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案示例之二
教学时数: 三教时。
第一教时
教学要点
讲授《采草药》。理清结构层次,理解作者是怎样引证事实来说明事理的。课前预习(题内括号中是参考答案)
(一)利用工具书,结合课文注解,给下列字注音、释义:
掇(duō,拾取,摘取) 率(shuài,大率,大概,大致) 宿(sù,隔年)黯(àn,阴暗,暗淡) 敷(fū,铺开,开放) 愆(qiān,过,过失。文中指天时不正常) 筀(guì)竹:一种叶细节疏的竹子 畦(qí,有土梗围着的排列整齐的长方形的土地区域) 陨(yǔn,坠落、凋落)
(二)文中“花”、“实”、“芽”三字出现多次,其意义、词性各有不同,试分别找出原句,加以解释说明。
(三)本文的结构层次划分,有人划为两部分,有人划为三部分,你的看法如何?
教学过程
一、检查预习情况
①注音、释义(见课前预习题(1))
②一词多义。(见课前预习题(2))
③讨论文章结构(每小组一学生发言)
教师明确:
分为两部分恰当些。第一部分,从“开头”至“在药则未为良时”。摆出观点并加以简要分析。第二部分,从“大率用根者”至“岂可一切拘以定月哉”。列举事实,引经据典,说明观点。
二、讲析课文
1.集体朗读全文,要求读准字音,注意停顿。
2.讲解第一部分。
请一名学生朗读,并译为现代汉语。
提问:这一部分两句,两者之间有什么联系?
学生讨论,教师小结:
第一句摆出观点。第二句承上启下,既是对第一句的观点的简要说明,又很自然地引出了下一层事实的列举。
3.讲解第二部分
提问:作者为了证实自己的观点,列举了两方面的理由,能否各用一句话加以概括?
学生看书,教师巡视答疑。
请二至三名学生回答
教师小结:第一方面,从草药的入药部分以效用等来说明采草药“皆不可限以时月”。(加黑字板书,下同。)第二方面,从草药生长的条件来说明采草药不可“拘以定月”。
提问:作者在说明采草药“皆不可限以时月”时,引证了哪几种事实?
学生讨论、发言。
教师小结:五种事实,即用根、用叶、用芽、用花、用实等五种情况。这是从草药的入药部位及效用方面进行说明的。具体地说:
用叶——叶初长足时采
用芽——遵从古法采
用花——取花初敷时采
用实——成实时采
在列举了上述几种事实之后,以“皆不可限以时月”作结,照应了开头提出的观点。
提问:为了进一步说明采草药不可“拘以定月”,作者又列举了哪些事实?
学生看书、讨论,指名发言。
教师小结:共列举了四种事实。
(见下页图示)
雄辩的事实,自然地推出了有力的结论:“怎能一律用固定的时月来限制(采草药的时间)呢?”
