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功的一件事”习作评改课教学设计
(第十册第4组习作)
安溪县第三实验小学 易华凤
[讲评目的]
1、充分肯定学生的习作,采用多种方式给予赏识,培养学生的作文兴趣,增强学生习作的自信心。
2、在习作评价的过程中,鼓励学生自由地发表自己的见解,尊重富有个性和创意的表达。
3、培养学生自我修改作文的能力。
[讲评重点]
通过互相赏识,让学生明白怎样才能把取得成功的过程写清楚、写具体,以及如何写出成功后的感受。
[组织形式]
以赏识为主,激发学生的写作热情。
[课前准备]
阅读学生的习作初稿,找出有代表性的习作十多篇。
[讲评时数]
一课时
[讲评过程]
一、 激发兴趣——渴望成功
1、出示约稿信
教师出示《读写天地》编辑部的约稿信,师生共同观看,了解信的内容:①本班白静文、徐海南同学等同学作文被刊载;②约稿内容是“成功少年”习作;③具体要求是第十册第四组“习作提示”。
2、谈修改心得
教师对白静文、徐海南同学表示祝贺,教师或同学“采访”他作文发表成功的经验,或让该生谈自己修改文章的感受。激发学生修改兴趣。教师强调,“好文章是改出来的”。
3、揭题明要求
提出这节课评改任务,回顾本次习作要求。
二、展示赏析——感受成功
1、精彩题目展示。出示学生的习作题目,请大声读读题目。
2、精彩内容展示。
(1)小组赏析。请同学先在小组里读读自己文章中最满意的片段,再推荐出一个最优秀的片段,让全班同学互相欣赏一下。
(2)集体交流。
①请各组推荐出的小作者有感情地朗读片段。要说说推荐的理由,并演示,划出精彩的地方。
②欣赏一二篇完整的文章,请同学们谈谈听后的感受。
三、修改完善——走向成功
1、示范评改
出示一个片断,师生共同修改。
2、自主修改
请同学按照“四读自改法”(出示“四读自改法”:一读,通读全文,对照习作要求,看看是否符合要求,不符合的地方改一改;二读,默读习作,补充不具体的内容,删去多余的内容;三读,逐段逐句轻声细读,修改不通顺的病句,改正用错的字、不当的词语和标点符号;四读,有感情地朗读,全面检查润色。)进行自读自改,有困难的可以请别人帮出出点子。。
3、自我展示
请同学对修改得较满意的地方和自己在修改习作过程中的收获说给同学们听一听(说说自己哪个地方改得好,要注意说说自己原来是怎么写的,为什么要这样改),并说明自己的评分情况。
4、激情延伸
教师小结,并要求学生课后再找自己的家人、亲戚、朋友,或者其他老师帮你提提意见,然后自己仔仔细细地修改,认认真真地誊清,并把稿件寄给《读写天地》编辑部(出示信封样式)或其他报刊杂志。
【板书设计】
一件成功的事
过程(清楚 具体) 感受(真实)
附: 安溪第三实小实验班作文评价表
自 评 分 数 |
同学评分 1-5分 |
佳宾评分 1-5分 |
教师评分 1-10分 |
总 评 | |||
初作分数60-70分 |
提高分数1-10分 |
精彩加分1-5分 |
总分 |
等级 | |||
|
|
|
|
|
|
|
|
【设计说明】
课标提出,要“重视引导学生在自我修改和相互修改的过程中提高写作能力”,要“重视对作文修改的评价。不仅要注意考察学生修改作文内容的情况,而且要关注学生修改作文的态度、过程、内容和方法。要引导通过学生的自改和互改,取长补短,促进相互了解和合作,共同提高写作水平”,根据课标上述精神,以及我校实验方案提出的作文评改课重在交流评析,解决“怎样表达、表达的效果如何”的问题,让学生“有话能表达”、“有话善表达”的要求,我从下面几个方面来设计和组织教学:
