落实词句训练 提高语文能力
——浅谈《新课标》下的词句训练
一说到“训练”,不少老师都以为过时了,因为《语文课程标准》中已经基本上不提这两个字了,取而代之的是“培养”。那“培养”与“训练”二者之间是不是没有关系了呢?不是,“训练”是“培养”过程中不可或缺的手段。所以,要培养学生的全面素养,尤其是语文能力,训练还是不能少的。
我们应当如何落实《新课标》精神,正确地进行词句训练,发挥它在培养学生语文基本能力方面的积极作用呢?我以为起码应该注意这样几点:
一、词句训练要尊重学生的自主体验
文章中的词句都是规范性的语言,其中为数不少的更是经过反复推敲的经典,如何通过训练让学生掌握并将其内化为自己的语言呢?比较是一种办法。但比较更多的时候却是表现为一种理性的分析,这样一来,不但偏离了母语教学的特点,降低了教学的效率,也使学生逐渐失去了语文学习的兴趣,失去了语文学习的创新意识。
经典的语言必须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思,在思中悟。学生对语言的感悟应该有一致的地方,也应该有不同的理解或感受。对学生的独特见解或感受,我们应予以充分的重视和尊重。学生的劳动得到了肯定,他们才会越学越有兴趣,才能自觉地主动地去内化语言、积累语言。如教学《燕子》一文时,我让学生读句子想画面,自由地说说从带点的词中体会到了什么:“蓝蓝的天空,电杆之间连着几痕细线,多么像五线谱啊。”学生对“痕”字有了自己的感悟:①用“痕”表明距离远,看不清楚,隐隐约约的;②正因为距离远,看不真切,电线才像是五线谱,停着的燕子才像是音符,这个比喻才恰当!这比《教师教学用书》上“真切地表现了细的电线在空中隐约可见,似有似无,与落在它上面的音符似的燕子虚实相生,相映成趣”的理性的甚至专业化的分析更容易为大家接受。
二、词句训练要引导学生感性把握
语言的感悟是一个复杂的心理活动过程,是学生通过感受、揣摩、联想、体味与作者心灵相沟通相融合的过程。有些词句,学生能感悟出来,并能将自己的感悟与他人交流;也有些词句,学生能感悟出来,能与作者在心灵上融合,却不能与他人沟通,正所谓“可意会而不可言传也”。是不是学生能说明白的词句是学懂了,学生不能说清楚的词句就没学懂呢?非也。太多的时候,学生的言语或习作中会有感悟内化的好词佳句“灵光乍现”,你再问问他们是什么意思,他们仍然说不明白。你能说他们没有学懂,没有内化吗?这就是学生对语言的感性把握。
鉴于此,我以为词句训练要重视并引导学生进行感性把握:可让学生通过阅读走进意境,进而联系生活经验来感性把握;可让学生通过聆听声情并茂的朗读,来揣摩语言的内涵;还可让学生熟读成诵,在反复品味咀嚼中感性把握……学生在这些感性把握中,不但能悟出语言文字的情味,还能悟出作者本身都难以言状的“绝妙之音”。
三、词句训练要重视学生抽象概括能力的培养
抽象概括的语言能力与形象具体的语言能力都是现代人应具备的,它们相辅相成,互为补充,欠缺了哪一方面,人际交往都会产生障碍。在词句训练中,我们往往只重视培养学生具体形象的语言能力,因为“只有具备了具体形象的语言能力,才能写好作文”。这种理解是片面的。首先,不是所有的作文都是越具体越好,不少应用文就要求简明扼要;再说,即使是具体形象的作文,有时写人、记事、抒情等也需要简洁凝炼、画龙点睛的词句。《课程标准》在“口语交际”中明确提出了“听人说话能把握主要内容,并能简要转述”(第二学段)、“听他人说话认真耐心,能抓住要点,并能简要转述”(第三阶段)的要求,更是明明白白地向我们传达着这样的信息——为了学生倾听、表达和应对的需要,必须培养学生抽象概括的语言能力。
因为无论是写作还是口语交际,它们都不能脱离语文教学而单独进行,相反,学生的写作能力与口语交际能力都必须坚持在语文教学中培养。所以,我们在进行词句训练时应有意识有目的地加强学生抽象概括的语言能力的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