4.教师总结:
本文观点鲜明,材料翔实。对传统观念的挑战,表现了一个科学家的实事求是的精神和坚持科学真理的胆识。此外,作者在说明草药的有效成分与采摘时间的密切关系时,既注意到植物本身的内在因素,又注意到地势、地气不同的外在因素;既注意事物的客观因素,又注重人力的主观作用。这种贯穿着朴素辩证法的思想,在当时有种极的意义,当今仍有一定的借鉴作用。
5.集体朗读课文,要求:读音准确,语言流利、节奏分明。
布置作业
1.完成“思考和练习”三。
2.掌握重点实词(草、良、有、归、实、虚、长、定)、虚词(但、则)的含义;整理文中的被动句、省略句。
3.预习《雁荡山》:①结合注释,利用字(词)典,试作口译;②列出结构提纲(划分层次);③辨别“类”、“名”的不同用法,注意“殆”、“原”、“去”、“守”、“植”、“动”等词的解释。(此条练习可用小黑板出示)
第二教时
教学要点
讲授《雁荡山》,理清作者说明思路;了解雁荡山形成的原因。
教学过程
一、检查预习情况
1.指名一学生朗读课文;集体正音:牒(dié)穹(qióng)龛(kān)涧(jiàn)。
2.学生提出预习中的难词、难句,教师或引导启发,或讲解分析:
解词:按:根据。经行:古代纵向为经,来回行走。宴(坐):悠闲地(坐着)。原:追究、推究。去:消除、去掉。具体而微:指具备某一物体(包括人)的各个部分,但比那物体略小些。殆:大概、几乎,副词。耳:罢了,啊,助词。
析句:
“按西域书,阿罗汉……芙蓉峰龙湫。”
居:居住;震旦:中国,古代印度人对中国的称谓;海际:海滨;龙湫:瀑布名。全句的意思是:根据有关佛教著作记载,有位高僧叫诺矩罗,居住在中国东南大海之滨雁荡山芙蓉峰的龙湫旁。
“原其理,当是为谷中大水冲激”“则为深谷林莽所蔽”。
这两句都是被动句式。用“为……”“为……所”表示被动。
二、集体朗读课文
三、指名口译,每段二名学生。口译不确之处,师生共同纠正。
四、文章分析。从结构和内容两个方面进行探讨、研究。
讨论题:(用小黑板出示或印发给学生)
1.全文共两段,可分为几个层次?
明确:第1段,说明雁荡山在古代长期不为人知的情况。可分为二层。第一层,指出雁荡山奇景长期不为人所知;第二层,考证雁荡山得名的由来。第2段,推究雁荡诸峰形成的原因。可分为三层。第一层,写雁荡山奇特的地形;第二层,推究雁荡诸峰特殊地形的成因;第三层,说明雁荡诸峰长期不为人所知的原因。
2.文章开头说“自古图牒,未尝有言”,这与下文所引的“西域书”言和“贯休诗”是否自相矛盾?
明确:并不矛盾。作者的意思是指官方地理方面的图谱、图表等文献资料中未曾明载温州地区有此名山。至于佛经中所言、贯休诗所说,在作者看来,是不入“图牒”之类的,所以前后并不矛盾。
3.写雁荡山奇特的地形,作者用一字点“睛”,是哪一个字?
明确:一个“包”字。既然“包在诸谷中”,那“自岭外望之”,自然“都无所见”了;而走进山谷才见到山峰“森然干霄”,这才见得“不类他山”,才使人难以发现。
4.通过分析、推论,作者认为构成雁荡诸峰奇特地貌的原因是什么?(引原文作答 )
明确:是“为谷中大水冲激,沙土尽去,唯巨石岿然挺立耳”。
5.作者认为雁荡诸峰的成因是流水的冲激侵蚀作用,文中列举了哪几方面的事实进行佐证的?
明确:近处,“如大小龙湫、水帘、初月谷之类”;远处,“世间沟壑中水凿之处,皆有植土龛岩”,“今成皋、陕西大涧中,立土动及百尺”,“亦此类耳”。
6.本文前后两段所运用的表达方式是不是相同?所说明的内容有什么联系?
明确:第1段表达方式以叙述为主,第2段表达方式以论说为主。内容上都是围绕着“自古图牒,未尝有言者”展开的;前段重在叙述说明,后段重在论证说明。
五、齐读课文,要求流利、准确。
布置作业
1.熟读课文,背诵第2段。
2.完成“思考和练习”二。
3.结合“预习提示”,体会两篇文章的语言特点。
第三教时
教学要点
《雁荡山》教学小结;写作特点分析;作者作品介绍;总结、布置作业。
教学过程
一、检查背诵情况
二、《雁荡山》教学小结
1.出示“雁荡山风景图”,教师简述后并提问:
从图示和文中内容看,“雁荡诸峰”和“雁荡山”是不是同一个概念?
