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是孩子们学习和生活的重要阵地,学生在课堂这个生活空间中不仅仅是以认知,记忆存在的智能有机体,而且是有血有肉有灵魂的生命有机体。课堂教学要为学生的自我觉醒,自我实现营造一个值得生活于其间的世界。“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生需求,充分激发学生的主体意识和进取精神,注重质疑难题,切磋学问,砥励思想,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教学内容的确定,教学方法的选择,评价系统的设计,都应有助于这种学习方式的形成。”在沐浴新课程改革春风的今天,孩子们需要什么样的课堂学习呢?在最近的调查中,我们发现,小学的孩子们有许许多多不同寻常的新要求。
一、让我按我的需要来学
当今的孩子,希望在课堂学习中得到充分尊重,在调查中,有31.2%的学生希望课堂完全按自己的要求来独立学习,有56.4%的学生希望在老师指导下自学。“让我按我的需要来学” 已成为大多数孩子的心声。比如某教师教《一件运动衫》,教师让孩子读了题目后,说说想知道什么,孩子积极性很高,一下子提了六个颇有价值的问题 课文会写什么事?这件运动衫是什么样子的?为什么课文要写这件运动衫是谁的? 怎么得到的?题目为什么叫“一件运动衫”?这堂课,教师正是围绕这些由学生提出来的问题来指导孩子学习的。一位孩子在调查问卷上写道:“我们对什么感兴趣,想知道什么,老师就引导我们探讨什么;学习起来觉得很有意思。”但是,按孩子需要来组织课堂学习,并不是放任自流,也不是不需要对孩子提出明确的学习要求,只不过,要注意把这种要求转化为孩子的内在需要。
让孩子们按他们的需要来学,还表现在给他们应有的自主权和选择权。请看一个教学片断
师:你对《飞夺泸定桥》这篇课文的哪一方面的内容感兴趣?
生:“飞夺什么地方?”
生:泸定桥在哪里?这是一个什么样的桥?为什么一定要飞夺这个桥?
生:是怎样"飞",又怎样"夺"的?"飞夺"的结果怎样?
生:这么做的意义是什么?
师:好,每一个方面都有同学感兴趣。那我们就按兴趣的不同来自由组合成学习小组来学习。
这个教学片断中,教师让孩子自由选择学习段落,满足不同孩子的学习需要。不少孩子在调查问卷中写出类似于这样的话:“选择自己感兴趣的内容来学习,学起来很轻松,几个同学在一起针对共同感兴趣的问题讨论,很带劲!”
二、让我用我的方式成功
学习是有目的、有意识的活动,要达到预期的目的或收到预想不到的效果,其方式和途径并非“自古华山一条道”,而是“条条大路通罗马”。在调查中,有92.7%的孩子希望按自己喜欢的方式来学习,套用一位著名汽车推销员的话说,就是“让我用我的方式成功”。
有个孩子在问卷调查时写下的一段话,充分论证了孩子希望用自己的方式成功,也能用自己的方式成功。他说:“这节课给我印象最深的是,老师不是用一种方式让我们来读课文,而是让我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来学习。我喜欢画画,一边读一边画,不一会儿便把美丽的小兴安岭,按春、夏、秋、冬四季画了下来。我的同桌忍不住抢过去欣赏,还不时向我投来羡慕的目光呢!”其实,孩子学习的方式很多,譬如查阅资料,丰富理解;提出问题,互相讨论;沉思默想,学而识之等等。只要他们觉得实用可行,都应鼓励。
三、让我有空间自由
在调查中,我们发现,教师给予孩子们自主学习的空间越大,他们越学得兴趣盎然,有98.6%的学生表示对课堂学习中的“演一演”“赛一赛”“猜一猜”“辩一辩”等形式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进一步追问其原因,他们大多表示,这些形式能让他们自由发挥,有吸引力。比如,一位教师教《一件运动衫》,出示了以下四个思考题,供孩子选择解决,并提出,第三、四题较难。
(1)你喜欢文中的哪些语句?为什么?
(2)读课文的时候,你料到故事的结局了吗?你怎么想?
(3)从“我”的运动衫“得——失——得”的过程中你体会到了什么?
