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新语文 >> 高中语文教案 >> 高二语文 >> 资源正文
(二年级上) 二十七 * 散文诗两篇教案
        ★★★
【字体:
(二年级上) 二十七 * 散文诗两篇教案
作者:佚名    资源来源:网络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05-8-2

高中语文教案(二年级上) 二十七  *散文诗两篇教案

 

一、教学目标

(一)了解散文诗的一般特点。

(二)把握《记忆》从“人”的记忆角度,对社会现象和人类品性,作形象、鞭辟入理的剖析,表达强烈爱憎的写法特色。

(三)联系时代背景和写作意图,细心领会《门槛》这篇富有象征意味的散文诗的多种象征意义。

二、难点、重点分析

(一)在《记忆》中,“记忆所蕴含着的真谛”指的是什么?作者是怎样一步步形象地揭示这一真谛的?

分析:题目的第一问看似简单,其实有一定的难度,难在文章中没有现成的答案,需要自己分析、总结,用自己的话说出来。既要从全文提炼,又要重点归纳课文的几段。回答第二问,先根据行文中领起与转折的标志,将全文分成几个部分,然后用简练的话语串起来。

第一问,记忆是衡量人的高下、贵贱、美丑、善恶的尺度;在人们的记忆中,庸人、叛徒、蠢货、懦夫将遭唾弃,大公无私、乐于奉献、勇于献身的人将流芳百世。

第二问,先说什么是忘却,再说记忆没有这样那样的外在形式,然后才能触及什么是记忆的核心话题,最后对怀有各种记忆的人作出评价。领起与转折处有明显的标志:“记忆,是什么?”——“这说的是忘却,记忆呢?”——“记忆究竟是什么?”全文“先言他物”,几经盘旋,才“引起所咏之辞”,回环婉曲,层层深入,意趣盎然。

(二)在《记忆》中,作者假设“我”与“你”面对面亲切交谈,这一问答的写法有什么好处?

分析:本文假设“我”(作者)与“你”(一个“年轻的朋友”)面对面亲切交谈,一问一答。这样“假设”的情境,有助于缩小读者与作者的距离,有助于使作者的“笔谈”变得和蔼可亲。虽如话家常一样,但是作者全用优美的语言,写出了许多优美的意象,使文章呈现出典雅的气象。

(三)在《记忆》中,哪两种修辞手法用得最多,最好?

分析:比喻和排比。

比喻,具有系列化的特点。“记忆”被比喻成种种事物——灰烬、流水、落花。每一种比喻中,又作生动形象的进一步比喻性描写,以“流水”之喻而论,更进一步的比喻性描写还在后面:“它奔涌而来,可也总要消逝到地平线之外去”,“即便是流水,到了天尽头,不还能解一解远行人的干渴么。”

排比,“医学家说,……道德家说……佛家说……”“……是庸人……是叛徒……是懦夫……”或引用名言,或写成精妙的警句,像诗一样单行排列,有气势,有分量。

(四)“门槛”象征着什么?

分析:象征手法,在诗歌教学中已经涉及。可参阅前面的内容。

本文的“门槛”可以理解为参加革命与不参加革命、进步与落后的分界线的象征,也有人理解为“革命者面前的一切艰难险阻”。以此为标题,可见它对传达作者的思想感情起着重要的作用。

(五)《门槛》中的环境描写有什么象征意义?

分析:大楼、窄门,高高的门槛,门里一片阴森的黑暗,望不透的黑暗中散发着寒气,一幅门帘子掩盖了所有的凶险邪恶。这阴森恐怖的环境,象征着当时俄国社会中的严酷环境和革命形势,成为人物活动的背景和人物形象凸现的底色。

(六)《门槛》一文,作者是如何描写俄罗斯姑娘的?

分析:语言描写:①问语——声音慢吞吞、不响亮,语调冷冰冰,语句长,陈述一切苦难,从反面表现正义事业的艰难,衬托出女主人公的坚强性格。②答语——简短,坚决,果断,直接表现出女主人公的坚强性格。③评语——截然相反,表现出女主人公品格的伟大,也暗示出这种人物性格不被广泛理解造成的悲剧性。

神态描写:仅一句,“姑娘埋下了头……”忍受着屈辱,显示出女性特有的坚强。

心理描写:贯穿在语言描写和神态描写之中。女主人公表现出性格的一致性,还伴随着心理活动的波澜,即在表现坚强的性格的同时,又有忍受屈辱,复又更坚强这一插曲。渐次高昂之中,有间歇、转折和新的起点,避免了平铺直叙。

(七)怎样理解“一个圣人”?

