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
威望: +2
魅力:
经验:
现金: 831340 ◎
存款: 没开户
贷款: 没贷款
来自: 保密
在线: 317 时 34 分 21 秒
总发贴数: 1610 篇
精华贴数: 14 篇
注册日期: 2004/05/01
消息 查看 搜索 好友 复制 引用 回复 [楼 主]
尽管在很多场合和同事一起探讨教学,但是很少在公开场合(尤其是在论坛上)对别人的课进行点评。现在学习阿远和小雨儿,也来个点评,求教于阿远和各位。
第一课时
一、检查预习。
1、出示词语。检查词语读音。
2、指名接读课文。提出要求:听朗读,想像当时的情景。
读后交流:那个画面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此环节其实包含两大任务:1、检查预习,关注学习起点;2、整体感知课文。
第一项任务,阿远的处理简洁明快,单刀直入,省去了许多花哨的东西。公开课上,有些教师往往喜欢不着边际地引课。最为普遍的做法是抓课题提问题,老师指着课题问孩子们:“同学们,看到这个课题,你有什么问题要问?”学生往往也很配合地提出一串问题——这些其实他们自己早已解决的问题——因为预习了。于是,老师往往也见好就收——“同学们提的问题真好,下面,就让我们带着这些问题走进课文……”这样的开场白,在目前可谓司空见惯并且将继续充斥着我们的课堂。静心分析一下,学生在已经接触过课文的前提下,老师有必要让学生去编织这些所谓的问题吗?即使学生提出了“许多”问题,那也是我们可爱的学生为了配合老师的“演戏”。因为学生知道可怜的老师需要这几分钟的过渡才能把课进行下去。学生,已经习惯于在廉价的赞美声中揣摩老师的意图,在老师虚设的情景中“将问题进行到底”。 这种已经被我们所习惯的虚假,应该引起我们的警惕和关注。阿远在这里为我们做了个很好的榜样。虽然开头少了些引人入胜的剧场效果,但是朴实、扎实。这样的设计是关注学生真实学习基础上的有效引领。
第二项任务完成也比较巧妙,让学生听朗读想象画面,这是一种比教符合儿童思维习惯的良好的听读方法。其实,我们中国的很多文字本身就是一幅画,这些文字组合在一起,作用于学生的大脑,就是浮现于学生脑海的活的连环画。教师让学生边听边想,这是用形象的方法来感知课文内容,这比我们习惯所运用的归纳课文内容要来得更为真切形象。
一个小建议,学生介绍画面的时候,他们肯定没有按照课文的顺序来谈。如果教师在他们谈的基础上稍作整理:这么多的画面,我们给它排排顺序,第一幅画是什么,第二幅画是什么?……那么学生对课文的脉络可能会梳理得更加清晰。否则,学生对课文的感悟只是停留在局部的层面,有可能只见树木不见森林。因为这个时候我们的主要任务是引导学生整体感知课文。这个整体,既是情感上的整体基调,也是思路上的整体脉络。]
二、细读课文。
1、默读课文,在文旁空白处写上自己的感受;不懂的地方作上记号。
[这一环节的按排我比较欣赏。首先,它促使人人思考。这是非常重要的。很多时候,我们布置给学生所谓的学习任务,往往学生完成和没有完成区别不大,因为老师难以检测。而让每一个学生都动起来,逼着他去动笔,而动笔势必需要阅读,需要思考,这就保证了人人参与;第二,个性化阅读需要宽松的氛围。过去,我们在阅读课上迫不及待地抛出老师需要学生回答的问题,学生围绕老师的问题进行回答,少了静思默想的时间和空间,那么个性化也就“看上去很美”了!而阿远在不提任何问题的前提下让学生批注,他们的思维空间是立体的,学生可以从多个角度来写自己的体会,可以是表达方式上的,也可以是情感体验上的。批注的内容是多方面的,批注的风格是多元的。这就为学生的思维自由驰骋开辟了广阔的空间。第三,批注的过程就是自己学习探索的过程,是老师关注学生真实学习水平和起点的过程。学生学到什么程度,学习的难点在哪里,都可以在这个过程中反映出来。
