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新语文 >> 高中语文教案 >> 高二语文 >> 资源正文
(二年级上) 十一 母亲教案
        ★★★
【字体:
(二年级上) 十一 母亲教案
作者:佚名    资源来源:网络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05-8-2

高中语文教案(二年级上) 十一  母亲教案

 

课堂教学设计Ⅰ

 

一、教学目标

(一)分析母亲这个无产阶级先进战士的典型形象。

(二)领会生动细腻的心理描写对塑造人物、揭示人物的精神面貌的重要作用。

(三)体会环境描写在表现人物心理活动中的作用。

二、难点、重点分析

(一)课文中的“火花”、“小火星”指什么?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分析:“火花”与“小火星”是指母亲在被敌人发现后的各种想法,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火花”具体指对“丢掉箱子逃跑”的否定,而“小火星”指“丢掉箱子逃”、“带着箱子逃”等各种动摇的想法。这些比喻用得自然贴切。

(二)是什么使母亲最后战胜了怯懦和动摇?这样写是否会有损于母亲的革命者的形象?

明确:她想到儿子,想到革命,最后由对儿子的爱转化为对事业的坚定和忠贞,终于战胜了动摇。写母亲短暂的动摇,不但无损于母亲的形象,反而更显得真实可信,母亲是处于社会最底层的劳动妇女,又是第一次独立完成任务,这短暂的动摇是十分真实的。最后,母亲战胜了恐惧和动摇,完成了一次可贵的思想飞跃。这一飞跃,也是母亲下面坚决斗争的思想基础。

(三)在散发传单和发表演讲时,母亲的心理怎样?周围群众又有什么反应?

分析:母亲勇敢果断,坚定愤怒,最后是兴奋喜悦(最后一句是母亲“感到了温暖的呼吸”),这时已没有丝毫的胆怯与动摇了,她已成了一个坚定无畏的革命者了,对革命充满信心。

周围的群众是被吸引,被鼓动,融成了一个整体,这说明了母亲宣传鼓动的效果。有关语句有“群众静了下来。人们越来越挤,人数不断地增加,用肉体的圈子紧紧地围住了母亲”;推撞、阻挡宪兵;“默默地站着”,“饥渴一般注视着的眼睛”;“融成了一个整体”。这些描写,预示着群众正在觉醒,革命高潮很快就要到来。

(四)母亲是怎样一个形象?

分析:母亲由一个胆小怯懦的劳动妇女成长为坚强的革命战士,她在革命斗争实践中觉醒成熟。她勇敢无畏,坚强不屈,同敌人展开顽强的斗争。她的成长,显示了俄国劳动人民的普遍觉醒和无产阶级革命高潮必将来临的社会趋势。

(五)本文如何层次分明地描写母亲的心理活动?

分析:句中的“眼光”“视线”都是指的“那人”,即沙皇政府的特务;母亲开始感觉“那人眼光好像针一样刺着她”,后来又觉得“那人”的眼光是“一道没有精神的胆怯的视线”,这种感觉上的变化,是因为母亲心理活动的反映不同。当母亲被敌人发现后产生“几秒钟的动摇”时,由于她自己胆怯,所以就觉得“那人”眼光刺人;经过“几秒钟的动摇”,激烈的思想斗争使她坚定了信念之后,大无畏的革命勇气使她与“那人”对视时,觉得“那人”“胆怯”、“没有精神”。

综上所述,母亲被敌人发现以后的心理活动可以分为三个层次:

①胸中隐隐不快的感觉(910段);

②几秒钟的动摇(1121段);

③心跳比较平稳起来(2223段)。

这些心理描写表现了母亲在革命实践中战胜忧惧和动摇后的坚定,同时也表现了一个觉醒的无产阶级革命者对事业的忠诚和负责精神,这些描写也是下文写她跟敌人英勇斗争的思想基础。

三、教学过程设计

(一)导入新课。

我们刚刚学过鲁迅的小说《祝福》,祥林嫂的悲剧一定打动了大家的心,祥林嫂的形象一定还深深地印在同学们的脑海里。今天,我们来学习另一个形象鲜明的女性——“母亲”。

回忆旧知,介绍作家及作品有关情况,学生思考回忆初中学过的高尔基的作品。

明确:高尔基是苏联著名作家,也是社会主义现实主义文学的奠基人。初中时我们学过他的散文诗《海燕》,《母亲》是高尔基的代表作之一,也是世界文学史上第一部正面描写无产阶级斗争的不朽名著,得到列宁的高度评价。