分析:在欧洲人的传统观念中,圣人指具有嘉德懿行和远大崇高的奋斗目标,忍受无穷无尽痛苦,一心为广大人民谋福利的人。这种人往往是虔诚的宗教信仰者。本文用“圣人”来形容俄罗斯的姑娘,是着眼于道德赞扬的。作者同情革命,但没有参加革命,在政治上与革命党仍有距离。

三、教学过程设计

(一)诵读作品。

指导学生用一课时自读这两篇课文。自读的步骤,读完一篇,完成对本课的鉴赏,再读另一篇;不宜将两篇课文合在一起读下来,合在一起鉴赏。

1.《记忆》是当代散文诗,学生可以通过诵读,体会其中的思想感情,捕捉鲜明的意象,品味诗化的语言。

教师可组织四个学生分别朗读。第一个从“你正望着我呢……”开始读,第二个人从“这说的都是忘却——记忆呢”开始读,第三个从“……而你,朋友,却执拗地……”开始读,第四个从“嗯,只记得——已忧患的……”开始读。

朗读时,要充满激情,语速宜缓:不要麻木不仁地匆匆读过。四个学生读好了,课堂上就有了“情境”和“氛围”了。

第三个学生读的内容多,时间长,最好让朗诵能力好的学生来读。

2.《门槛》是外国散文诗,学生在诵读中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可能有一定的困难。但是,只要结合时代背景和写作意图,认真捕捉俄罗斯女郎、门槛等形象隐含的意义,体会字里行间深沉而悲壮的感情,也就化难为易了。

本文主要靠对话来描绘形象,表现主题。诵读时要减缓速度,并在诵读中注意体会和表现出人物的性格、心理活动,读出低沉压抑的语调。对话,应符合人物的身份、个性。

教师可组织五个同学分别扮演叙述人、问者、俄罗斯姑娘和两位评者。

问话应是“慢吞吞”和“不响亮”的,显出高高在上的威严;俄罗斯姑娘的答语,要加重语气,文章最后“一位圣人”,打了惊叹号,充满力量,寄托了作者由衷的赞美,更要读得响亮。朗读时要注意创造庄严、肃穆的情境和氛围。

(二)整体感知。

1.《记忆》从记忆角度,对纷繁的社会现象和人们的种种品行作了概括而生动的描写,表达了对真善美的歌颂,对假恶丑的批判。从根本上说,这里的“记忆”,是广大人民心中判断是非曲直的客观尺度。

本文形散神聚。表面上好像零散杂乱,其实始终围绕着“记忆”的话题,而且“记忆”的话题,也不过是作者思想感情赖以表达的凭借,作者真正想表达的是对正义、对高尚情操的歌颂,对恶势力、对卑下行为的批判,但这写作意图藏而不露。在思路上,没有“直线式”平铺直叙写来,而是采取曲线式写法,迂回婉转地表达思想感情。根据这一中心,作者尽情挥洒,力求形式生动活泼。总之,文章在形式上放得开,但表达的中心很集中,开与合很好地统一起来了。

2.《门槛》写作背景。

屠格涅夫(18181893),俄国著名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家。《门槛》是作者晚年的作品中思想境界较高的一篇。作者与女革命家一直有来往。18781月,俄国发生了女革命家刺杀彼得堡总督的事件,同时,屠格涅夫受到女革命家彼洛夫斯卡娅活动的影响,受到女友伏列夫斯卡娅献身精神的感染,对那些为俄国的解放事业不惜牺牲一切的英雄钦佩不已。于是,集她们于“俄罗斯的姑娘”之一身,通过虚幻的梦境,讴歌了俄国社会现实中的优秀分子,着力表现她们的崇高信仰和无私无畏的献身精神。

3.《门槛》主要内容。

本文通过描写“一个俄罗斯的姑娘”执着地要跨进“高高的门槛”的梦幻情景,表现了她的坚强意志和高尚的品格,表现了革命事业的艰苦卓绝,表达了作者对女革命家的无比崇敬。

理解本文要注意以下几点:

①本文写的是梦境,全都是非现实的。②作者并没有特意点明人物的身份、性格特点,人物的精神品质是从具体的语言、神态、心理描写和环境描写中体现出来的。③作者也没有公开地表明自己的态度、倾向。④文章的主题思想、人物的精神品质,必须联系时代背景、作者经历和写作意图作正确、深入的领会。

4.散文诗的特征。

散文诗不像一般新诗那样有严谨的格律,它不分行,不押韵。它的篇幅一般都比较短小,有一定字数限制;有浓郁的诗的意境,隐含着寓言和哲理,又必须通过形象来表现。

教师板书:

 

记忆

 

衡量是非曲直的尺度

真善美应当歌颂

假恶丑必须唾弃

 

门槛

 

情境描写(姑娘跨进门槛前接受质询并作出回答)

人物性格(理想崇高,信念坚定,意志坚强,不怕牺牲)

作者态度(敬仰、歌颂)

(三)课后练习。

1.完成练习一、二。

2.比较散文诗与散文的异同点,写篇300400字的心得体会。

〖小资料〗

 

屠格涅夫“家”的姑娘们

 

屠格涅夫素以擅长描写女性著称,在他的许多作品中,曾经成功地塑造了一系列富于理想色彩的进步女性形象,被人们戏称为“屠格涅夫家的姑娘们”。这些姑娘们包括《罗亭》中的那泰丽娅、《贵族之家》中的丽莎,《前夜》中的叶琳娜,《处女地》中的玛丽安娜等,她们都是作者以清丽的文笔,抒情地、富有情意地加以描绘、塑造的。只有《门槛》中的女革命家,描写的风格是冷峻的、凝重的。她既没有姑娘的动人微笑,也没有女性的脉脉柔情,但一点也不逊色于其他的俄罗斯姑娘,反而因气质非凡而独放异彩。

 

* 本课为人教版试验课本的篇目。

 

(章甫友  设计)

3A Disk网络硬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