2、学生提出自己不懂的问题,教师在黑板上列出,随机解决一些问题。然后让学生读书或者讨论解决。
3、解决不懂的问题,体验课文蕴含的深厚的情感。
[这个环节的安排,我和阿远有不同的看法。从整个课堂进展来看,这应该是一篇情感型的课文,适宜用情感导读的方法。而让学生质疑问难,则是理性思维为主的学习方法。我一直有个偏见,情感型的课文,不太适宜用质疑问难的方法去引导学生进入文本。我的建议,是不是在学生批注的基础上,让他们选择最值得说,最值得读的片段,充分地交流自己的感悟,边悟边读,体会文中蕴涵的爱的情感。至于质疑可以安排在课的第二课时第一板块的尾声——学生在感悟基础上的质疑也许更有含金量。]
板书:
买荔枝 荔枝 荔枝年年红
吃荔枝 母亲 爱 儿子 世间传真情
让荔枝 孙子
第二课时
一、剖析词句。
1、教师出示例句,引导学生讨论感悟。
师:我觉得作者写的文章固然很美,可是有些地方过于罗嗦,因此,我做了一些修改,自认为还不错,现在拿出来和大家一起分享。
出示句子:母亲笑了,用手抚摸着荔枝,然后划破荔枝皮,手里托着荔枝,爱怜地望着舍不得吞下。嘴里不住地对我说着话。毕竟是第一次吃,毕竟是好吃,母亲特别高兴。
请同学们好好读一读,看我改得好不好?
学生读,和教师进行辩论。
[以教师修改的文字和课文的表达方式加以对比,关注的落脚点在表达方式而非课文的内容,用叶圣陶老先生的话来说,就是“在课文中走个来回”——第一个回合,理解课文蕴涵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第二个回合,从情感态度价值观是如何表达的层面研究语言的形式。这是非常有意义的做法。在刚刚结束的重庆会议总结会上,陈先云同志就大声疾呼,希望老师们关注语言形式,研究表达方式。在这个环节中,我注意到啊远并不是全文都这样处理,而是选那么一个点,以这个点为例子辐射全篇,此乃举一而反三也。]
2、自我发现。
出示:看看还有那些特别好的句子,找出来和大家一起分享。也许平淡的句子中也蕴含着深意。
读后交流。
3、看哪些词句,我们这两节课一直都没有注意到,想想它们在这篇文章中有作用吗?你觉得哪些地方,作者还写得不好?
4、划出写得好的语句,通过朗读表达你的理解和体会,背诵自己喜欢的语句。
[上述3、4两个环节,如果我顺着阿远的设计,我有可能这样修正:同学们,在这篇文章里,还有很多精彩的句子,老师认为最精彩的句子还在课文的其他地方,谁来猜猜老师觉得最精彩的句子是那句?让孩子猜最精彩的句子,其实就是用另一种形式“诱惑”他们去欣赏课文的句子,学生受“猜中老师的句子是很光荣”的心理驱使,他们会兴致勃勃地投入到对文本的对话中去。这个过程,也是个性化阅读的过程,因为学生的认知水平不同,阅读欣赏的品位不同,他们所欣赏的句子也不尽相同(至于老师认为最精彩的句子究竟是哪个,这并不重要,只要老师能自圆其说)在此基础上,安排学生诵读,可能效果更好。]
二、拓展阅读,唤起生活体验。
给学生提供:
回馈的爱
作者:刘墉
你一定常听我谈起兰屿的风景,但我要告诉你:兰屿给我印象最深的,不是山水,而是海边遇到的一家人!
那是一个傍晚,我在兰屿的海滩散步,看到一家人正蹲在地上整理刚网到的鱼,他们把鱼小心地分成四堆。也可以说是四种等级。
“为什么把鱼分开来摆呢?”我当时好奇地问。
老人用生硬的国语,指着最好的一堆鱼说:“男人鱼,又指指剩下的两堆:“女人鱼!小孩鱼!”最后指着那显然又少又差的鱼说:“老人鱼!老人吃的!”