(二)指导预习。

1.阅读“预习提示”,画出“预习提示”的要点,了解小说创作背景和有关情节,明确本课学习重点。

2.学生速读全文,根据情节给课文划分段落。

(三)研习新课。

1.师生共同根据“预习提示”制定教学目的。

明确:①了解母亲从动摇到坚定的思想过程;②学习本文细腻的心理描写。

2.师生共同讨论划分段落。

明确:课文分三部分。

①来到车站,接取传单。(开头到“打量着在她面前闪现的人们的脸”)

②发现暗探,思想斗争。(“一个穿短大衣把衣领竖起的年轻人”到“心也跳得比较平稳起来”)

③散发传单,发表演说。(“现在会怎么样呢”到结尾)

3.讲析课文第一部分。

学生个别朗读,学生思考,文章开始展示了怎样的环境?

明确:自然环境是寒冷干燥(“寒冷干燥的空气紧紧包围着她的身体,直透到咽喉……”)。社会环境是混乱肮脏,贫富悬殊(课文第2段中描写车站的语句,特别是“穿得很单薄”,“无家可归”等词语)。这车站的环境是当时俄国社会的一个缩影。

提问:母亲到车站接取传单时是什么心理?

哪些语句表现出母亲的心理?

讨论归纳:母亲兴奋激动,心中奔涌着热情,但同时又很谨慎。开头“满意地听她脚下的雪发出的清脆的声音”和第3段中“云雾似的空气吹到她脸上,这时她觉得很爽快”,到接取传单后“很满意地望着大家”,“毫不费力地提着箱子”都反映出她的喜悦和兴奋,自豪与激动。同时她又表现出异常的谨慎,在路上时“站定了,四面看了看”;在车站仔细注意周围的动静;接过箱子后“打量着在她面前闪现的人们的脸”。

4.讲读第2段,了解作者运用的多种心理描写的手法。

提问:第2段第13节是情节转折的关键。作者是怎样在这转折关头刻画母亲的心理的?

明确:当有个年轻人同她撞了一撞,“母亲觉得这人好像有些面熟,她回过头来一看,只见那人正用一只浅色的眼睛从衣领后面对她望着。这种注意的眼光好像针一样刺着她。”这就出色地写出了母亲既紧张,又警惕的不安的感觉。接着,小说中出现了一个精采的细节描写:“她提着箱子的那只手抖动了一下,手里的东西突然觉得沉重起来。”这与第一段里她刚接到传单时,“手里毫不吃力地提着箱子”恰恰相反。作者为什么要这样写?明确:不同的肌肉感觉反映了不同的心情。感到“毫不吃力”,这反映了轻松愉快的心境,伴随着的是一种任务即将胜利完成的欣喜之情。现在“突然觉得沉重起来”,这反映了事态变化后沉重的担忧的心境,她已预感到问题的严重性。

指名朗读“我在什么地方看见过他”到“这是很明白的”。然后教师边讲读、边板书。

她想“抑制胸中的隐隐的不快的感觉”,而不想说出这种“使她的心冷得紧缩起来的感觉”。但是“这种感觉增长起来,升到喉咙口,嘴里充满了干燥的苦味”。各种复杂的、微妙的自我感觉(例如冷觉、味觉)在她身体的许多部位交织着、变化着。她既镇定,又担心,“好像怕弄破自己里面的什么东西似的”。“强烈的灾祸的预感”,通过她的记忆,使她作出正确的判断:自己确实被暗探盯住了。作为一个刚觉醒的家庭妇女,这时面临着严峻的考验。

提问:在这严峻的考验面前,母亲是怎样想的?作者是怎样描写母亲的这种内心活动的?

