丰富学生语言积累略论
河北省平泉县教体局教研室 苏天祥
内容提要:丰富学生语言积累是提高语文素养的必要条件,积累的主要内容是记诵典范的言语作品。其途径是:课内优化语言环境,促使语言内化是语言积累的基本途径;课外阅读是语言积累的重要途径;丰富学生的生活积累和文化积累对语言积累具有重要作用。
关键词:语言积累 典范作品 语言内化 课外阅读 生活文化积累
大量的语言积累是提高语文素养的必要条件。目前小学生语言积累的现状远不能适应语文素养提高的要求。具体表现在:课堂教学中大量的分析讲解、问答、交流削弱了儿童读书的热情,造成输入少、积累少,语言营养不良的现实;各种练习花样翻新,读整篇文章、整本书的时间少;现代化传媒手段的运用,电视、电话、动画快餐的介入,替代了大量书面语言的实践机会;生活节奏加快、学习门类繁多,学生用于读书、感受书面语言的时间少了。多年来,语文教学不能摆脱少慢差费的怪圈,跟学生的语言贫乏关系极大,张志功先生说:“贫乏,是语文能力的致命伤。” 。一般说,小学生的记忆力是很好的。这个时候的“语文类型” 的教学,似乎最适宜“记诵”。相信不少人都有这样的感觉,就是小时候记住的东西,可能会终身不忘。这样说,就是“记诵”的内容和方法其实都很重要。相反,如果我们“显性地”或者是“隐性地”(在作业和考试中)要求小学生学语法知识,那就违反“线性”规律,甚至是有点“反线性”了。《语文课程标准》非常重视语言积累,提出很多具体措施予以保证落实。在“课程的基本理念”中明确提出“语文课程应指导学生……丰富语言积累”,1-2年级在“阅读中积累词语,积累自己喜欢的成语和格言警句。”3-4年级“积累课文中的优美词语,精彩句段,以及在课外阅读和生活中获得的语言材料。”九年义务教育阶段应背诵优秀诗文240篇,课外阅读总量达到400万字。这样,旨在通过丰富语言积累来构建语言模型,是语文教学从理念到实践的重大变化,是新时期语文研究成果的精华所在,是恢复、保持、发扬光大我国语文教育的优良传统,依据中华民族文化心理特点和认知规律来指导汉语言学习。
如何在语文教学实践中落实课标要求,丰富学生语言积累呢?丰富语言积累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奏效的。教师要转变教学观念,摆脱知识本位、分析还原论的影响,减少机械重复繁琐的训练,有目的、有计划地把丰富语言积累落实在语文教学和学生生活的全方位、全过程中
积累什么?不是积累那些词语解释、段落大意、中心思想,也不是积累那些文章技法之类的方法知识,更不是那些时髦的探究方法、交流合作技巧。而是积累那些经过时间证明了的优秀典范的言语作品。至于蕴涵其中的人生体验、思想情感、百科万象是在积累言语材料过程中的生成品,而不是刻意追求的目标。什么样的文章够背的标准呢?我看有三条,一是要有好的词,二是要有好的句子,三是有好的段落。学生肚子里装下这三个好,就象写毛笔字,掌握了字帖,欧颜柳赵,四种体都学会了,再去变自己的体,组合自己的文章。(梁衡语)应该优先记诵那些终生受用的东西。比如说,一首小诗:“东海东,龙王宫,公里住条老母龙。”就不是“终生受用的东西”。有人会说,要考虑孩子的兴趣啊。我看未必需要。我看到小学六年级的孩子被要求搞清楚英语的多种时态,这里,孩子的兴趣考虑过吗?没有。OK,那还不是一样?另一首小诗:“锄禾日当午,”那就可以算是“终生受用的东西”。我们要“取法于上”。我见过,毛笔字写得好的人,钢笔字、粉笔字都写得好。反之则不然。语文课本的选文基本上是典范作品,课堂教学自始至终都应该瞄准课文的言语,采取种种办法去吸收、内化。正如为了培养对茅台的味觉,就应当着重研究茅台的酒味,特别是人对酒味的感受,其他诸如茅台的历史、制作的工艺、存放的方法、营养的价值、外销的地区、价钱的高低以及有关的传闻轶事等等,应当有所了解,其中与酒味有关的内容还应当深入一些,但绝不能喧宾夺主。综观一些语文课,宝贵的时间都在师生的一问一答中消耗掉了,完整的课文在学生的头脑中只形成支离破碎的印象。师生低俗的言语充斥课堂极不利于学生对优秀言语的感悟内化积累。语言的接受和表达是不借助中介的,不需要一个人当中作解释。“将书上的话用他们自己原有的语汇记下来,一定是相去很远的变形,这种变形必失去原有思想的精彩而存其轮廓,没有什么用处。”