邮编:213232 地址:江苏省金坛市涑渎小学
姓名:徐吉华 电话:0519——2733202
我在三至六年级学生中做了一份师生关系调查,发现有约百分之八十一的学生认为师生地位不平等,约百分之七十五的学生认为老师太凶,约百分之八十四的学生怕老师,约百分之九十二的学生不愿和老师说心里话,约百分之三十六的学生讨厌老师。不难发现,由于我们工作的失误,师生之间的情感已如此淡漠。
为了寻求问题的根源,我在校园里设立了“给老师的建议”的信箱,不久便收获了许多。“我希望老师不要当着同学的面批评我。”“我希望老师不要强迫我做不喜欢的事。”“我希望老师能尊重我的想法。”……这都是学生期待着尊重的“呐喊”。作为一名教师,我十分汗颜,以前总认为自己很爱护学生,有些过急的做法也都是为了学生好,竟从未从学生的角度思考过,不知刺伤过多少稚嫩的心。今天我才真正读懂了尊重,意识到了它的价值。
根据学生的建议,结合本人的教育教学实践,对如何尊重学生谈一点拙见。
一、尊重学生的人格
1、乐向学生问好。我们时常教育学生讲文明、有礼貌,主动向别人问好。可是,我们做的怎么样?有多少老师能主动向学生问好?更有甚者面对学生亲切的问候,只是哼一声,甚至不理不睬。给学生留下了恶劣的印象,在他们眼中,老师就像庙里高高在上的“泥菩萨”,只有地位,没有人情,人人敬而远之。只有懂得尊重别人的人才能得到别人的尊重,只有我们在今后的学习、生活中主动、真诚地向学生问好,才能博得学生的爱戴。
2、善给学生台阶。找台阶是每个人的本能,当遇到尴尬的场面,每人都会为自己找个台阶,挽回些面子。然而善给学生台阶的老师却并不多,有的教师事事都要查个水落石出,个个都要公开批之。尽管效果往往不尽人意,却也毫无罢手之意。人非圣贤,孰能无过?更何况是年龄尚小的学生?在一次考试中,有位同学交了白卷。老师没有严厉斥责,也没有打零分,而是写了“从零开始”。在老师的鼓励下,那位学生端正了学习态度,并在日后考取了名牌大学。我们不能不为老师高超的教育艺术叫好!善给学生台阶吧,也许你也会得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3、勇向学生道歉。工作中,我们总会出现一些失误,有的老师为了“面子”从不认错,还一味地自圆其说。岂知,他们虽然得到了面子,却失去了学生的信任与爱戴。有一次,我无心错怪了一位学生,毅然公开向她道歉。事后,她在日记中写到“徐老师当着那么多的学生,当面向我道歉!这是多么伟大!我无法抑制内心的澎湃,幸福的泪水终于奔涌出来。为了一件平常的小事,为了我这样一名普通的学生,徐老师抛开了教师的尊严。他的爱是那么无私,那么执着。我完全沉浸在了爱的世界中。”在学生眼中,这已不是一般的道歉,已成为高于一切的爱!
二、尊重学生的兴趣
1、让学生选择学习内容。过去,我们在课堂上总是事先设计一系列问题,让学生根据问题学。学生毫无学习兴趣,课堂如一潭死水。新课程标准提倡教为学服务,要求以学生为主体,学生拥有选择学习内容的权利。英国电影《念师恩》讲述了一位黑人老师接管了全校公认的差班,学生各个厌学、逃学还经常捉弄老师。老师没有进行严厉管制,而是把学习的权利交给学生,让他们根据自己的意愿,把最感兴趣的话题列为学习内容,充分尊重了学生的自主选择权。课堂活跃了,学生对学习产生了浓厚的兴趣,都以极大的热情投入学习中,成绩也有了大幅提高;师生的关系也亲密无间了,毕业时,学生汩汩流淌的眼泪已说明一切。
2、让学生选择兴趣爱好。随着素质教育的不断深化,各地各校都强化了学生兴趣爱好的培养。有的老师总是武断地为学生设计将来,从不考虑学生的想法。岂知,爱好是学生的,任何人都勉强不了。在这样的盲目中,不知扼杀了多少学生的兴趣。真正的“伯乐”不是给予,而是激发,我们要营造自由的空间,让学生自主地选择爱好,健康地发展爱好。
三、尊重学生的思维
1、尊重学生的“稚嫩思维”。学生还小,思维尚未成熟,对有些问题还不能认识其本质。对于学生的回答,我们不简单的以对或错来评价,要充分尊重学生的思维,坚持正面引导。我在一年级的自然教学中,让学生认识森林时,出示挂图让学生说是什么地方。一学生说是大灰狼住的地方。我没有责备,而是追问其因。他又说: “你看,有那么多树,大灰狼最喜欢住在树林里。”我首先高度赞扬了他敏锐的观察力和丰富的想象力,接着才从学生所说树多的角度引导学生认识森林的特点。
2、尊重学生的奇思妙想。学生天真烂漫,有着奇特的思维和丰富的想象,我们必须予以尊重。我在教学《乌鸦兄弟》时,根据懒惰没有好下场的主题,认为结尾乌鸦兄弟必然冻死。然而,学生的回答却令我耳目一新。生(1)兄弟俩落到了冰冷的雪地里,吓得连滚带爬地钻进了一个树洞——小松鼠家。小松鼠热情地招待了他们,并教育他们只有辛勤劳动,才能过上幸福的生活。生(2)兄弟俩掉到了冰冷的雪地里,眼看就要冻死了,兔妈妈正好路过,好心地抱起了他们。带到家中,让他们睡上暖炕,还让他们喝了热汤,才挽救了兄弟俩的性命。兄弟俩受到了深刻的教育,终于改掉了懒惰的陋习。生(3)兄弟俩正好落在了老大爷的篓子里,被老大爷背回家。经过大爷的悉心照顾,它们恢复了健康,还从老大爷那儿学到了勤劳的美德------学生的思维多么浪漫,富有神奇的童话色彩;心地多么善良,怀着治病救人的美好愿望!
学生期待着尊重,让我们放下“架子”,“俯身”走进学生世界,时时处处尊重学生,那时的师生关系将无比和谐,教育教学工作一定会更简单!
徐吉华:男,30岁,任教语文,小学高级教师,《新作文》杂志社特约研究员,金坛市作家协会会员。常州市优秀教师,市十佳师德标兵,市语文学科带头人,市优秀教科研工作者,承担金坛市课题《研究型学习模式的构建》。撰写论文在《辅导员》、《小学语文教学》、《语文报》、《江苏教育研究》、《成才导报》、《班主任之友》、《小学教学改革与实验》、《新作文》、《德育报》、《中国教育导刊》等十多种省级以上刊物发表二十多篇。
(此文尚未发表,诚请各报刊杂志编辑前来指导、编稿。)
版权归徐吉华所有,谢绝引用、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