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新语文 >> 高中语文教案 >> 高二语文 >> 资源正文
(二年级上) 二 讲讲实事求是教案
        ★★★
【字体:
(二年级上) 二 讲讲实事求是教案
作者:佚名    资源来源:网络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05-8-2


高中语文教案(二年级上)   讲讲实事求是教案

 

课堂教学设计Ⅰ

 

一、教学目标

(一)理解本文的重要指导意义。

(二)学习对比论证方法。

二、难点、重点分析

(一)本文开头、结尾的内容是什么?表达上有什么特点?

明确:文章的开头指出,开会,作报告,作决议,以及做任何工作的目的,都是“为了解决问题”。接着便紧扣“讲讲实事求是”的论题,从正反两方面说明坚持实事求是原则是解决一切问题的关键。文章的结尾则呼应开头,先从正面说明全军政治工作会议应该采取拥护毛泽东思想的作法,再从反面说明不这样做就不能正确解决问题。开头和结尾都有很强的针对性,既是针对当时我国政治、思想战线的形势来谈,又是针对这次会议如何开法、解决什么问题来谈,完全是有的放矢。开头和结尾前后呼应,首尾圆合,结构十分周密严谨。

(二)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这个中心论点在哪段里提出?为什么要在这段里提出?

明确:本文的中心论点是:“实事求是,是毛泽东思想的出发点、根本点。”这个论点在第3段里提出。为了使这个论点具有充分的根据,作者在第12段先从我们开会、作报告、作议论以及做任何工作的目的,从我们党的队伍的现状这两个方面作了一些分析,为中心论点的提出打好坚实的基础。这就是作者在第3段里才提出中心论点的原因。

(三)根据这篇文章论证的思路,全文可以分成哪几个部分?这几个部分之间有着怎样的关系?

明确:课文可以分为三大部分。第一部分(第13段)是绪论部分,明确提出中心论点。第二部分(第49段)是本论部分,以毛泽东同志的革命实践和革命理论为论据,对中心论点进行透彻的论证和阐述。第三部分(第10段)是结论部分,指出怎样才能开好全军政治工作会议,肃清林彪、“四人帮”的流毒,使我们的思想来个大解放。这三部分都紧紧围绕着“讲讲实事求是”这个论题,层层深入,步步推进,具有严密的逻辑关系。第一部分提出“实事求是是毛泽东思想的出发点、根本点”,第二部分用毛泽东同志的革命实践和革命理论来论证这个观点,第三部分作出结论,进一步指出当前我们应该“在实际行动中坚决拥护毛泽东思想”,坚持“实事求是、从实际出发、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方法”。

(四)本文论证上有什么特点?

明确:论证方法中最常用的两种就是例证法和引证法,前者是用典型事例作为论据来证明论点的方法,后者是用已知的公认的道理、原则作论据来证明个别性的论点。对这里列出的四个论点,作者运用的论证方法是:①引证法,根据第1段已经提出的道理、原则来作论证。②引证法,根据上文提出的“马克思主义的根本观点,根本方法”来作论证。③例证法,以毛泽东同志在各个历史时期的革命实践和理论主张为论据来作论证。④引证法,根据文章的中心论点来分析当前的问题,证明这一个观点。补充:除了例证法、引证法之外,课文中还运用了对比法(将两种性质截然相反或有差异的事物进行比较)和喻证法(用人们容易理解的浅显的事物或道理来说明不容易理解的深奥的事物或道理)。对比法的例子如:第10段中把在实际行动中坚决拥护毛泽东思想和口头上拥护,实际上违反毛泽东思想这两种情况作对比。喻证法的例子如:第7段中所引的毛泽东同志用“加工工厂”的比喻来阐明道理的论述。

三、教学过程设计

(一)背景介绍。

197852日~62日,全军政治工作会议在北京召开。62日,邓小平同志在会上作了重要讲话。邓小平同志针对当时的实际着重讲了四个问题:讲讲实事求是;讲一下新的历史条件;不破不立;以身作则。课文节选的是讲话中的第一个问题。