十五年了,那海边一家老小的画面,至今仍清晰地映在我的眼前,甚至可以说,深深烙在我的心上。
我常想:为什么老人家要吃最差的东西,又为什么当时那老人家,竟抬起头来,对我一笑?
今天,我到朋友家做客,再一次遇到这种震撼!
晚餐之后,我指着桌上的残羹剩菜,对主人客气地说:“您准备得太丰盛了,剩下这些,多可惜!”
岂知主人才六七岁的小孩竟毫不考虑地搭了腔:“不可惜!奶奶吃的!”
“我婆婆等一会出来吃!”女主说,看见我十分惊讶,又解释:“她不喜欢一起吃,叫她吃好的,她还不高兴,只有剩下来的,她才吃,而且吃得高兴!”
孩子!现在我坐在桌前给你写信,想到今晚的那个画面,禁不住流下泪来!我要再一次问:为什么?为什么?
只因为老人家没有了生产力,就该吃剩的?该吃坏的吗?
只因为老人家“自愿”、“高兴”!我们就任她自主自灭吗?
相信你一定读过我在《点一盏心灯》里写的“爱吃鱼头”那篇文章。老人家临终前,几个朋友烧了她最爱吃的鱼头去。却听到老人瞒了十几年的秘密。
“鱼头虽然好吃,我也吃了半辈子,却从来没有真正地爱吃过,只因为家里环境不好,丈夫孩子都爱吃鱼肉,只好装作爱吃鱼头。”
这是一个千真万确的事,故事中的老人家有幸在临终前说出心里的话,问题是这世上有多少为家庭牺牲的父母、尊长,就在晚辈的一句“她自己喜欢”的漠视下,慢慢凋零了?
是的!她们是在笑,因为自己牺牲有了成果,而快乐地笑!
但晚辈们看到那笑,是不是也该笑呢?
还是应该自惭地哭?!
最近我为公视“中国文明的精神”进行评估,在读了一百多万字的专家论文后,印象最深的,竟然是论文里提到西方社会学家,于一九三七年起,在中国多年调查的结果:
“不要以为中国农村有许多三四代同堂的大家庭,事实上几乎没有!主要的原因是农民寿命太短,平均在五十岁以下,活不到多代同堂的年龄,又因为贫穷而缺乏维持大家庭需要的财富。”
你能相信吗?这个中国人常以为自古就盛行多代同堂的说法,竟然错了!那是“理想”,不是事实!
父母、尊长平均活不到五十岁,这是多么可悲的事!问题是,父母不能甘旨无缺、安享天年,又难道不是做子女的耻辱吗?
过去穷,我们没有话讲! 今天富,我们该多么庆幸?!可是在我们庆幸的时候,是否该想想自己有没有真尽孝,抑或又是创造了一种假象?
记得有一次,你抱着一碗鱼翅当粉丝喝,我很不高兴地说:“那是留给奶奶的!”
你则理直气壮地说:“奶奶说她不爱吃,叫我喝光算了!”
你有没有想过:奶奶是真不爱吃吗?还是“爱你”,而特意留下来?你应该知道,牙齿不好的奶奶,最爱吃的就是能滑溜入口的鱼翅汤了!
记得我们每年冬天都排列在窗台上的柿子吗?
为什么柿子一买就是十几个?因为我发现只买几个的时候,你奶奶知道我爱吃,总是先抢着吃香蕉,等我叫她吃柿子时,就推说自己早吃过了水果。
只有当她发现柿子多到不吃就会坏的时候,才会主动去拿。
你一定也总是看见我为你奶奶夹菜,她拒绝,说不要吃,我就把筷子停在空中,直到夹不稳而要掉在桌上,她才不得不把碗伸过来。
你注意,她哪次不是高兴地吃完呢?
你也必然见到,当菜做咸了,大家不吃,她却抢着夹的画面。我用筷子压住她的筷子,以强制的方式,不准她吃,因为血压高的人,最不能吃咸!
