惊涛拍岸 卷起千堆雪
————利用动态平衡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张庄桥小学 常庆丰 李艳芳
创新是在开放的背景中对事物或者事理的一种新的追求,在某种程度上讲,开放是创新的基础或前提,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必须采用开放性教学形式,而反馈教学中的信息传递本身就是开放型、多向性的,信息不断输入——加工——输出,不断反馈——矫正——调整,使系统的运行永远处于动态平衡的发展之中,充分发挥了学生大脑感受区、储存区、判断区和知觉区四个功能区的作用,最终达到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目的。
一、利用启发反馈,鼓励质疑,培养学生创新意识。
学生的积极性思维往往是从疑问开始的,有疑问才能促使学生探索、创新。从心理学研究表明:疑,易引起思维的不断深入。在教学中,利用启发反馈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使反馈来的知识与主体原有的知识结构相撞相激,闪现灵感的火花,接通原来未能的思路,使原来某个苦苦思索后的问题得到答案,例如:我教《狼和小羊》时,先展示课件,出示课题,配有一只凶狠的狼正在把一只娇嫩的小绵羊逼向小河边的情境动画。指导学生从情境出发质疑。提出续说后来发生的故事:小羊怎么样了?学生:小羊被吃了;小羊跳河逃跑了;小羊利用机智骗老狼放了它;等等。这时再启发学生边认真听配乐朗读边思考后续故事,自己续说后来发生的故事。学生通过看、听、读、想,学的积极主动,不但理解了课文内容,而且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
二、利用争论性反馈,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
知识输出主体在输出知识之后。从不同方面得到否定性商确性的信息反馈,叫争论性反馈。争论性反馈对人们的知识结构具有优化作用,同学之间,师生之间的争论能够引起“智力激荡”,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智慧,使思维迅速发散与集中,扩大信息交流和思维容量,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例如:在教学《繁星》一文,由于本诗浅显易懂,在让学生基本了解了全诗的内容后,导向:你能举个例子讲一讲“一个人的力量小,集体的力量大无比”吗?要求学生分四个小组讨论,并比一比哪组说的好,学生们的兴趣一下子被激起,他们插上了想象的翅膀,展开了热烈的讨论,纷纷举手发言。
“一种颜色画画不美,很多颜色才能画出绚丽的图画”
“一粒沙子堆不成沙滩,无数的沙砾才能堆成沙滩”
“一本书的知识是有限的,许许多多的书籍才能给我们丰富的知识”
“一根筷子轻轻被折断,十双筷子牢牢抱成团”
“一个人建不起长城,亿万人才能建筑起万里长城”……
这不能不说是创造性思维激发所带来的奇迹,由此可见,课堂上利用争论性反馈,对学生思维的发展有显著的作用。
三、利用及时性反馈,培养学生创新意识
反馈系统是经过出现偏差必须要产生波动,有波动必然要有损失,如矫正不及时就会造成更大的损失,通过频繁的反馈和按照学生的需要因人而异地帮助进行改正,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例如,我教《麻雀》一课时,在学生初步理解课文的基础上再出示下面问题:当猎狗要张开大嘴要吃小麻雀时,老麻雀奋不顾身从树上落下来,想拯救小麻雀,假如你是老麻雀,你会这样做吗?为什么?
生1:不会。
生2:我也不会,因为这样做,不但就不了小麻雀,还多搭上一条性命。
生3:不会,反正孩子注定没命了,我去白白送死,还不如回去再孵一只小麻雀(众人一笑,出乎意料之外)这跟我的教学思路完全不符,这时我及时利用反馈信息,先肯定他们的想法:“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你们挺会保存实力的。然后又调控反馈信息,问学生们:“那么有没有像老麻雀哪样做的呢?”(有学生举手)
生4:我会,因为以弱胜强是常有的事,不去试试,就输定了,去试试,才有可能战胜对手。
生5:身躯、体力,老麻雀不是猎狗的对手,但母爱的力量是不可战胜的。
生6:这样做是伟大的母爱的表现,我不能眼睁睁地看着新骨肉被吃掉,为了拯救自己的孩子,死也值得。
“说得多有道理啊!你们有胆量,勇气可嘉!”通过课堂上频繁的反馈,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生动活泼的氛围中,体会到了文章的中心,各自受到了应有的教育,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
可见反馈教学法是师生双方在融洽、和谐、合作的气氛中,在动态平衡中教师因式利导,让学生边质疑、边讨论、边创新,再将所掌握的知识输出,输出的目的在于对学习进行检验、调节、选择、控制,从而利用反馈来达到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