板书课题及作者:讲讲实事求是  邓小平

当时的背景是:粉碎“四人帮”、结束“文革”十年动乱将近两年,但在“左”的错误的干扰下,国家正处于在徘徊中前进的局面。197727日两报一刊(《人民日报》、《解放军报》、《红旗》杂志)联合社论认为:“凡是毛主席作出的决策,我们都要坚决维护,凡是毛主席的指示,我们都始终不渝地遵循”。“两个凡是”的错误观点,不仅不能维护,而且极大地损坏了毛泽东的历史地位和毛泽东思想的权威性,阻碍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局面的开创。

邓小平同志在正式恢复工作以前,已经在1977410日致信党中央,针对“两个凡是”的观点,指出必须准确地完整地掌握毛泽东思想体系。5月,邓小平同志明确提出“‘两个凡是’不符合马克思主义。”(《邓小平文选》,3536页)1978511日,《光明日报》以特约评论员名义发表题为《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文章,引发了一场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大讨论。邓小平同志支持这场讨论,强调实事求是的原则。

综上所述,197862日邓小平同志关于实事求是等问题的讲话,对解决两年徘徊期的问题,对将于197812月召开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的理论准备,都具有拨乱反正的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二)理解课文。

通读课文。说说这篇讲话是按照什么思路来安排论证结构的?

提示:这篇讲话是按照“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思路,用层进式来安排论证结构的。

全文10段,可以分为三部分。

板书:

1)第1段~3段,提出问题。

2)第4段~9段,分析问题。

3)第10段,解决问题。

文章第一部分,从实际情况出发,有针对性地提出问题,概括出中心论点;第二部分,紧扣中心论点分析问题,系统地大量引述毛泽东同志各个历史时期的有关论著与讲话作为论据,进行充分论证;第三部分,解决问题,进行小结。

             

年代

实践

著作

要点

缔造党的

最初年代

提倡、实行社会调查

 

 

1929

古田会议

古田会议决议

反对主观主义

1930

 

《反对本本主义》

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

1936

1937

总结王明“左”倾教训

《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实践论》、《矛盾论》

只有人们的社会实践,才是人们对于外界认识的真理性的标准。

1941

1942

整风运动

《〈农村调查〉的序言和跋》、《改造我们的学习》、《整顿党的作风》、《反对党八股》

“实事”就是客观存在着的一切事物,“是”就是客观事物的内部联系,即规律性,“求”就是我们去研究。真正的理论在世界上只有一种,就是从客观实际抽出来又在客观实际中得到了证明的理论。

1953

 

 

不了解下情,怎么能制造思想产品?

1956

 

 

理论与实践的统一,是马克思主义的一个最基本的原则。

1958

 

 

人脑制成的完成品,还得交人民群众去考验。

1963

 

《人的正确思想是从哪里来的?》

人的正确思想,只能从社会实践中来。

历来

坚持用马列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来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应该学会用自己的话来写文章。

 

(三)研习第一部分。

启发:第12段是谈提出文章中心论点的根据。第1段从我们做任何工作的目的来谈请同学们注意一下作者是运用怎样的句式从正反两方面来谈这个问题的。

讨论后明确:先用“……究竟能不能……是不是……关键在于……是否能够……是否善于……”的句式,概述了正反两方面的意思。句中前边的“能不能”、“是不是”同后边的两个“是否”相呼应,十分准确严谨。接着用“只有……才……”和“如果不……就不……”的句式分别从正面和反面来反复强调采取实事求是态度、一切从实际出发的重要性。句中运用了“正确地或者比较正确地”、“正确或者完全正确”、“不可能解决或者不可能正确地解决”这样的表示选择关系的短语,使语言表达更加严密、更加全面。

