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新语文 >> 语文论文 >> 小学语文论文 >> 资源正文
运用现代信息技术优化教学过程
        ★★★
【字体:
运用现代信息技术优化教学过程
作者:佚名    资源来源:网络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05-8-2
运用现代信息技术优化教学过程
“教育要面向现代化”,它不仅要求我们的教育内容要符合现代化建设的需要,而且也要有现代化的教学手段。现代化的教学手段是教育现代化的一个重要标志,同时又是实现教育现代化的一个重要途径和措施。我在教学中积极研究和运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改革和完善传统的教学方法,以不断地优化教学过程。在教学中我体会到,现代信息技术创设了良好的自主学习的情感环境;为学生自主学习新知识提供了大量信息;突破了教学难点;突出了教学重点;示范验证了思维结果。
一、现代信息技术创设了良好的自主学习的情感环境。
心理学告诉我们:“兴趣是人们对事物的选择性态度,是积极认识某种事物或参加某种活动的心理倾向。它是学生积极获取知识、形成技能的重要动力。”在学生即将学习新知识的时候,教师根据教学内容,选用适当的教学手段,创设新奇的学习情景,能有效地营造学生研究问题的情景,激发学生探究问题的主动性,将复杂的问题转化成学生易于理解的问题。如在教学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实验课本第八册中的“分数大小比较”时,我运用现代信息技术,以童话故事的形式导入新课:(屏幕显示):鸡和鸟与伙伴们分蛋糕,鸡分得其中的二分之一,鸟分得其中的三分之一。它们在争论谁吃得多。鸡说:“你吃了三分之一,你吃得多。”鸟说:“你吃了二分之一,你比我吃得多。”同学们你们想一想:谁吃得多?这样引起学生急于解决的悬念,激励学生的问题意识,鼓励学生进行推测和猜想。待学生猜想、推测之后,自然而然地引入新课,引导学生进入教学情景,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创新意识。
再比如:教学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实验课本第八册教材中的“实践活动”课,为王大爷购买楼房出主意一内容。上课时,屏幕先出示一座美丽的楼房,问学生:“看到这座楼房,你想到什么?”学生们纷纷发言:“我想告诉大家:我家住二层,有89平方米,三口人,住着很合适。”“我家住五层,有113平方米,爸爸喜欢养花,他把很大地方都养了花,即美化环境,又能锻炼身体。”“我家也住五层,爷爷下楼很不方便,如果再买房子,我一定不让爸爸买五层,一层很适合老人住。”……学生们的话自然地引到了新课。“有位王大爷攒了10万元钱,准备买一套理想的住房。你们觉得王大爷买什么样的住房是比较理想的?”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们各抒己见,情绪高昂,主动探究的欲望被激发出来。
二、信息技术为学生自主学习新知识提供了大量信息。
在数学书中,有许多内容,教学时不便出示,传统的教学手段无法达到学习的最佳效果,但是教师把这些不易出示的内容制成课件,出示给学生看,就会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如教学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实验课本第八册教材中的“实践活动”一课时,屏幕显示下面条件:
(1)王大爷攒了10万元钱,准备买一套理想的住房。
讨论:你认为怎样的住房对王大爷来说,最理想?
(2)王大爷的收入情况: 




附表:













