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新语文 >> 语文论文 >> 小学语文论文 >> 资源正文
善待课堂上的麻雀嘴巴
        ★★★
【字体:
善待课堂上的麻雀嘴巴
作者:佚名    资源来源:网络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05-8-2
                  善待课堂上的“麻雀嘴巴”
                       江苏省金坛市指前中心小学  李芳芳
  课堂上经常出现这样的现象:老师提出一个问题,同学们来不及举手回答,便七嘴八舌地发表自己的见解。这是众多课堂上存在的司空见怪的现象。对于这些“麻雀嘴巴”教师反感、苦恼,因其扰乱了秩序井然的课堂,影响了教师教学任务的顺利完成。于是乎,教师就想方设法治,采用各种措施来封堵麻雀嘴巴。试问“封堵”这一措施是否可取?那么课堂上为什么会出现“麻雀嘴巴”现象?又该如何正确认识“麻雀嘴巴”呢?笔者简单谈一下自己的看法。
首先麻雀嘴巴的普遍存在是一个合理的现象。
  这是由学生的年龄特点决定的,是学生在成长阶段必然产生的现象。因为学生在成长过程中他们的思维在不断成长,表达欲也天天增强,想说话是再正常不过的举动了。但是由于孩子的年龄小,自控能力差,不像大人那样能选择适当时机、场合有分寸地“发表”意见,而是毫无顾忌、随心所欲地发表。于是,当很多人都想“发表”时就出现了“麻雀嘴巴”现象,所以我们应允许课堂上麻雀嘴巴的存在,不能断然封堵。
其次,“麻雀嘴巴”有利于新课程理念在课堂的落实。
1、能照顾差异 面向全体                             
  传统的课堂教学总是教师一言堂,学生洗耳恭听。即使教师提问,回答问题的也只是少数思维力、想象力较好的学生,造成其余学生没有发言的机会而懒于思考,于是就听不懂。长此以往,这批学生就有跟不上之苦,陪坐之苦。如此看来,这样的课堂实质上只是少数优等生的课堂。麻雀嘴巴现象的存在让学生自由地发表意见,说多说少没关系,说对说错没关系,尊重了学生的个性并给他们平等的表现机会,这是对学生个性的尊重,弥补了课堂上时间的局限又照顾到学生知识结构和认知水平的个体差异,能充分挖掘每个学生身上的长处,真正做到面向全体学生。
2、提高创造思维能力,增强主人翁意识
  新课程标准中指出,要提高学生创新思维能力,培养创造型人才。心理学研究证明:人在精神紧张时思维迟钝,回答问题正确率低,甚至即使原先会回答的问题也会由于紧张而出错,更无奇思妙想而言和创造性可谈了。魏书生说一件事有百种做法,也有人说一百个读者就是一百个哈姆雷特,这就充分证明学生创新思维的潜能之大。“麻雀嘴巴”课堂氛围的营造能消除学生的心理压力,解除课堂对学生的束缚,学生可无拘无束,天马行空般地畅所欲言,各抒己见。此时他们身心处于高度放松和协调状态,大脑的思维也显得最灵敏、最活跃,最具创造性,其间会闪现智慧的火花,创造的灵感。可见“麻雀嘴巴”的氛围把握了思维训练的可贵资源,孕育了一个个创造家、发明家,有利于学生创造思维能力的发展,有利于充分发展学生的主动性,使其积极主动地学习成为课堂主人。
3、有利于建立民主、平等、和谐的课堂氛围,提高课堂效率
  古代课堂教学“教师君临课堂,弟子势必噤如寒蝉”,教师学生严格划清尊卑界限,课堂气氛紧张,导致学生有话不敢说,有疑不敢问,影响了教学任务的完成,课堂效率的提高。众所周知教学本身具有情感的感染力,“麻雀嘴巴”氛围营造了课堂情感互动的氛围。学生在此种氛围下,可以直言不讳地讲出自己的观点和看法,也可毫无顾忌地向教师提问,向同学提问,即使偶有冒犯,也不会招致教师的责骂、学生的嘲讽,师生间坦诚相待,教师乐教,学生乐学。所谓“亲其师,信其道”学生在自主、合作、探究中形成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使课堂教学始终处于愉快、轻松之中,愉快地完成教学任务。
  古代教育家孔子“上课”让弟子们陪坐身边,帮助他们打消师道尊严的思想顾虑,鼓励弟子们畅所欲言,畅所欲问,可谓用心良苦。当代教育家魏书生为让学生自由地发表意见,创设宽松的课堂教学氛围,课上主张“大家七嘴八舌地说”。纵观古今教育家的成功教学,与他们对麻雀嘴巴的维护是分不开的。他们是麻雀嘴巴的维护者,他们的言行体现了教师诚挚、宽容的风度,更为我们充当了课堂教学的表率。与他们相比,我们对“麻雀嘴巴”的断然封堵,对“麻雀嘴巴”课堂氛围的破坏与践踏,显得有些相形见绌,心存惭愧了吧。不可否认,麻雀嘴巴确实会给课堂教学带来些许麻烦,但只要教师正确认识,从时间上、空间上冷静调控,麻雀嘴巴的负面影响相对于其积极作用来说就显得微不足道了。所以我们要像孔子、魏书生一样做麻雀嘴巴的维护者,更要做麻雀嘴巴氛围的营造者。当然,万事都有度,麻雀嘴巴不能占据整个课堂。所以,同行们,请在课堂上给麻雀嘴巴留一席之地。


  • 上一份资源:

  • 下一份资源:
  • 3A Disk网络硬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