学生讨论,教师明确:
并非同一概念。根据有关资料(教师可结合风景图示)表明,雁荡山有南北两个山群,故有南雁荡、北雁荡之称。沈括所写的是北雁荡山,其主峰海拔1109米。文中所说的“峭拔险怪”、“穹崖巨谷”的“诸峰”,如大龙湫风景区的一帆峰、连去嶂,初月谷的铁城嶂等等奇峰异峰,一般都在海拔300公尺以下。游人处于谷地之中,从下往上看,悬崖巨石,危然高耸,几与天齐;而从高处向下看,它们低于周围山岭,“自岭外望之,都无所见”,故“诸峰(之顶,亦低于山顶之地面)”不能理解为“雁荡山脉的诸峰”;“山顶”也只是指“奇峰”周围的山岭(或所在山岭)的山顶,与“山顶有大池”的“山顶”显然不同。
2.教师小结
作者对雁荡诸峰雄伟奇特的刻画,对古今材料信手拈来的引证,无一不体现了作者学识的渊博,观察的细致。所提出的因流水侵蚀和沉淀而形成雁荡诸峰的科学论断,令人信服,世人称誉。被称之为近代地质之父的英国人詹姆斯·郝屯在1802年才提出流水侵蚀作用的学说,比沈括晚了近700年。这是国人引为自豪并促使我们年轻一代刻苦学习,以发扬光大的。
三、写作特点分析
提问:“预习提示”中说,“这两篇文章用语严谨、平实,文笔生动。”通过学习,谈谈你自己的体会。
指名两到四名学生发言,教师概括小结:
用语严谨、平实,文笔生动,是这两篇文章的共同特点,也是优秀说明文的必备条件。作者用词准确,分寸恰当;平实的语言,不乏生动的笔调;科学的印证,严密的推理,谨严的结构,清晰的条理,给读者留下了完整而深刻的印象。这是我们现今写作说明文仍应引为借鉴的。
四、作者作品简述
提问:①初中阶段已接触过沈括的哪篇文章?(《活板》)
②《梦溪笔谈》是一部什么样的著作?结合所说的三篇文章,能否概括出这部作品的风格?
学生回答后,教师补充讲解。
《梦溪笔谈》是我国北宋时期著名的政治家、科学家沈括晚年谪居润州(今江苏镇江)梦溪园时所撰写的一部科学专著。这部笔记体学术著作,内容涉及数学、天文、气象、物理、化学、生物、地质、医学、工程技术等广泛领域。在书中,作者总结了我国古代,特别是北宋时期自然科学、应用技术等方面所取得的成就,反映了我国劳动人民在科学技术方面的发明创造能力。因而,该书被英国著名学者李约瑟誉之为“中国科学史上的坐标”。
沈括曾长期担任县级官吏,积极参与王安石的变法革新,主持过天文研究,农田水利兴修和军器制造。变法失败后,沈括屡遭贬谪,晚年潜心著作,共撰《梦溪笔谈》三十卷(其中《补笔谈》三卷、《续笔谈》一卷)。中学课本所选的三篇文章的特色,可说是体现了专著的独特风格:语言简洁平实,用词贴切生动,引用资料翔实,说理充分透彻,结论令人信服;无论说明何种内容,都能做到结构紧凑,脉络分明,条分缕析,要言不繁,这是很值得我们欣赏玩味的。
布置作业
1.完成“思考和练习”三。
2.默写白居易《大林寺桃花》一诗。
3.整理重点实词和虚词的用法,找出文中的被动名、省略名。
4.结合以往所学知识,整理并掌握“芽、实、花、时、名、类、当”等一词多义(词类活用)的用法。
5.预习《察今》。
《察今》预习思考题:
①利用工具书,结合注释,试译全文。
②找出文中的通假字。
③口头复述“循表夜涉”、“刻舟求剑”、“引婴投江”三则故事。
④对本文的中心论点,有两种不同的看法,一种看法是篇名“察今”,即是中心论点;一种看法是第4段中提出的“世易时移,变法宜矣”的论点,既是课文的基本观点,也是课文的中心论点。你同意哪一种看法?有没有第三种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