(朱自清语)。吴伯箫先生曾对语文教学提出过言之灼灼的忠告:“现在的教学把课文都讲‘肿’了,应该把主要精力放在学生阅读原文上。”语文教育的本质就是创造优良的语言环境,提供丰富而纯粹的良性言语刺激,从而激发学生的语言潜能,中国传统的私塾教育有很多合理性:朗读(感受),然后背诵。“凡人有记性,有悟性。自十五以前,物欲未染,知识未开,则多记性,少悟性。自十五以后,知识既开,物欲渐染,则多悟性,少记性。故人凡有所当读书,皆当自十五以前使之熟读。”(清张伯行:《养正类编》) 朱熹说:“读书,须要读得字字响亮,不可误一字、不可少一字、不可多一字、不可倒一字、不可牵强暗记。只要是多诵遍数,自然上口,久远不忘。古人云‘读书百遍,其义自现。’谓读得熟,则不解说,自晓其义也。”新课标汲取传统语文教育的精华,删除了易导致烦琐分析的关于教学过程的论述,强调整体感悟。“儿童读经的方式,先不求理解,而只是背诵,表面上看来,还是左脑的训练而已,然而,就因为在背经的过程当中,完全松懈、有趣,使脑波从β波转换至α波,也就是说,读经背经的小孩一而再、再而三地有机会舒解身心压力,并能在α波的脑与潜意识互动的过程中加强了创造力、灵感、注意力、判断力及记忆力。”( 林助雄《儿童读诵经典与潜能开发》)
有了言语量的积累,才能逐步培养语言感受力、悟性和灵气。只有感觉了的东西才能更好地理解它。书声琅琅远比议论纷纷效率高,朗读、背诵应该成为小学语文重要的学习方法,不能因为任何原因而冲淡,质疑、探究、讨论等时髦的手段不能花掉学生主要时间。
语言积累不止是对语言博闻强识,它一般要经历理解、感悟、鉴赏、记忆的复杂过程。理解,就是明白语言含着的意思,把握住它内在的说法。理解的任务主要是准确地“再现”,是积累的起始环节。感悟,就是通过熟读成诵,从对象的内容信息中引发自己的感想,悟出自己的收获。感悟是学习者语言积累的较高层次,它能够推己及人。鉴赏,就是通过欣赏性的阅读、感受、品评、体味,揣摩表达的方法技巧,汲取艺术营养。鉴赏实现了由内容到形式的过渡,是积累的更高层次。记忆,就是将自己学习的收获加以归纳整理,存入自己的经验库,并与已有的知识建立联系。记忆是积累的末端环节,最终决定着积累是否有效。道理上讲是这样的程序,在教学实践中未必清晰地分解这样的步骤,一则有的文章,老实说,讲也讲不清楚,不如不讲。孩子长大了,慢慢会懂的。如果我们花太多的时间去讲解,他们还是不会懂,却弄得他们记也记不住。有的文章学生可以自读自悟的,微言大义的分析讲解实践证明是失败的。远的不说了,解放后,受苏联一位叫什么“娃”的语文教育“专家”的影响,我们把鲜活的语文学习,变成了抽象、干枯的“主题思想”、段落大意;后来,又“托”了老美的“福”,语文课也搞了许多“标准化”试题,折腾得实在不成样了。这是“高科技”污染。
冀教版国标本小语教材为引领教学实践中落实感悟积累的任务,做了多方努力。从选文上,仅从二年级上册看,意境优美、节奏和谐的适合诵读的课文占40%,一些散文描写的句子十分精彩,适合诵读。如《美丽的呼伦湖》“夏天的湖面上,鱼儿跳跃,鸟儿低飞,白帆点点,渔民们高兴地撒开了鱼网;蔚蓝的湖水和蓝天连成一体,朵朵白云在水面悠悠飘荡;冬天,到处是白茫茫的冰雪,宁静,美丽,像一个童话般的世界。”画面明丽,散偶结合,读起来琅琅上口。从课后习题上看,把朗读、背诵放在了首位,全部课文都是如此。从组元上看,构建了开放有活力的语言积累体系,教材以文化主题为核心,把精读、略读、读读背背、实践活动、口语交际等内容通盘考虑,按主题去阅读,不仅把学语文与生活结合起来,单从语文素养的形成看,这样的积累和内化是最积极有效的,有针对性的培养了“言语的定向检索”能力,积累更有利于运用。为了培养学生的积累习惯,二年级上册开始,综合学习中增加了“我的采蜜集”栏目,引导学生自觉积累语言。这个形式很好,笔者以为,采蜜集里的示范内容最好与文化主题相关,从语言的功能角度选材。目前个别的是从语言的形式上设计的,如“综合学习二”中的“天上的小雨飘飘洒洒,雨中的孩子高高兴兴。路上的行人来来往往。车上的铃儿丁丁当当。”还留有语法角度学习语文的痕迹,从形式上去搜集词句,不利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宜从文化主题的角度考虑学生的兴趣点,以积累那些表义相对完整的句子为主。如学了以春为主题的课文可以引导学生搜集描写春天的句子,而不是要求学生一定去背诵不相连属的词语,时下语文教材“读读背背”一组成语,笔者以为并不妥当。