(4)文章用大量的笔墨写了“我”对运动衫的喜爱和买的过程,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在课堂上,我们明显地感觉到,孩子偏偏挑最难的问题来回答,并且相互间暗暗竞争,一个比一个说得好。
学习需要空间。既然是空间,就有它的界限和维度。空间小了,不利于学习发挥;但空间太大,让孩子不可捉摸,也不利于孩子学习。只有建构适度的学习空间,才有利于孩子自由发挥。
四、让我带着问题上路
在调查中,我们发现98.8%的孩子有提问题的欲望,51.4%的孩子主动争取提出了问题,32.1%的孩子想提问题但没有机会,还有26.8%的孩子在上完课后有问题提出来。可见,大多数孩子是希望“让我带着新问题上路”的。从问题中来,到问题中去,带着问题进课堂,带着问题出课堂,应该成为孩子们课堂学习的一种时尚。
我们还注意到,教师教学民主,平时善于启发诱导,孩子们提出的问题就有价值,否则,问题仅限于文章的字词、公式和定理本身。比如,一位教师教《三峡之秋》,有个孩子提问:“课文为什么在最后一段才说‘这一天是中秋’?”这个问题颇有价值。一是它涉及文章内容,文章按早、中、晚的顺序来写三峡之秋,最后一部分写月上中天,接着写“这一天正是中秋”,衔接紧密;二是它涉及到文章结构,文章开头写“三峡已是深秋了”,最末写“这一天正是中秋”,前后照应,浑然一体;三是它涉及到文章的主题,作者写三峡之秋,意在赞美三峡,而中秋佳节,正让人联想到团圆,联想到中华民族的“千里共婵娟”的美好意境,所以“这一天正是中秋”具有隐射主题,开拓文境的作用。
五、让我能展开想象的翅膀
学习,不仅仅在于获取知识,形成技能,它也是一种生活。对孩子来说,是主要的生活方式之一。因此,研究孩子们的课堂学习,我们不仅仅把目光指向孩子们的未来,也关注他们的生活状况。在调查中,我们发现,100%的孩子渴望在课堂学习中享受到快乐,但真正享受到快乐的平均只有57.6%。有的课,几乎没有几个孩子感到快乐,有的只是无奈、无聊、没意思。仔细观察和分析,我们感到,孩子课堂享受快乐主要有三个层次:一是搞笑层次,只是形式上说笑,没有让孩子真正体会到学习的快乐;二是浅尝层次,孩子们享受到了学习的快乐,但仅停留在表层;三是实质层次,孩子深入到学习内容的宏大世界中,真正体会到了学习的乐趣。据我们调查,在现实中大约15%的课堂达到了第三个层次。请看一个案例:
师:读了这篇文质皆关的课文《观潮》,请展开想像,你准备什么时候去实地看一看?
生:我准备暑假和爸爸一起去,乘船在钱塘江上游览,并拍一部MTV。要是我今后成了明星,这可值钱啦!
师:即使进博物馆也很有价值!(众笑)
生:我会自己开着一辆豪华的红色奔驰去,并带上漂亮的歌星女友,一边赏潮,一边听歌。
师:你真行哇!成了歌星的老公。不过,钱从哪里来?