启发:第2段从我们党的队伍的现状来谈,作者也是从正反两方面来谈的,而把重点放在谈不正确的思想状况这一方面,请同学们研究一下作者为什么着重谈这一方面。

讨论后明确:这是当时急需解决的问题,也是这篇讲话主要针对的问题,把这方面的情况谈清楚、谈充分,才能更好地引起与会者及全党全军的注意,才能更加有力地提出并阐明本文的中心论点。

要求学生朗读第23段,体会作者行文的针对性和语言的准确、鲜明。对“弥天大罪”、“毫无疑义”等词语,对“忘记、抛弃甚至反对”这个短语中三个动词语义上的递进关系,教师可以提示学生注意体会。

(四)理清第二部分第一层次的主要内容。

指导:在这个层次(第48段)中,作者以毛泽东同志在各个历史时期的革命实践和理论主张为论据,对中心论点展开论证。我们可以列出一个表格来理清这个层次的主要内容。表格可以这样设计:

历史阶段

引述材料

缔造党的最初年代

 

战胜王明“左”倾路线以后从整风运动到党的七大

 

新中国建立以后

 

 

学生细读课文,填写表格(具体内容略)。

34人为一组,分组讨论上面提出的两个问题。小组讨论后再安排大组交流。

明确:

1)这几段文字在材料安排上的特点:一是先分后总。第47段分述毛泽东同志在各个历史时期的革命实践和理论主张,第8段对这些内容进行总结,强调毛泽东同志历来坚持实事求是的态度,进一步论证了马克思主义的活的灵魂就是具体地分析具体情况。二是论证思路纵横交织。在47段中,从纵的方面看,是以历史时期为顺序来作阐述的,在每个历史时期里也是按年代先后列举例证的;从横的方面看,又是从不同角度紧扣实事求是这个中心,阐明毛泽东同志在党的指导思想(第4段)、党的思想理论基础(第5段)、党的作风(第6段)以及一切工作方面(第78段)都反复强调实事求是,反对理论脱离实际。这样纵横交织的写法,使中心论点更加突出、鲜明。在明确这个问题时,教师可以指导学生对上一课时填写过的那张表格作一点补充,更好地显示作者的论证思路。补充后的表格可用板书示范(空格让学生自填):

历史阶段

引述材料

侧重角度

分述

缔造党的最初年代

 

党的指导思想

战胜王明“左”倾路线以后

 

党的思想理论基础

从整风运动到党的七大

 

党的作风

新中国建立以后

 

党的一切工作

总结

毛泽东同志历来的观点

 

党的一切工作

 

2)毛泽东同志的话,是批评那种只会照抄照搬语录而不会用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的立场、观点、方法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错误倾向。邓小平同志在本文大量引用毛泽东同志的论述,同那种照抄照搬语录的做法是截然不同的。本文大量引用毛泽东同志的论述是完全必要的,原因有二:一是要论证“实事求是是毛泽东思想的出发点、根本点”,选用毛泽东同志自己的论述和革命实践作为论据是最有说服力的。二是针对那些天天讲毛泽东思想,却往往忘记、抛弃甚至反对毛主席实事求是根本观点的人,作者有必要完整、准确地引用毛泽东同志的论述,来个“以子之矛攻子之盾”,从而彻底驳倒他们的错误主张。注意选择既能真正体现毛泽东思想精髓、又具有重大现实意义的毛泽东同志的有关论述来作为论据,这正是本文在选用论据方面的一个特点。

(五)研习第9段。

启发:第9段是课文第二部分的第二层次,是对前面第一层次的论证从理论上进行小结。这一段对第48段的论述作了有力的收束,而对第一部分中提出的中心论点作了必要的照应,使文章显得前后勾连,丝丝入扣。学习这段时,请同学们注意作者在选用句式上的特点,体会选用句式同论证效果的关系。

齐读第9段。

做句型转换练习:

