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新语文 >> 语文论文 >> 小学语文论文 >> 资源正文
例谈开放性全程作文训练的实施策略
          ★★★
【字体:
例谈开放性全程作文训练的实施策略
作者:佚名    资源来源:网络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05-8-2
例谈开放性全程作文训练的实施策略

湖州新风小学 龙玉洁

全国小语研究会理事长崔峦同志指出:“理想的语文教学应打破时空界限,使课内自主学习与课外自主实践得以沟通,变禁锢、封闭的课堂为课堂、校内、社会彼此相连的一泓活水。”这种大语文观启示我们:小学作文教学要拓宽时空,从语文教学及其学生实际生活出发,实施开放性全程作文训练,这样,才能切实提高作文教学的质量。

所谓作文训练的全程应该是怎样的一个概念呢?以往我们往往比较狭义地理解这个问题,认为训练全过程就是具体的作文指导过程,即作前,指导审题,指导选材;作后,指导评价,指导修改。但实践告诉我们,作文教学决不仅是作文指导课上的事。南宋爱国诗人陆游告诫他的孩子说“写诗功夫在诗外。”清朝著名小说家曹雪芹说“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炼达即文章。”这些对于我们的作文教学来说,同样有指导意义的。科学而有效的作文教学必须向阅读教学和学生的生活体验开放,作文训练的全过程应该是含括阅读、生活和写作实践三大要素的。阅读是基础,没有阅读就没有语言的积累,方法的借鉴;生活是关键,缺乏生活的情感品味,再美的语言材料也变得苍白无力,作文的愿望与价值也就无从谈起。实践决定着提高,作文水平的提高最终还要靠实践。由此可见,作文训练的全程性与开放性是相互依存的。因为开放,所以能达到全程训练;因为是全程训练,所以作文教学必然不能被禁锢在作文指导课这条小胡同内,而应该向阅读教学和学生的课余生活开放。而在这样一个完整的作文训练体系中,我们要力求阅读、生活、作文三者有机统一,实现作文教学质量真正意义上的提高。

策略一:从阅读中学作文,实现两个结合。

读写结合。这就是说,我们在阅读教学中不仅要注意指导学生理解感悟文章的思想内容,更要牢固树立读写结合的思想,在阅读中引导学生体会文章的语言及表达。诚如《大纲》所言:“中高年级的阅读教学,还要引导学生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揣摩文章的思想和表达方法。”读写结合之所以能发生,从迁移理论上讲,其客观基础就是阅读和写作之间彼此存在共同因素。根据两者之间的共同因素,丁有宽老师具体地提出了七条读写对应规则(丁有宽:《读写结合教学法》)。实现读写结合,使阅读教学成为学生读写实践活动的园地,就中高年级而言,与“读”相结合的“写”,不仅仅包括学习后的仿写、改写、续写等,还包括记录对课文的理解(类似阅读随想)、摘记与课文有关的资料。例如在学习《南泥湾开荒》一文后,可以让学生假想设计南泥湾有关史料展览的版块,写一段序言;在学习《纸的故事》之前,让学生留心观察身边的纸,以《有趣的纸》或《我身边的纸》写一段话。这样的读写结合,有时为了内化课文的语言,有时为了拓展课文中所学的知识,让学生在阅读教学中潜移默化地从不自觉到自觉地获取写作的知识与技能。阅读与写作教学相扶相持,力求学生的读写能力协调发展。

课内外结合。语言是思维的外壳,离开了丰富的语言,就无法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而我们的小学生缺乏的就是丰富的语言,他们的作文往往因为语言的贫乏而是自己表达的情感失去了光泽。针对这一问题,《大纲》指出,小学语文教学要“重视语言的积累”,“丰富学生的语言”。还对各年级、年段的阅读量进行了具体的规定性的说明,这些具体的数字明确地告诉我们一个道理:我们只有增加学生的课外阅读量,引导学生自主积累语言,产生强烈的语言内化欲望,才能丰富学生的语言。一旦学生的语言积累达到一定的层次的时候,定会产生“厚积而薄发”的效果,而富有魅力的语言艺术也定会使我们的作文教学充满活力。

