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阅读教学中学生语文能力培养初探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要注意学生个体的差异,满足不同程度学生对语文学习的需求,开发他们学习的潜能,发展个性。还要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培养正确的学习态度和良好的学习习惯,指导他们掌握基本的语文学习方法,并鼓励他们采用适合自己的方法学习,逐步提高自学能力。在阐述教学的目的时指出,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使学生具有初步的听说读写能力。新课标还指出“阅读教学的重点是培养学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逐步培养学生探索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的能力。”可见能力的培养是何等重要的。
在这个学期的教学中,我根据新课标的目的和建议,以及四年级教材的特点和明确的培养能力要求,从“教法”、“精选”、“精讲”、“精练”这几个方面去组织教学,在语文能力培养上收到了较好的效果。
一、教给方法
在训练过程中,最重要的是要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逐步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在整个学期的语文教学中擅于精讲,长于点拨,自然地渗透学法。使学生在学习一篇具体的课文中,在理解和运用语言文字的过程中悟出学习方法,抓关键处精讲,扶助学生在实践中消化,以加深理解。放手让学生自学,以形成初步的能力。
例如,在教学第八册第四单元时,抓住单元训练重点:读书时,适当做些记号。这一单元的训练,我采用由“教——扶——放”的形式进行。《惊弓之鸟》一课中采用重点指导,教组学生做记号的方法,使学生对读书记号的运用有一个感性的认识。在学习《春天的雨点》一课时,先让学生自读课文,做上读书记号,再让学生说说对于做上记号的句子、词语的分析,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做读书记号的好处。在学生基本掌握做读书记号的基础上,培养学生“不动笔墨,不读书”的良好的读书习惯。并在平时的阅读中进行检查。学生只有在掌握了学习方法,并在运用方法中体会到了成功,才能把这些方法真正内化为自己的学习习惯和学习方法。在平时的教学中,我们常用的学法迁移也是在指导学生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的过程。
二、文章精选
叶老曾说过“语文学习只不过是个例子”,对于学生的学习,教师不能只注重这20多个例子,更要教会学生在例子的学习中掌握解决类似问题的能力和方法。《语文教学大纲(修写版)》中强调:在语文教学中,要加强自主的语文实践活动,引导他们在实践中主动地获取知识,形成能力。”“还要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培养他们正确的学习态度和良好的学习习惯,指导他们掌握基本的语文学习方法,并鼓励他们采用适合自己的方法学习,学会知识,掌握学习方法的迁移,逐步提高自学能力。
提高学生学习的效率。我们指导思想天天都在告诉我们要提高课堂效率,向四十分钟要质量,减轻学生的负担。教学有时不可能做到面面俱到,主次不分。所以字词教学,课文讲读,作业练习等方面,都应围绕课文的重点和难点展开。因此,在实际教学中,我从抓住教材中重点和难点入手,从整个单元的重点和难点出发,抓住重点课文进行详细备课,对课文中的重点段进行层次教学中进行重点分析。
例我在教学浙教版第八册第三单元时,重点围绕按事物的几个方面给课文分段进行训练。(当然,课文教学中是否要进行分段教学我持有不同的看法)我重点抓住这一单元的《威尼斯的小艇》一课进行指导学习。教学中,我指导学生回忆按事情发展的顺序分段的方法,引导学生整体感知课文内容,并引导学生思考:课文分几个方面来写威尼斯的小艇?学生通过小组讨论,逐步理清课文内容,课文分别写了:威尼斯的小艇是重要的交通工具;威尼斯的小艇的外形和乘坐的感觉;船夫的驾船技术;威尼斯的小艇在威尼斯的作用。在初步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指导学生深入分析,并渗入“按事物有几个方面进行分段”的方法,学生有了对课文深入理解的基础上,分段教学也顺理成章了,同时也提高了分段教学的质量。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学习《海底世界》和《说茶》二课,巩固“按事物有几个方面进行分段”的方法。
在做到教法精选外,我对教材中的课文也进行了处理。在语文教材的使用上,除继续沿用现有的篇目外,精心选编、设计与教学进度对应,适合学生学习的并能对课本学习有帮助的课外读物,并将其上升到教材的地位来认识和使用,两种教材各有侧重点,前一种教材作为精讲的读物,要精讲精学,教学的着重点不再是理解课文的内容,应该放在指导学生学习的方法,提供怎样学习的范例,后一种教材则作为泛读的材料。这样便于学生将在教师精讲的教材中所习得的方法进行迁移和巩固,同时又使学生通过大量的阅读开阔眼界,积累语言,增强语感。
三、语言精练
如何提高教学质量,并键在教师,教师在教学中如能对自己的语言进行压缩,把课堂中大部分时间回归学生,是提高课堂效率的保证。教师在教学中教学语言做到“精讲”。讲,要使学生明白,还要不罗嗦,否则,学生的注意力会受到影响,也出现精神分散现象。我在教学中特别重视教师言语的简练,尽可能做到长话短说,废话不说。
如:教《鲸》一文时,我首先提出个问题:1、课文介绍了鲸的什么特点?2、这些特点是怎样体现的?3、作者分别用了什么方法来写?让学生通过自己的学习,理解课文的内容,并针对这三个问题引导学生进行深入思考,使学生在40分钟中,思维一直处于活跃之中。相反教师的教学语言多了,会使学生分不清主次,同时也会使学生的思维活动过程出现明显的起伏变化,降低学生的学习效率。
四、课后精练
课后练习是一种有目的、有指导、有组织的学习活动,它是教学的基本环节,有助于所学知识的巩固,深化,有益于技能、智力和创造才能的发展,是提高学生素质的重要载体。
精练就是根据教材的编排意图在课后练习中选取与课文重、难点有关的练习,从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出发,进行有针对性的练习,使学生进一步掌握重点训练项目的有关知识,真正把知识转化为能力。
教学完《春天的雨点》一课后,指导学生运用已学的借物喻人的方法,进行习作训练,先写物,再写人,写人是为了写物,但最终目的还是用物来启迪人,运用这样的写作方法进行一次练笔,提高了学生的写作兴趣,同时也提高了学生的写作能力。
课 外练习并非只是对课堂教学知识的巩固,更应该是学生学习能力培养和提高的大舞台。教学实践中,我精心设计和布置作业,提高了学生学习兴趣,同时也发挥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对学生的综合语文素质的培养有了一定的帮助。如教完《说茶》一课后,指导学生进行对我们这一地区人们饮茶特点的调查,给想打入我们地区的茶经销商写一则建议书。这样一来学生的作业兴趣就浓了,通过调查、查阅资等方法,收集有关的数据、材料,进行写作。学生在积极的语文实践活动中提高了语文综合能力。
叶老说过:“学生须能读书,须能作文,特设语文训练课。”语文教学的最终目地是:“学生自能读书,不待老师教;能作文,不待老师改。”语文能力的提高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我们语文教师只有在自己的教学实践中进行探索和研究,为培养和提高学生的综合语文能力出发,进行行之有效的训练,一定能有所作为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