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新语文 >> 语文论文 >> 小学语文论文 >> 资源正文
呼唤“哈姆雷特”
        ★★★
【字体:
呼唤“哈姆雷特”
作者:佚名    资源来源:网络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05-8-2
呼唤“哈姆雷特”
     大家耳熟能详的一句话:“有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细细品味,深有感悟:虽然只是简简单单15个文字的排列组合,但其间蕴含的意味却并非静止的文本文字所能涵盖的!
俯视我们的阅读教学,我们不得不揪心的面对这样的事实:学生的阅读越来越没有生机和灵气,孩子们鲜活的面孔被老成持重的表情所代替。为什么会这样呢?笔者就曾听过这样一节公开课,教者在古诗《咏柳》朗读指导时,先在黑板上划出诗句中的停顿和重音,然后进行范读指导,学生模仿。可以想见这种缺乏理解和想象的技巧性指导,只能让学生在声音和语气上进行机械的翻版,毫无个性感悟和体验。正所谓“言为心声,声以传情,情未悟,声虽出,非己欲言。”
   由此可见一斑,我觉得阅读教学存在着如下问题:
   之一:主体丧失。课余时间学生眉飞色舞,津津乐道。语文分析课上,学生全做低头沉思状,一言不发。
   之二:僵化教条。教师精心设计板书,学生如猜谜一样绕来绕去,一旦猜中,教师便如释重负。
   之三:缺乏感悟。教师牵强的进行朗读技巧和方法的指导,学生一味的机械模仿,缺乏个性体验和独特感受。
   之四:禁锢创意。“冬天雪化了变成什么?”富有诗意的答案“变成了春天”被标准答案“变成了水”戕杀。这种定势的思想牢笼让“第一个敢吃螃蟹者”只能退居“三线”。
   这种黯然神伤的局面让我们不得不进行感性的分析和理性的反思。阅读本身是一种个性化的学习行为,更是一种鲜活的生命状态。阅读教学必须尊重学生的生活体验和情感体验,尊重学生独特的生命感受。更何况我们的语文教材又多是名篇佳作,“夫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批文以入情”这些经久传诵的经典篇章饱蘸了作者的思想感情,凝结了作者的心血和生命。他们的情感体验,需要读者认真揣摩,仔细体会,才能达到感情上的共鸣。然而我们的阅读教学却背道而驰,不允许儿童拥有自己的思想的声音,不积极提倡个性化的解读,把千千万万的充满灵性的读者引向了同一个“哈姆雷特。”
   基于此,我认为我们的阅读教学应急于走出误区,让新课程标准的春风“拂面”、“入骨”。
   之一:主体回归。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该以教师的分析和讲解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该让学生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正像张田若先生说的那样:”阅读教学第一是读,第二是读,第三还是读。”归根到底,阅读教学就应该让学生原汁原味的读原文,让学生真正成为阅读的主人。
   之二:重体验。“阅读教学应该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启迪,享受审美乐趣。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如吴江市薛法根老师教学《江雪》时学生提出这样一个问题:“这么寒冷的下雪天,这位老人真的是在钓鱼吗?”一石激起千层浪,有的学生说:“老人是在独自欣赏雪景。”有的说:“老人内心十分孤独、寂寞,每一行的第一个字连起来就是‘千万孤独’。”有的说:“我觉得老人在磨练意志,因为天寒正可以锻炼人。”还有的说:“这位老人很清高。”最后有位学生说:“他在钓一个春天!”多么精彩的解读!真是独具慧眼,灵气通彻。可以想见,这正是以学生各自的体验感悟为灵魂的,闪现出个性化的理解,,迸发出求异的火花。
   之三:重批判。“逐步培养学生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的能力,提倡多角度的,有创意的阅读,利用阅读期待、阅读反思和批判等环节,拓展思维空间,提高阅读质量。”有一次,我在引导学生进行拓展性阅读《龟兔赛跑》时,一名学生问:“我觉得兔子比乌龟跑得快得多,乌龟无论如何也赶不上它,可书上为什么写乌龟比兔子跑的快?”当时学生们议论纷纷,各执己见。的确,这个故事可以说是家喻户晓,几乎没有一个儿童不知道,由于兔子的骄傲自满,停滞不前,乌龟把兔子甩在了后面。但是学生的这种不唯书,不唯师的批判,却让我们不得不反思:捷兔骄傲自满是一种寓言的想象,没有必然性。但兔子跑得快却是不争的科学事实。的确,这种个性化的解读和批判性的反思对于我们的阅读教学是大有裨益的。
   由此可见,我们的阅读教学应该为学生打开一扇窗,而更多更美的风景还需要学生用独特的双眼去观察,用富有灵性的耳朵去聆听,用富有个性的大脑去思考,用富有个性的心灵去感受。只有这样,斑斓的阅读春天中才会走出一个个充满灵气和创意的“哈姆雷特”!

  • 上一份资源:

  • 下一份资源:
  • 3A Disk网络硬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