生:劳动致富!劳动致富!(众笑)
师:好。既然大家这么多美好的想法,请写下来,作为今后的见证。
(生作文)
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孩子既有平民化的梦想,又有伟人般的梦想,其创造是与梦想联系在一起的,真正享受到了学习的乐趣,其享受就表现在这些创意中。
六、让我被一份真情感动
有一部电视剧叫《渴望激情》,其实,岂止成人渴望激情,孩子们也希望拥有一份真情,一份感动。有96.6%的孩子表示了“让我被一份真情感动”的愿望。在我们设计的调查问卷中,有这样一个问题:“这节课有给你留下深刻印象的地方吗?如有,是什么?”现摘录几位学生在学习了《一件运动衫》后的答卷:
有。那就是文中的一句话,“售货员没说什么,她拿来一双长腰袜,放进鞋盒里。”因为关于售货员,作者所用笔墨并不多,但是我们也可以体会她那颗善良的心。当她知道“我”的用意后,不仅没有拒绝用“我”的运动衫作抵押,而且还送给可怜的康威老先生一双袜子,多么令人感动啊。
有。当我读到康威老先生用心爱的小狗为小男孩换来那件红色运动衫时,我感动得流下了眼泪。
这些话语,充分表现了孩子们在被感动之后所领悟到的人生哲理,其智慧的光芒异常耀眼。
七、让我能积极影响他人
从每个孩子的心理来看,都希望成为课堂学习中重要的角色,甚至能对同学和老师产生积极的影响。调查发现,有89.6%的孩子很在乎在课堂学习中解答了同学提出的问题,为自己能指出老师的疏漏而感到高兴。有45.8%的孩子有强烈的愿望当“小老师”,并且在低年级表现得尤为突出。比如,有位教师教《做风车的故事》,让学生事先查找有关资料,在课堂中当“小老师”,上台“讲课”,不少孩子准备充分,不仅讲得头头是道,还通过投影、实物展示和表演等多种形式,向同伴讲述了解到的有关牛顿的故事。还有一位被同学和老师称为“小博士”的女孩子愿意“答记者问”。通过这些互相影响的学习形式,让课堂焕发了应有的生命活力。
八、让我成为一位探索者
探索未知是人类的天性,孩子们尤其具有这样的秉性。在调查统计的数据中,愿意对未知的问题探究的占94.2%,在课堂上,实质上进行过探索的孩子约占68.4%,很显然,这与教师的课堂调控有关。我们发现,只要教师引导得当,孩子们会乐此不疲地去探究未知的问题。
就目前而言,让孩子成为研究者,要特别注意四点:第一,帮助孩子选好探究的题目,防止成人化倾向;第二,注意教给孩子探究的方法,防止放任自流的倾向;第三,重视让孩子体验探究的过程,防止单纯以结论来评定的倾向;第四,拓展孩子探索的空间;防止以查找文献代替探究的倾向。只要注意这些,孩子们的探究是有收获的,从开展这项实验的班级来看,98.8%的孩子觉得成为一位探究者“很有意思”“也有收获”。
九、让我有好的课堂秩序
在调查中,我们设计了一个开放性的问题:“你对你班这节课的学习情况如何评价?”85.6%的孩子从课堂秩序的角度去给予了评价。
从孩子们的“无忌童言”中,我们可以看出,孩子们渴望有一个良好的课堂秩序,以利于有条不紊地展开学习。这种秩序不是机械呆板的教条,而是在民主、和谐、融洽的氛围中形成的条理。
十、让我获得最好的支持
孩子们的课堂学习需不需要教师的支持?在这一点上,1OO%的孩子说需要,但在“教师讲的时间是否适宜” 一项上有36.8%的孩子认为偏多,通过进一步了解,才知道,他们希望教师不要犯重复说教的毛病,只在关键处予以指导就行了。在调查中,孩子们对类似下面的教学片断给子了高度评价:
生:我画的写鲸睡觉这部分。(投影出示所画的画)
师:看了他的画,你们有别的意见吗?
(生暗暗思索,无人应答。)
师:我来读课文,你们再来画一画。
(生听、画)
师:请一位同学展开所画的内容。
师:你为什么这样画?
生:因为鲸睡觉是围成一圈,头朝里,尾朝外。
师:其他同学还有疑问吗?
生:为什么鲸睡觉要头朝里,尾朝外呢?
生:当他们遇到“敌人”时,便于四散逃开。
在这个教学片断中,教师在学生错误和疑难处给予了点拨,让孩子们豁然开朗,那位画错了的孩子反思道:”看来,读文章不抓词句不行,不然,会闹笑话的。”“让我获得最好的支持”,这就是孩子们的呼唤。
孩子对课堂学习的需要也是在不断变化的,会随着知识的丰富、能力的形成、心理的成熟而不断产生新的需求。因此,教师要时时研究学生,研究学生的学习需求,不断提高教学水平。新课程改革的春风刚刚吹来,如何让每一个学生都能感受到春天的到来呢?正所谓“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让我们每一个有意投身于教育事业改革的先行者们拿出百分之二百的热情,为了祖国教育事业的辉煌,为了下一代的腾飞,“俯首甘为孺子牛,沥血愿作吐丝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