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燃孩子心中的“火药”
--数学教学中借“趣”促“学”的探索
正余中心小学 张嘉骊
苏霍姆林斯基说:“在每一个年轻的心灵里,都存放着求知好学、渴望知识的火药,只有教师的思想才有可能去点燃它。”这“火药”是一种欲望、一种兴趣。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具体目标中指出:“要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这无非也是说要培养起学生主动学习的兴趣。关于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是一个常谈常新、个性色彩较浓的话题,以下借数学教学简说几点不成熟的思索:
一、在矛盾冲突中激发探索兴趣
心理学研究表明,只有当客体信息与主体经验发生矛盾时,才能激发认识探索的兴趣。因此,在学习过程中,教师为学生创设在认知上产生冲突的情境,可以将学生的思维推向“心求通而不能,口欲言则不达”的矛盾境地,这时候学生强烈的探究欲望就被激起了。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他们会很不甘心、尽各种可能寻找途径。如在我听过的一年级《统计》一课中,课堂教学刚开始不久,教师用多媒体出示了一个情景:猴子吃着圆形、三角形、正方形的饼干,这些饼干共有二十块左右。学生看完画面后,教师要求他们算一算猴子吃了三种形状的饼干各几块。由于这些饼干是交替而又没有规律地被吃掉的,学生连看两次画面,仍无法算清楚,感到有些束手无策。但孩子的天性是好强的,在老师的鼓励下,他们先是苦思冥想,然后在小组内“智者见智、仁者见仁”地进行了一番讨论,最后,再次看画面时,每个小组都通过合作用自己的方法解决了问题,而此时他们也摸索到了“统计”的影子。这是一种重过程、重体验的教学。学生在经历了“众里寻他”的困惑与艰辛之后,“蓦然回首”时的顿悟就显得尤为振奋人心。而如何使学生乐意付出这种艰辛,这就要看教师怎样根据实际巧设情境了。
二、在自由思辩中激发创新兴趣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后,更强调数学教学是发现知识和学得知识的过程,而不是简单地追求概念、法则、规律或解题的结果。是过程就不会千篇一律,就像学生在做一题多解时,会出现常规解法、简便解法、甚至是独特解法。对于学生独特的思维过程,教师尤其要给予十分的赞赏,并给学生充分的时间来阐述,同时也要给其他同学发言的机会、甚至反驳的机会。
例如在一年级数学教材里边《认数》的一个“想想做做”练习中,给出一个框子,里面有十个圆圈,让学生用给圆圈涂色的方法来表示“6”。在练习过程中,我们班大部分学生都涂上六个圆圈,却有两个学生从右边涂起,涂上四个圆圈。交流答案时,后者显然被前者排斥,力单势薄的两个学生立场有些动摇了。“你们这样做一定有理由的。”在我的极度“纵容”下,他们开始据理力争:“难道不能用剩下的六个空心的圆表示‘6’吗?”
其实,从这两个同学的思考过程中更能体现数学的辨证思维特性,即整体意识,他们注意到了十个圆这个整体。这是多么难得的认识啊!所以说,在这种情况下,给孩子争辩的余地和勇气很重要。只有在自由的氛围里、自信的心态下,学生创新的兴趣才会渐浓,创新的可能性才会增大。
三、在实践活动中激发参与兴趣
数学课程标准中指出:“教师应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实践活动的开展,不仅仅要有助于部分活跃的学生积累知识、发展能力、体验过程,更应将展现的舞台向每个孩子敞开。那么这样的活动首先是丰富多采的,在形式上就能“哗众取宠”,吸引孩子的兴趣,鼓舞其热情。其次,孩子在活动过程中应该有自主选择的权利,数学课程标准基本理念中说:“实现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所以设计活动方案时应该考虑学生个体在认知水平、兴趣等方面的差异,让每个学生都找到自己参与的位置,都能获得快乐与成功的体验。实践活动这样开展下去,孩子的兴致会越来越高涨,参与意识也会随之深入心中,以后在各种学习活动中都会想着露一手。
托尔斯泰说过:“成功的教学所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兴趣。”我想,真正掌握了能得心应手开启学生兴趣的这把秘钥,成功已离我们不远。
文本[/align]
[align=center]标题
文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