1)作者连续运用了3个反问句、1个设问句,试把其中的3个反问句改写成陈述句,并比较两种句式不同的表达效果。

明确;可以改写成这样的句子:“……这是毛泽东思想的根本观点,这种根本观点没有过时,也不会过时。如果反对实事求是,反对从实际出发,反对理论和实践相结合,那就说不上什么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显然,运用反问句表达效果更好,语气更加强烈,更能发人深思。

2)反问句中常常使用“难道”、“岂不”这类词,在课文中连用的3个反问句中也用上这类词,比较一下用和不用在表达效果上有什么不同?作者为什么没有用这类词?

明确:可以作这样的改写:“……这难道不是毛泽东思想的根本观点吗?这种根本观点难道已经过时了吗?如果……难道还说得上什么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吗?”这样改写后,反诘的语气更加强烈,还带有一点责备的意味。作者没有用“难道”这一类的词,是考虑到全军政治工作会议的特定场合、听这篇讲话的特定对象,选用了最恰当的表达形式,使人感到作者的话语既是鲜明有力的,又是循循善诱的;既具有严肃性,又富于启发性。

再次齐读第9段。引导学生体会课文的语言准确严谨而又富于变化的特点。

(七)研习第三部分。

请学生朗读第三部分(第10段)

提问:课文结尾部分,从开全军政治工作会议应该采取什么方法谈起,从正反两方面论述,提出了一个怎样的观点?

明确:作者提出了这样一个重要观点:研究新的历史条件下的问题,有针对性地提出解决的办法,这是坚决拥护毛泽东思想的表现。

提问:同这种在实际行动中拥护毛泽东思想的表现相对立的,是怎样的表现呢?作者用怎样的句式来论述这种表现呢?

明确:与此相对立的表现在口头上大讲拥护毛泽东思想,而实际上违反毛泽东思想。作者用“如果……那就……更……”、“即使……也……”这样的句式来论述这种表现,使这种违反毛泽东思想的表现的实质、危害昭然若揭。通过正反两方面的论述,作者向与会者和全党同志明确提出了肃清林彪、“四人帮”流毒,拨乱反正,解放思想这个“十分严重的任务”。

(八)总结全文。

(见“难点、重点分析”)

 

课堂教学设计Ⅱ

 

(一)速读测试。

1.本文题目是:________;作者是______;选自________

2.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3.本文在证明中心论点时,主要运用了哪些论据?

4.毛泽东同志在不同历史时期关于实事求是方面的论著有:

①建党初期:

②战胜王明路线之后:

③延安整风时期:

④“七大”时期:

⑤新中国成立以后:

5.毛泽东同志论“实事求是”下过怎样的定义?

6.本文的思路是怎样的?

7.文中引用了毛泽东同志的说法:“我写文章,不大引马克思列宁怎样说,报纸老引我的话,引来引去,我就不舒服。”那为什么这篇文章中还要大量引用毛泽东同志的论述呢?

8.“有的人认为谁要是坚持实事求是,从实际出发,理论和实践相结合,谁就是犯了弥天大罪。”这句话是单句还是复句?(从后边的答案中选择正确的)

①复句。因为句子中有几处语言停顿。                                          

②复句。因为句子有不止两个语言单位。                                       

③单句。因为全句仅有一个主语部分和一个谓语部分。                  

④单句。因为句子中没有使用关联词。                                          

9.“毛主席告诫全党同志不应该‘把马克思主义的理论看成是死的教条’”,“把马克思列宁主义书本上的某些个别字句看作现成的灵丹圣药,似乎只要得了它,就可以不费气力地包医百病。”这句话用了什么修辞方法?(从下面选择):

①借代(    )②借喻(    )③暗喻(   

④明喻(    )⑤象征(   

10.根据拼音组词

di4n__  ②纯cu@__  y@__  ④部sh(  ji1__

测试记录:

阅读速度:___字/分钟

理解率:___

阅读效率:___字/分钟

(二)激疑质疑。

1.本文中心论点是十分明确的,但为什么不开门见山地提出来?