    
学生们根据教师提供的有关数据,分组进行计算,讨论。经过一番争论,学生们认为:根据王大爷现有的家庭情况,有两种选择:
第一种:如果不贷款,建议王大爷选B套。因为,楼层低,适合老人住。不用贷款,钱还有剩余。
第二种:如果贷款,建议王大爷选C套。因为:王大妈的工资可以作为生活费,王大爷工资2年能存1100×12×2=26400元,还贷款和利息以后(26400-20000-800=5600元),还有剩余。
教师提供的这些数据,如果用传统的教学手段,就不能很好的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为学生提供的数据也不便出示,而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却很好的完成了教学目的,达到了预期的效果,一节课下来,学生们兴趣高昂,积极参与教学活动,不用教师的牵引,也不用教师的帮忙,就为王大爷出了很好的购房方案,也为自己家将来的购房做了打算,学生非常喜欢这样的课。
三、 现代信息技术突破了教学难点。
小学生的思维正处在由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的时期,这就构成了小学生思维的形象性和数学的抽象性之间的矛盾。利用现代信息技术,能够成功的实现由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的过渡。如教学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实验课本第八册中的“相遇问题”时,用速度和×相遇时间=路程和。这一知识点比较抽象,学生难于接受,于是用计算机显示甲乙两人从两地同时出发,相向而行,经过3小时相遇的画面;然后用线段图表示两人走的路程和;接着闪现两人每小时走的路程,并把它们合并成一条小线段,即速度和。走了3小时,有3个这样的小线段它们的总长度也就是两人所走路程的和。教师无需更多的语言,只要借助计算机,便无声地传递了教学信息,将不易表述的内容清晰、形象、生动地展现在学生面前。而这种传递又是那么有吸引力、有启发力,使学生丝毫感觉不到由于思维产生障碍可能带给他们的心理压力,反而,却尝到了成功的喜悦和学习的快乐。当学生借助现代信息技术,透彻理解之后,帮助学生整理思维,这个过程就是由不会变会的过程,有效地促进了思维的发展。
再比如,教学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实验课本第十二册“圆的面积”公式,将书中的圆形由静态变动态,用计算机先出示一个圆,将它分成红绿色各一半,再把它平均分成16分,展开拼成一个近似的平行四边形,再把它平均分成32份、64份,再拼成一个近似的长方形,在演示的过程中,学生们观察到了:平均分的份数越多,每一份就会越小,拼成的图形就会越接近长方形,且长方形的长就是圆周长的一半,即C2 =2лγ2 =лγ,宽就是圆的半径。因为长方形面积=长×宽,所以,圆的面积=лγ×г=лγ2。。图形的变化将学生带进了知识形成的全过程,顺利地获取了知识。
四. 现代信息技术突出了教学重点。
作为一名教师重在授之以“渔”,数学教学过程中关键是让学生掌握知识的形成过程,使学生知其然,还需知其所以然。为使学生掌握知识的来龙去脉,这时就可利用计算机将教学中所涉及的事物、形象、过程等全部内容再现于课堂,使教学过程形象、生动,使难以觉察的东西能清晰地呈现在学生感知能力可及的范围之内。例如,在教学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实验课本第八册“角的度量”时,教学中如何度量是一个重点。教师使用的教具又是木制的,不透明,演示时学生看不清楚。我就从K12学科资料库中,调出教学课件,在学生自己尝试度量的基础上,为学生演示量角的方法,学生不但知道了度量的方法,而且明确了整个度量角的操作过程。
再如,在教学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实验课本第十二册中的“圆的认识”一课时,圆是如何形成这一环节大多数教师都这样教学:教师手里拿着一根绳子的一端,另一端系着一个小球,把小球旋转了一圈,让学生观察小球走过的痕迹。这一设计挺好,但弊端也很多,给学生显示的圆的形成过程也是极为模糊的,旋转时,手不是一动不动的,小球走过的痕迹也太快,学生也看不到痕迹,只是想象。K12学科资料库中的课件,却很好的把这个问题演示清楚:教师先在电脑上出示了系着小球的一根绳子,一端固定在一点上,然后教师说:“小球可甩动”,屏幕上的小球左右摆动了两下,这时让学生猜测:小球甩动一圈后会形成一个什么样的图形?接着电脑屏幕上小球开始走,每走过一点,屏幕上就留下它的痕迹。当小球走过一圈时后,屏幕上形成无数个点,最后形成一个圈。这时教师又放了一次这个过程,再次让学生观察,学生对圆是如何形成的就有了一个非常深刻的印象。圆上有一个定点即圆心,有一个定长即半径,画圆时就利用这种思维方法用圆规可画出一个圆,并为学生学习圆的各部分名称、圆的特征以至于圆的定义都做了一个感性的铺垫,效果非常好。
信息技术使将那些静止的孤立的东西活动起来,从而使学生利用已有的知识、能力和方法去独立探索获取新知识,培养了学生的自行探索能力和创造能力。
五. 现代信息技术的示范验证了思维结果。
知识来源于实践,反过来还需到实践中去检验,数学知识的正确与否,还需在实际中去验证。计算机利用它的动画特点,使其完成的更好。
例如,在学完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实验课本第十二册中的“圆的认识”,掌握了圆的特征之后,教师让学生回过头来解决课开始时提出的问题:车轮为什么做成圆的,而不是方形或椭圆形的呢?学生回答时凭自己刚学完的知识找到答案,这时教师利用课件演示一个小猴子开着车,车的轮子是方形,走一段路看其效果,来验证方形的弊端;又做成椭圆来试验,结果和学生想象相符合;最后换成圆形的,车子平稳的行进着,这样既巩固了所学知识,解释了所学知识符合实际情况的原因,又培养了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总之,利用现代信息技术辅助教学,是一种新型的行之有效的教学手段和方法,但这要教师制作大批高质量的课件,在课件中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使学生要学、爱学。利用课件创造条件放手让学生参与学习活动,发挥学生的自主能动性,使学生善学、会学,使学生更有信心,更主动地学,从而全面提高学生的数学素质。

参考文献:小学数学教育

















运用现代信息技术优化教学过程




密云一小


  高贵芳



2003.7




   



  • 上一份资源:

  • 下一份资源:
  • 3A Disk网络硬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