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读一评一演尽显英雄本色
眉山市第一小学 徐志霞
文学作品中常见衬托之手法。比如黑衬托白,绿叶衬托红花,钟楼老人形象的丑怪与他品质的高尚对比,形成巨大的震撼力量。课文《登山》讲述了列宁与波兰革命工作者巴果茨基登山看日出,两次经过危险小路的事,赞扬了他自觉锻炼意志的品质。文中多次运用衬托的写法,路之险衬托革命者的毅然决然,好心情衬托景之美等。教学重点在于第一次走险路的过程,如果突破一个“险”字,所有教学目标迎刃而解。
一.多种形式朗读,读懂险,体会情。先让学生自读二到十三自然段,勾画表现路险之词句,相互交流体会。再引读列宁与巴果茨基前两次对话,体会列宁的急切期盼,巴果茨基的关心畏惧之情。然后分角色朗读这一部分,评议后不满意再读。
二.结合插图,联系上下文思考,让学生充分表演。列宁要走的这条路到底是什么样呢?看插图,观察路之狭窄危险,观察列宁的动作。提问:列宁为什么要跟在巴果茨基后面走这条危险的小路?列宁在最危险的地方停下来,定定神,他在想什么?交流后,让学生认真表演,评价,不好就再演。最后提问:列宁走过这条危险的小路,会是什么心情,有什么想法?
三.大声朗读,闭眼想象,体味“无限风光在险峰”之境界。列宁走过了危险,克服了畏惧,战胜了自我,喜悦之情不言而喻,豪迈之举展现英雄本色。他站住高山之颠,望着这雄伟壮观的日出景象,怎不让他心旷神怡,“一览众山小”?听声情并茂的录音范读,闭眼想象日出之奇观;然后大声朗读,读出喜悦,赞叹之情。
经过这“一石激起千层浪”的作法,列宁同志的精神得到升华,学生的情感得到全面激发,学习兴趣非常浓厚.理解下山时,列宁为什么还要带头走那条小路,最后一段话是什么意思就顺理成章,水到渠成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