2.本文在第二部分论证过程中,是否只是按时间顺序来安排文章结构的?为什么?

(三)精读导引。

这篇文章论述的问题本身是比较复杂的,因此其论证结构,提出论点的方法等都不是一言半语就能说清楚的,因此在驾驭比较复杂的事理、材料时,要作精心安排。在这一方面必须仔细体会。

(四)疑难讨论。

1.文章的中心论点是在第3自然段提出来的。第12自然段是从提出论点的根据出发来谈的,体现了文章的针对性。第1段从会议谈起,做任何工作都是为了解决问题,因而必须实事求是,从实际出发;第2段从我党队伍的现状谈起,说明坚持实事求是的重要性。这两段都是从正反两方面论述的(第一段以“如果”为分界,第2段以“但是”为分界)。第1段以正面论述为主,因为这正是当时面临形势所急需解决的,也是本文主要针对的问题。把反面情况谈清楚,谈充分,才能更好地引起读者及全党全军的注意,才能更有力地说明实事求是的重要性。在此基础上,再明确的提出中心论点,目的就更明确,针对性就更强,能起到击中要害的作用。

2.在第二部分的论证中,不只是按时间顺序来安排文章结构的。这一部分体现了作者纵横交织的思路。从纵的方面看,在运用毛泽东同志的理论和实践作论据进行论证时,是按历史时期为顺序安排材料的,在每个历史时期里,也是按年代先后列举例证的。从横的方面看,又是从不同角度扣紧“实事求是”一个中心论点,阐明毛泽东同志在党的指导思想、党的思想理论基础、党的作风以及一切工作方面都反复强调实事求是,反对理论脱离实际。这种纵横交错的写法,使中心论点更加突出、鲜明。

“速读测试”参考答案及评分标准:

1.《讲讲实事求是》:邓小平;《在全军政治工作会议上的讲话》。(《邓小平文选》1983年人民出版社出版。)

2.实事求是,是毛泽东思想的出发点,根本点。

3.①建党初期,毛泽东同志坚持实事求是,提倡和实行调查研究,反对主观主义和本本主义;②战胜王明路线以后,毛泽东同志总结了这次斗争的教训,写下了一系列重要理论著作,奠定了我们党的思想理论基础;③延安整风时期,毛泽东同志反复强调实事求是、从实际出发的根本观点,根本态度;④“七大”时期,毛泽东同志把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作风,规定为我党的三大作风的第一项;⑤新中国成立后,强调要“了解下情”、“检验真理的办法”是实践。

4.①《反对本本主义》;②《实践论》、《矛盾论》、《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③《〈农村调查〉的序言和跋》、《改造我们的学习》、《整顿党的作风》、《反对党八股》。

5.“实事”,就是客观存在着的一切事物,“是”就是客观事物的内部联系,即规律性,“求”就是我们去研究。

6.①提出中心论点;②用大量事例进行论证;③结尾。

7.①本文的论述主要针对那些忘记、抛弃甚至反对毛主席实事求是根本观点的人,针对那些主张对于马、恩、列、斯的原话要照抄、照搬的错误,所以就有必要完整地准确地引用毛泽东的论述,来个“以子之矛,攻子之盾”。②本文所论述的道理是:实事求是是毛泽东思想的出发点,根本点,要证明其正确性,当然用毛泽东本人的理论和实践最有说服力。③毛泽东同志不赞成报纸上老引他的话,是针对“文革”中“帮八股”式的文风而发的议论。本文引用毛泽东同志的话,意在告诫全党不要重犯教条主义错误,要学会运用马列主义的观点、方法来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8.③√

9.③√

10.①奠  ②粹  ③臆  ④署  ⑤枷

(每题10分)

 

(程汉杰  设计)

3A Disk网络硬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