“瞧!有这样的儿子!不准老娘夹菜!”她对着一家人抱怨。
你有没有注意,她是十分高兴地说这些话?
所以,今天我要隔海叮嘱你,希望你能注意家里公公、婆婆和奶奶的饮食,我不在,你母亲又常加班,这就成为了你的责任!
当我们小时候,长辈常用强制的方法对待我们,叫我们一定吃什么,又一定不准吃什么!他们这样做,是因为爱护我们!而在他们年老,成为需要照顾的“老小孩儿”时,我们则要反过来模仿他们以前的做法——用强力的爱!
这不是强迫,而是看穿老人家装出来的客气,坚持他们接受晚辈的孝敬!
如此,当有一天他们逝去,我们才可以减少许多遗憾!因为我们为天地创造了一种公平、回馈、以及——无怨、无悔的爱!
[拓展阅读安排在这里的确是比较好,但是个人觉得文章过长。是不是改成事先让学生去搜集有关爱的小故事——关于人与人之间,关于动物之间的亲情。或散文,或小说,或诗歌。教师要求学生交流故事梗概,或诵读片段,在此基础上屏幕出示比较短的一篇关于爱的文章和学生一起欣赏。这样做,可能学生拓展阅读的面更广,教学形式也更丰富。]
三、播放《懂你》。
出示歌词:
懂你
你静静的离去
一步一步孤独的背影
多想伴着你,告诉你我其实多么的爱你
花静静的绽放
在我忽然想你的夜里
多想告诉你,其实你一直都是我的奇迹
一年一年,风霜遮盖了笑脸
你寂寞的心有谁还能够体会
是不是春花秋月无情
春去秋来,你的爱已无声
把爱全给了我,把世界给了我
从此不知你心中苦与乐
多想靠近你
告诉你我其实一直都懂你
把爱全给了我,把世界给了我
从此不知你心中苦与乐
多想靠近你
依偎在你温暖寂寞的怀里
花静静的绽放
在我忽然想你的夜里
多想靠近你
告诉你其实我一直都懂你
一年一年,风霜遮盖了笑脸
你寂寞的心有谁还能够体会
是不是春花秋月无情
春去秋来,你的爱已无声
把爱全给了我,把世界给了我
从此不知你心中苦与乐
多想靠近你
告诉你其实我一直都懂你
把爱全给了我,把世界给了我
从此不知你心中苦与乐
多想靠近你
依偎在你温暖寂寞的怀里
多想告诉你,
你的寂寞我的心痛在一起
[设计说明:播放《懂你》在用音乐的旋律唤起学生的情感,同时出示歌词。歌词就是一首诗,学生通过阅读歌词,充分接触了语言材料,增加了阅读的机会,同时在字里行间找到自己的感受。]
四、写下最想说的话。
师:通过阅读和刚才的歌曲,相信同学们都有一些话要说,现在就把你最想写的话写下来。
交流。
[设计说明:此时决堤放水,让学生的情感宣泄在写话上。让学生感受到情感可以带动语言,有了真情实感,很多平时写不出的话也出来了。没有安排模仿课文中的写法,是顺应了情感这条线。]
五、布置作业。
1、写一个片段,表达出自己的喜爱之情。
2、请搜集老舍的《我的母亲》、冰心的《南归——献给母亲在天之灵》、罗兰的《试写母亲节》、高尔基的《母亲》,体会人间真情,看写法有什么相同和不同。
[设计说明:第一个作业在于让学生通过阅读本文及阅读材料,能够运用一些方法习作。虽然有些急功近利,但是写一个片段还是可以做到的。第二个作业是让学生阅读同类的文章,但是重点在于感受不同的写法,扩大阅读的同时感悟同样写一种情可以有不同的表达方式。]
[这两个环节套用阿远自己的点评]
板书:
买荔枝 荔枝 荔枝年年红
吃荔枝 母亲 爱 儿子 世间传真情
让荔枝 孙子 你我心交融
灵犀一点通
好课歪评哦,有可能把阿远的意图曲解了。也希望大家就我的评议谈谈自己的看法。
观点只有在碰撞中才能闪现火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