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新语文 >> 语文论文 >> 小学语文论文 >> 资源正文
仅仅是“暖和”?
        ★★★
【字体:
仅仅是“暖和”?
作者:佚名    资源来源:网络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05-8-2
                                  皖无为师范附属小学   彭荣辉

    《卖火柴的小女孩》,是新编人教版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教材第十二册上的一篇课文。这是一篇名扬古今中外的童话,作者安徒生意在通过记叙大年夜一位卖火柴的小女孩因没卖掉火柴而不敢回家,最后冻死在街头的故事,表达了自己对穷苦劳动人民悲惨命运的深切同情,以及对资本主义黑暗和罪恶的揭露。
    课文的重点是写小女孩五次擦燃火柴,从火柴亮光中看到的种种幻象。丰富的想象和多角度的对比,使得作者的感情得到淋漓尽致的表现。在此,人们看到的现实是这样的:小女孩又冷又饿,没有欢乐,没人疼爱。她渴望幸福的生活,渴望温暖,渴望食物,渴望得到奶奶的疼爱。可是,这一切在她临死前的一刹那,才在幻象中得到了满足。人教版的《教师教学用书》如此概括这段主要内容:接着,讲小女孩为了暖和一下自己,一次又一次地擦燃火柴,从火柴的亮光中看到了种种幻象。对此,笔者颇有疑义。小女孩五次擦燃火柴,只是为了暖和一下自己吗?笔者以为不尽然。
    光着头赤着脚的小女孩,在下着大雪的大年夜,蜷缩在一座房子的墙角,小手几乎冻僵了。于是,她抽出了第一根火柴擦着了。显然,这是为取暖已无庸置疑。在火柴的亮光中,她看到了一个暖烘烘的大火炉。可当“她刚把脚伸出去,想让脚暖和一下,火柴来了,火炉不见了。”于是,她又擦燃了第二根火柴。由此推断,这一次她也只是为了取暖。因为她太想留念那只大火炉了。
    可在第二根火柴的亮光中,她看到的却非她想见的大火炉,而是一只背上插着刀和叉的喷香的烤鹅,而且还“摇摇摆摆地在地板上走着,一直向这个穷苦的小女孩走来。”但是,遗憾的是,“这时候,火柴灭了,她面前只有一堵又厚又冷的墙。”她于是擦燃了第三根火柴。仔细推敲,此时此刻,她想的更多的应该是那只从嘴边溜走的烤鹅。之所以要擦第三根火柴,显然她是想留住它,得到这个食物。
    在第三根火柴的亮光中,意外地出现了一棵美丽的圣诞树,最后火柴灭了,成了天空中的一颗星星。同时,小女孩发现“有一颗星星落下来了,在天空中划出了一道细长的红光。”由此,她想到了她奶奶生前告诉她的话。就在这时,她又擦燃了第四根火柴。这一次,她显然是希望能在火柴的亮光中看到她的奶奶。
    结果,欣喜的是,她如愿了,在第四根火柴的亮光中,她温和而慈爱的奶奶出现了。“奶奶!啊!请把我带走吧!”她大声叫喊着。可是,冰冷的现实却又使她清晰地认识到:“……火柴一灭,您就会不见的,像那暖和的火炉,喷香的烤鹅,美丽的圣诞树一个样,就会不见 的!”喊到这里,“她赶紧擦着了一大把火柴,要把奶奶留住。”显而易见,她这最后一次擦火柴的意图,只是为了留住奶奶,让疼她爱她的奶奶好把她带走。
    至此,小女孩五次擦火柴的意图已是非常明晰,即依次是:为了暖和自己,为了留住大火炉(暖和自己),为了留住烤鹅(得到食物),为了想看到奶奶(得到疼爱),为了留住奶奶(得到疼爱,获得自以为幸福的生活)。由此,已不难判断,《教师教学用书》上的说法确实有失偏颇。笔者权衡再三,以为这里的说法,倒不如沿用《教师教学用书》上有关“课文重点”的原话:写小女孩五次擦燃火柴,从火柴亮光中看到的种种幻象。



3A Disk网络硬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