指名朗读“完蛋了吗”到“比较平稳起来”。明确:这时勇敢与怯懦,坚定与动摇展开了激烈的斗争。作者的描写方法之一是运用问答、对话式的内心独白。这样写,短兵相接,简捷明快,能把转瞬即逝的、相互矛盾的各种想法,一个个生动而具体地呈现出来。另一个方法是继续写她身体的许多部位那种复杂而变幻的自我感觉。例如,“他向周围望了一遍,什么也看不见”,这是写眼睛的视觉。“这些想法好像烧痛了她,剧烈地刺激她的头脑,好像一根根燃烧着的绳子抽打着她的心。”这是写皮肤的温觉和痛觉。“母亲觉得,有一种敌对的力量执拗地紧抓住她,紧压着她的肩膀和胸部,玷辱她,使她陷在死一般的恐怖里。她太阳穴里的血管猛烈跳起来,头发根觉得发热。”这也是通过写身体许多部位的各种感觉和幻觉,把母亲的激烈而复杂的思想斗争和难以形容的矛盾心理,表达得维妙维肖,活灵活现,就像我们亲身经历过那样。这种心理描写的手法,是极其高明的。我们在写作中可以适当地借鉴。

母亲的这种心理活动是毫不奇怪的,“这些想法”与其说是母亲原来有的,不如说“是有人从外面硬给她塞进去的”。这种一时的怯懦与动摇,是一些长期处于社会最底层的群众在残暴的专制统治下逐渐养成的传统心理和习惯。然而,革命的信念鼓舞着她,使这个受尽苦难的妇女,在残酷的现实面前彻底觉醒了,“她心里鼓起一股好像震动了全身的猛劲”,终于“振作起来”,“几秒钟的动摇好像使她更坚定了,心也跳得比较平稳起来。”

指名朗读第二段,要求学生体会母亲复杂的内心活动,体会作者运用多种方法进行心理描写的艺术技巧。

教师总结。明确:母亲的复杂的心理活动,经历了两个波澜:

第一个波澜是发现敌踪后,母亲紧张判断,并产生灾祸预感,着重写母亲由接取传单时的欢愉,进入面对敌探的紧张状态。第二个波澜是内心动摇,展开激烈的思想斗争,进而想到革命、想到儿子、想到雷宾,终于斗争胜利,由紧张进入平稳。作者在写母亲这一特定时刻的心理活动时,面对现实,没有回避母亲身上的消极因素,这就使母亲这一形象具有极大的真实性,有极大的现实意义,产生了撼人心魄的艺术力量。对于母亲的思想性格,我们应该从发展中来理解。第2段的心理描写,为第3段英勇斗争的性格表现,准备了充分的条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5.讲读第3段,理解小说的高潮部分对表现母亲性格的重要作用。

学生默读第3段,思考:母亲的所思所言所行,表现了怎样的性格特点?

明确:这部分是小说的高潮。作者写母亲的活动分三个层次展开。第一个层次,从“那暗探把路警叫来”到“……眼睛被打坏一般地疼痛”。这是母亲公开散发传单,宣传真理的准备阶段,当路警进逼过来时,她毫不退让。第二个层次,从“我?你瞎说”到“有人低声说”。写母亲由沉默到爆发,坚决地走到群众中去,主动展开攻势,奋不顾身地散发传单,宣传真理。这时,“她全身紧张,感到觉醒的自豪感在心里成长,被压制的喜悦燃烧着,她说话更镇静有力了。”这说明母亲已在斗争中开始成熟。母亲用自己切身的体验,把对沙皇统治的仇恨,用充满激情的语言倾吐出来,这些语言饱含着劳动人民的血泪,闪烁着真理的光芒。因此,吸引了群众,唤醒了群众,使群众“用肉体的圈子紧紧地围住了母亲”。第三个层次,从“勒住她的喉咙”到篇末。写出了母亲胜利的欢乐和高度的革命自豪感。这时群众“融成了一个整体”,把她围在中间,使她的“脸上也感到了温暖的呼吸”。这一场面描写,形象地揭示了党和群众的血肉联系,宣告了群众正在觉醒,革命高潮就要到来,预示了社会主义必然胜利的灿烂前景。

6.总结全文。

1)提问:母亲是个怎样的典型?要求学生用简练的口头语言加以概括。

明确:母亲是个从温顺柔弱、胆小怕事的家庭妇女,成长起来的无产阶级革命战士。她坚信革命真理,对革命无比忠诚,在激烈的对敌斗争中临危不惧,机智沉着,坚贞不屈,勇于牺牲。母亲的出现,显示了马列主义学说在教育改造人方面的巨大威力,反映了20世纪初,俄国广大劳动人民的普遍觉醒和无产阶级革命高潮的出现是不可避免的。

