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动参与 自主学习
——谈如何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安徽省合肥市安居苑小学 钱梅娟
所谓自主学习,是指学生在教师的科学指导下,通过能动的创造性的学习活动实现自主性发展的教育实践活动。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要让学生在语言实践活动中真正“动”起来,人人动脑、动口、动手,开动各种感官,开动大脑机器,使想象飞起来,思维活动起来,语言也活起来。让学生主动参与,自主学习。
一、尊重和信任学生,引导学生自定学习目标
学习目标是学习意向动力的一部分,应该从学生的兴趣、爱好和需要出发,学生喜欢学习什么,怎样学习,可以由学生自主决定,使学生的学习成为一种自己的心理需要,成为儿童学习的内驱力。因此,教师在引导过程中,应该尊重和信任学生,允许学生提出各种学习目标或学习方法,包括与教师相反甚至错误的见解。教师要尽力避免简单的指责和训斥,避免有损学生尊严的讽刺和挖苦。只有这样,学生在确定学习目标的过程中,才能在同学们面前,在教师面前,无拘无束,坦露心声,并逐步养成自尊、自信的品质。这种品质就是学生进行“自主探索”内部动力的源泉。在教学《王冕学画》一课时,学生在自读过程中就提出了很多有趣的学习目标,如想知道王冕是男孩还是女孩;他为什么不跟着老师学画画;古时候的人是用什么样的笔来画画的,又用什么来涂颜色的;王冕是怎样刻苦学画的等等。同学们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提出各自的学习目标。
二、创设情境,调动学习动力
心理学家研究证明:在小学时期,那些容易引起学生兴趣的、形象生动的、带有实际操作的内容易引起学生的认识兴趣。这就要求教师利用实物演示、表演体会、语言描绘及多媒体教学技术为学生提供以文字、图像、动画、影像和声音的情景,建立友好的交互作用的学习环境,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积极参与,唤起学生的良好的学习心境。
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心境,我经常在上课前让学习听一段轻柔抒情的音乐或唱一首歌,让学生轻松、平和的学习心境进入课堂。
又如在《黄山奇石》一课的教学中,我把整个教学设计分为试学——导学——运用三个过程,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教学时先通过多媒体整体感知黄山风光,使学生兴趣盎然,然后理出课文重点段的结构特点,让学生自己确定学习方法,在平等、和谐的课堂气氛中相互学习、交流,共同提高。通过读读(给学生充足的读书时间,在读中自悟)、想想(展开想象,黄山的奇石还有哪些模样)、谈谈(看录像,自由谈感受)、画画(用简笔画体现黄山的奇石)、演演(当导游,把所学知识外化为自己的语言)等活动,使学生领会作者瑰丽的文笔,感受黄山的风光美,同时使学生的知识、技能、情感在原有的基础上得到提高、发展。这样,让全班学生都参与到教学活动中,通过学生的独立思考获取新知识,从而获得探索知识的方法。
三、让每一个学生都有自我展示的机会
苏霍姆林斯基指出: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而在儿童的精神世界中,特别需要强调。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把握学生的心理特征,为他们动手、动口、动脑提供足够素材、时间和空间,为他们自我表现和相互之间的交流提供多种多样的机会,让学生多种感官并用。“在一波未平,一波又起”的情感波澜中,积极地参与,主动地发展。
如在教学口语交际《爱吃的水果》一课中,课前让每位学生都准备了一种自己最喜欢吃的水果,教学时从实物入手,充分调动学生的感官,让他们闻一闻、摸一摸、尝一尝,全方位感受各种水果的特点,然后请同学们介绍自己爱吃的水果,可以从样子、颜色和味道等方面入手无拘无束地说出自己的真实感受。通过同桌交流、小组交流、班级交流等方式让全班每位同学都有一个展示自我的机会。积极为同学们提供展示自我的机会,不仅增强了他们的自信心,更使他们体验到了学习的乐趣,从而自发积极主动地去学习。
四、鼓励学生参与课外学习
语文与生活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生活多广阔,语文教育的天地就应有多么广阔,因此,语文教学要把课堂延伸到课外,开掘各种语文教育的环境,扩大学生学习的天地,让学生在语文的广阔天地中获得知识,培养创新能力。如学习《大自然的语言》一课时,我让学生留心观察大自然中的各种现象,并通过看课外书、上网查询等方法搜集相关资料;学习古诗时,鼓励学生自己背诵课文以外的优秀古诗,并利用活动课时间进行古诗朗诵比赛;为了拓展学生自主学习天地,我们班级办了手抄报,并经常组织学生参加各种活动,如讲故事比赛,诗歌朗诵比赛等。
拓宽学生自主发展的天地,关键在于语文教师要树立大语文教学观,确立主体发展意识,相信每个学生身上都蕴藏着巨大的创造力。营建学生广阔多样的自主学习环境,促进学生主体主动参与,自主发展,让每一堂语文课都能焕发出生命的活力。
文字文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