1、注重评改兴趣的激发。
修改作文对于学生来说是有一定难度的学习,学生懒于修改,畏惧修改。针对这一心理,我把“约稿信”这一特定的课程资源用于评改课上。在利用“约稿信”这一课程资源上,我跟我校邱老师的做法有所不同,她是抓住“约稿要求”这一信息,在激发学生“为发表而作”的表达欲望和引导学生明确习作要求上用功夫,我则是抓住“我班XX同学作文发表”这一信息,通过让该同学交流发表的经验和感受来激发学生认真修改的兴趣,引发学生“为发表而改”的欲望。
2、注重习作信心的激励。
根据实验方案提出的“以肯定优点为主,通过交流的形式,让学生学习别人的优点,考虑和自改作文”的要求,本节课以赏析为主,通过引导学生互相欣赏、自我展示,充分肯定学生习作的优点,激发学生习作的信心。
3、注重自主评改的训练。
我们在作文评改课上,主要采取两种教学结构:一是先扶后放式,即老师提出修改要求后,先抛出一二篇习作进行集体评改、示范评改,然后让学生对照标准,模仿互改、自改;二是先放后收式,即老师提出修改要求后,先让学生互相评改,然后集体交流,教师适机点拨、示范评改,最后让学生自主修改。第一种教学结构,教师指导性相对集中些,学生自主性相对弱些,对于初学修改的中年段以及新出现的文体,是经常使用的一种教学结构。基于高年段学生对“记一件事”的写作要求和评改方法有了较多的感性认识和实践经验,本节课我主要采取了第二种结构,设计了“放→收→放→收”的教学流程,在激发兴趣、明确评改要求后,先让学生根据自己对某一题目的兴趣,自由组合小组,共同赏析评议;然后组织学生集体交流,重点引导对一篇文章进行赏析,对一个片断进行示范评改,鼓励学生发表不同见解,教师适时点拨指导,在学生感性实践的基础上引导概括、归纳修改要点;接着,让学生或自主评改、或互相评改,自由自在地进行习作修改实践;最后让学生展示交流修改效果和感受以及评分情况,进一步激发修改兴趣。
4、注重习作方法的指导。
如何做到内容具体、有一定条理、语句通顺、能够正确地表达自己的感受和体验等要求,是习作评改课的重点。根据本组习作训练重点要求,我把指导的重点放在引导学生努力做到把成功的过程写清楚、写具体,表达成功的感受上。对于这一重点,我注意在交流中以评改标准为参照,引导学生互相赏析、互相评改和自主评改,在交流中注意捕捉学生认识上的优点和缺陷,渗透作文写作方法和造词造句、表情达意的方法。特别是注意鼓励有创意的表达、有独特的感受、能够使用已积累的名言熟语等新鲜语句的同学,鼓励学生自由地发表自己的见解,尊重富有个性和创意的表达以及评价。
5、注重评价方法的改进。
一是多给学生一些过程评估。一般来说,学生的一次完整的习作过程,通常包括准备、初作、修改三个阶段。根据课标“应重视对写作的过程的评价”的要求,对于这三个阶段,我主要采取口头评价和书面评估相结合的方式进行过程评价。在准备阶段,视学生作前材料准备、作前构思、讨论中的表现情况给予口头评价;在作文书面评价时,让学生分别根据其初作阶段的表现打“初作分”,根据其修改阶段的表现打“提高分”,对精彩点、创意处打“奖励分”,多让学生对习作的过程进行自我评价。二是多让学生一些读者评估。我注意通过实验班作文评价表,引导学生开放作文的读者范围,由过去单独的语文老师向其他老师(或同学、家人、亲戚、朋友、等)开放。邀请老师、同学、家人、亲戚、朋友等观看,甚至作现场评论。还注意鼓励学生投稿发表,从而使学生从更大范围的读者中得到认同和肯定。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