2)写作特点:通过多种心理描写手段来刻画人物,是小说节选部分的主要写作特点。心理描写有两种,一种是直接的描写,一种是间接的描写。课文把两种方法交织运用,通过环境、感觉、内心独白、动作、神态、语言等六个方面的描写,表现了母亲复杂而又微妙的心理活动,成功地揭示了母亲在对敌斗争中的性格发展和高尚品质。

 

课堂教学设计Ⅱ

 

(一)速读测试。

1.本文的题目是______

2.本文的作者是______

3.本文写作的年代是______

4.世界文学史上第一部描写无产阶级斗争的不朽名著是______

5.《母亲》是对______高度艺术概括。

6.课文突出的艺术特色是______

7.从后面括号内选出词语,填写在适当的位置上。

1)这些话也许在很久之前就是那些受不平等生活______的人们所追求和渴望着的。

2)这些想法使母亲痛苦,并且______了她,逼着她离开了自己,离开了巴威尔,离开已经和她的心联系在一起的那一切。

3)母亲觉得,有一种敌对的力量执拗地紧抓住她,紧压着她的肩膀和胸部______她,使她陷在死一般的恐怖里。(侮辱、玷辱、污辱、折辱、凌辱、欺凌、欺侮)

8.这篇小说的主题思想是什么?

9.母亲激烈的思想斗争是围绕着什么展开的?

10.在描写母亲与敌人进行斗争的时候,作者是从哪几方面来刻画母亲的英雄形象的?

测试记录:

阅读速度:______字/分钟

理解率:______

阅读效率:______字/分钟

(二)激疑质疑。

1.这篇课文的主人公是谁?怎样分析母亲这一光辉形象?

2.本文的心理描写有何特点?试举例说明之。

3.请举例说明本文中类似细节的反复描写。这种描写的作用如何?

4.文中用了“一个火花”和“小火星”的语句,含义何在?用了什么修辞方法?

(三)精读导引。

1.要恰当地分析母亲这一形象,必须熟读课文,按照其出场的顺序,通过她去车站接受任务、到车站后的仔细观察、被敌人发现后的内心活动以及她勇敢、果断地散发传单、发表演说等情节,从而由实到虚地归纳其性格特点。

2.本文的心理描写独具特色,作者善于从不同的角度,用不同手法,进行心理刻画,描写方法不同,效果亦迥异,这点在阅读中要仔细体会。

3.解决这一问题,应首先注意类似细节的反复描写,对于表现作品的思想内容以及表现人物心理变化的意义等,这样才会准确地把握其特点。

4.这个问题,需要通过比较,两相对比,方能见其特性。

(四)疑难讨论。

1.小说的主人公是母亲拉盖雅·尼洛夫娜。母亲是俄罗斯文学也是世界文学中第一个女共产党员形象,她的主要特点是从一个愚昧软弱的群众,成长为一个英勇无畏的革命战士。她在执行任务过程中,表现了高度的革命责任感。她曾经忧惧动摇过,但严酷的斗争使她坚强起来,从而对革命充满了必胜的信心。

2.本文心理描写的方法,多姿多彩,交互使用。如有时运用人物内心独白直接揭示心理活动;有时则从旁叙述人物的内心活动感受,有时则通过动作表情的描写,反映人物的内心活动。

3.有时通过类似细节的不同描写表现人物的变化(如母亲脑海里的各种想法)有的则旨在突现人和人之间的关系(如群众拾传单的反复描写等)这种类似细节的反复描写,可以突出作品的思想内容,深化主题。

4.“火花”与“火星”均指母亲在被敌人发现时,脑海里瞬时出现的各种想法。“小火星”指各种动摇的思想;“火花”是指对“丢掉箱子逃”的想法的否定,用了比喻的修辞方法。

速读测试参考答案及评分标准。

1.母亲。(5分)

2.高尔基。(5分)

31906年。(5分)

4.《母亲》。(10分)

520世纪初俄国无产阶级革命运动所作的。(10分)

6.用细腻的心理描写来表现人物的思想性格。(10分)

7.(1)凌辱;(2)侮辱;(3)玷辱。(15分)

8.通过母亲接受任务、散发传单与敌人进行英勇斗争的事迹,赞颂了母亲对革命事业的无限热情、高度的责任感及英勇、顽强的斗争精神。(15分)

9.那只装有革命传单的箱子。(10分)

10.三个方面:母亲散发传单时的英勇姿态;母亲演说的内容和效果;母亲的心理活动。(15分)

 

(傅世昌  设计)

3A Disk网络硬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