除了依据教材组元的要求有目的的引导学生定向积累外,还要关注学生的自由阅读。叶圣陶和夏丏尊合著的《文章讲话》中说:“整册的书,应该读哪几种?怎样规定范围?这是一个麻烦的问题,我以为中学生的读书的范围,可分为下列几种。(1)因选文而旁及的。(2)中国的普通人应该知道的。如“四书”“五经”“四史”、周秦诸子、著名的唐人的诗、宋人的词、元人的曲、著名的旧小说、时下的名作。(3)全世界所认为常识的。如基督教的《旧约》《新约》、希腊的神话、各国近代代表的文艺名作。这些论断,今天读起来仍然有指导意义,客观、公允。笔者以为,取法乎上,则得其中,取法乎中,则得其下。美国当代教育哲学家艾德勒认为:“伟大名著永远是属于当代的,它们是当今世界上最强有力的教化的力量。”“伟大名著具有基础性,最有可读性。”“如果我们让孩子习惯于插图鲜明、排版灵巧的所谓易读本,他们到了青春期不得不读伟大书籍的时候便会很不情愿,他们会接受毫无价值的面包糊,而不耐烦为他们的心灵寻找良好的固体食品。结果是一代青年都是身体成熟,心灵与情绪尚未发展。”(《西方的智慧》)在儿童时代多诵读些中国古典文学精品,是塑造中华民族文化灵魂的重要途径之一。台湾和大陆大学生作文比较,前者底气足,古典诗词信手拈来,内容文气丰厚隽永,后者更多着意于结构技巧的变化,其内涵一眼见底,显得单薄贫瘠。(《语文学习》2000.2期《让语文课多一点文化底蕴》)在这一点上,语文界基本上达成了共识,但在实践层面上还没有落实。教师还缺乏具体的指导:如诵读哪些篇目?怎样评价?要真正落实,还要在教材的层面入手才有保证。
真正把课外阅读纳入教学计划中,将课标规定的背诵及阅读数量真正完成,在阅读习惯没有养成阶段,课外阅读可以列入课程表中,做到读物落实、辅导落实、笔记落实、活动落实,例如组织读书竞赛、朗读与背诵比赛、读书报告会、读书笔记展评等。将课外阅读纳入语文成绩评价体系。这样不仅可以起到规范督促学生的作用,更重要的是激发教师管理学生课外阅读的积极性。过去一些教师之所以不过问学生的课外阅读,很重要的原因是教师存在一种认识上的误区:学生的课外阅读与自己的工作业绩没什么关系。如果把学生背诵和读书笔记纳入考评之中,既方便操作又恰当发挥了导向作用。
语文学习除了语言积累,还必须注意文化积累和生活积累,语言学习并不是孤立的,它和民族的文化紧紧相连,和生活实际紧紧相连。丰富学生的生活积累、文化积累是促进学生语言发展的必要途径。语文学习是一项充满体验和情趣的活动。语文学习的领域无时不有,无处不在。整个世界都是学生的教科书。用自己的眼睛、耳朵和大脑感受大干世界,是语文学习的一项必不可少的任务,它培养的不仅仅是语文能力,更重要的是学会思想和真实地看待这个世界。语言的丰富和发展,说到底是学生认识能力的发展。学生在认识日月星天、风霜雨雪、绵绵山岭、茫茫大海时;在欣赏农田水库、山村果园、防护林带、园林花卉时,领略了自然世界的美妙神奇、陶冶了情感,增加了认知,同时必然伴随着语言的丰富。古人有“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的说法;当今七岁的窦寇写出七万多字的《窦寇流浪记》,就是得益于三岁始就跟着父母在三十多个城市生活。在社会性课程资源的开发中,生产劳动和人际交往是语文课程的源头活水,在生活实践中自觉地向人民群众学习语言,在社会这个大课堂中学习语言是积累发展语言的根本途径。毛泽东曾经说过:“要向人民群众学习语言。人民的语汇是丰富的、生动活泼的、表现实际生活的。”教师要充分开发和利用校内外的各种课程资源,结合教学适时组织社会实践活动,采取各种措施、通过多种途径,使学生广泛地接触自然和社会为丰富学生的语言打基础。
丰富学生的语言积累、增强学生的底气是全面提高语文素养的根本途径,还有待于广大语文教师在实践中探索落实的最佳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