策略二:从生活中学作文,把握两个统一。

作文与做人的统一。生活,是学生成长的摇篮,是学生习作的重要源泉。引导学生观察生活,感悟生活,从生活中感受世间美好的事物,体验人间美好的情感,获得做人的启迪,这是学生成长的需要,也是指导学生作文的需要。作文与做人的统一,要求我们从育人的高度观照作文教学,而不是一般的知识传授,依靠生活感悟提高学生作文水平,通过作文提高学生的生活认识。即着眼于人的整体和谐发展,处理好育德与育文的关系。为此,我们应该给孩子营造广阔的时空,还给他们自主学习的权利,让他们走进大自然,走进生活,让他们去自主采集那些感兴趣的、或能受到启迪的、或能激发情感的素材。作为教师应该履行自己的职责:导向和服务。“导向”即引导学生学会观察,学会思考,学会想象,学会记载。“服务”即帮助学生解决采集中遇到的困难,帮助学生将采集到的素材“去伪存真,去粗取精”。我们不仅要精心组织好学校的德育活动,更要善于在随机事件中引导学生去关注自己平凡而富有情感的生活,使他们学会用心品味生活,学会关心,学会感激,学会审美,学会做人。例如,我班的学生萌萌放学后乘公交车回家,不慎把书包落在车上,等想起后在车站等了好几班车都未打听到书包的下落,焦急而无奈的她第二天只好两手空空地到校上课,传达室阿姨却告诉她刚刚有位叔叔送来了她的书包,这使萌萌感到庆幸不已。可是,我总觉得萌萌的情绪中少了些什么,少了些什么呢?少了对他人的感激,理所当然地接受别人的关心和帮助,已成了现在不少孩子的通病。上课时,我引导大家假想一下书包从车上到传达室的旅程。一石激起千层浪,同学们议论纷纷,对这位叔叔的身份及他的心理活动进行了各自不同的推测。经过讨论,大家明白了,每个人都有自己要做的事,要尽可能地在忙忙碌碌中帮助别人,因为哪怕是极小的一个举动,可能带给别人的快乐和收益是莫大的,而接受别人的帮助,哪怕再小,也应懂得感激。后来,很多同学以《萌萌的书包回来了》为题写了周记,而且文句间充满了真情实感。《大纲》指出:“教师要激发学生对生活的热爱,调动学生观察思考和练笔的积极性。”教师要善于抓住随机事件,引导学生用心观察感受,这正是引导孩子们不断走向成熟学会做人的最好契机。有了对生活的敏锐感受,学生的作文已经成功了大半。

动机与目的的统一。曾在一份材料上看到这样一堂语文课,一个法国中学语文老师对学生说,假如我们要举行一次自行车比赛,应该怎样确定比赛规则?假如这次比赛在居民区举行,势必会影响居民休息,应该怎样写“安民告示”?如果这次比赛缺少经费,应该怎样写“募捐启事”?于是学生按照这种种假如,饶有兴味地一一写开去。很显然,这儿的作文面向现实的言语交际,已成为学生生活的需要。根据活动心理学原理,学生的写作活动总是从一定的写作动机出发,并指向一定的写作目的。上面讲的这堂语文课的成功就在于老师激发起学生的写作动机,完全符合“从动机走向目的”的心理学规律。众所周知,语言本质特性在于它是社会交际的工具,只有亲身体验语言的交际功能以及它的社会效益,学生才会自觉地去学习语言、掌握语言。学生作文要写得语句通顺,条例清楚,中心明确,这是我们作文教学的目的,而不能成为学生写作的动机。如果把目的变成动机,在作文教学中只是从确定中心、选择材料、使用语言上作些术语讲解,成天让学生进行单调的句子训练、片断训练或篇章训练,他们便会索然无味,甚至产生厌恶作文的心理。因此,采取各种诱因手段去激发学生的写作而动机的产生依赖于需要。我想,学生的写作需要主要还是来自于生活的。

总之,从阅读中学作文,从生活中学作文,与在作文训练中学作文一样是作文训练体系中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是我们实施开放性全程作文训练必须要遵循的基本原则。只有将三者有机结合,构建完整的作文训练体系,实现作文教学质量的真正意义上的提高才能成为现实。

文字文字
3A Disk网络硬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