──论证的层次之间,是总说和分说的关系,就是总分式的论证结构。其特点是:有时是先总说后分说,有时是先分说后总说,也有时先总说,后分说,最后再总说。
2 阅读课文第2─5段。讨论:第2─5段的论证结构是什么?
明确:在第2段中,作者一针见血地指出,美帝国主义侵略中国的战争是“美国出钱出枪,蒋介石出人,替美国打仗杀中国人,借以变中国为美国殖民地的战争”。在第3段中,作者分析了当时国际国内的形势,论述了美国为何不采取“大规模地直接地武装进攻中国的政策”。在第4段中,作者又用大量的事实,有力地论证了美国虽然没有“公开宣布作战”,但已经“直接参战”的侵略方式。
所以,第2段与3、4段便构成了总分关系,第3段与第4段又构成了并列关系。
第5段,是第2、3、4段的小结,进一步指出美帝国主义采取支持蒋介石打内战的侵略方式的原因。所以,第2、3、4段与第5段只能是层进关系。
3 思考并回答:在课文的第一部分(第2─10段)中,第一层与第二层的论证结构是什么?
明确:第一层(第2─5段),是正面揭露美帝侵略政策的实质;第二层(第6─10段),是反面批驳艾奇逊的论调。因此,它们之间是并列关系。(提示学生注意:虽然第一层属正面论证,第二层属反面论证,但是,它们在内容上,由于没有形成对比或烘托,所以不能归为对照式)
4 提问:本文的语言有何特点?试举例说明。
明确:①严密性。本文往往通过大量的修饰语来表达感情。如“美国的白皮书,选择在司徒雷登业已离开南京、快到华盛顿、但是尚未到达的日子──八月五日发表,是可以理解的”。其中“业已”、“快到”、“尚未到”这几个词语的运用,对“日子”进行了严格的限定,这样就突出了美国政府想掩盖其彻底失败面目的用心。再如“美国出钱出枪,蒋介石出人,替美国打仗杀中国人,借以变中国为美国殖民地的战争,组成了美国帝国主义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的世界侵略政策的一个重大的部分”。其中“美国出钱出枪”、“蒋介石出人”、“替美国打仗杀中国人”、“借以变中国为美国殖民地”,这四个短语的运用,对“战争”进行了严密的限制,充分阐明了战争的性质。
②讽刺性。如“好办法,美国出钱出枪,蒋介石出人,替美国打仗杀中国人……”。“好办法”一语,既对于那在困境之中自认为找到了最好的侵略方式、自以为得计的艾奇逊之流进行了尖锐的讽刺,又严正地表达了对美帝侵华反动政策的贬斥和蔑视。再如“艾奇逊是不拿薪水上义务课的好教员……”。的确,帝国主义分子在侵华失败时,为说服其对手而摊牌露底,提供反面材料,使人大为警醒,确实是难得的反面教员,因而作者讽刺他是糊涂人的“好教员”。
③形象性。本文在说理的同时,还借助文学手法,或叙述,或描写,化枯燥为生动。如:“美国人在北平,在天津,在上海,都洒了些救济粉,看一看什么人愿意弯下腰拾起来。”“洒”字把美国侵略者的险恶用心与蛮横态度刻画得入木三分。再如,“司徒雷登大使老爷坐着不动,睁起眼睛看着,希望开设新店,捞一把”,却总是“没有人去理他,使得他‘茕茕孑立,形影相吊’”,“只好挟起皮包走路”。这几句,写出了司徒雷登不甘心失败,但最终又逃脱不了失败的命运的悻悻之态。
布置作业
1 完成“思考和练习”五。
2 完成“单元知识和训练”中的“写作训练”第一题。
附:板书设计
第一教时
中心观点:第一部分+第二部分
第二教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