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来源于生活,还原于生活,与生活存在着息息相关、丝丝相连的密切联系。而美术,更是提炼于生活,服务于生活,更具有区别于其他艺术形式的实用功能。如工艺美术、建筑艺术等等,它们与人们的日常生活紧密相融,除审美功能外,还具有更加突出的实用性功能。因此说,我们的美术教学,也应该是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让我们的学生切实感受到生活的美,美的生活……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中提出六项具体的目标,其中第三条是:改变课程内容“难、繁、偏、旧”和过分注重书本知识的现状,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以及现代社会和科技发展的联系,关注学生的兴趣和经验,精选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知识和技能。第四条是:改变课程事实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和合作的能力。
通过以上这些目标以及平时的课程实践,我们就可以深切地感受到美术课堂教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不管是以新课程目标为准绳,还是以尊重学生的学习心理为出发点,我们都应该以学生的实际生活和周边环境为创作源泉,以培养学生对美的感受能力和锻炼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为教学指向。因此,在日常的课程中,我一直以此为依托,从四方面入手,使美术教学更贴近学生的生活。
一、 以童稚的双眼寻找美。
生活可以简单得很苍白,也可以丰富到很色彩。关键,是我们怎样去寻找以及以怎样的视角来看待。学生的生活是充满希望的生活,他们对生活的感受还是懵懂未明的,他们的眼睛还刚刚睁开,正在好奇地四处张望……而老师,正是他们的引领者。作为美术老师,更应该指点学生以童稚的双眼去寻找身边的美,使他们惊喜地发现:生活中的美— —俯首可就。
新课程强调课程的开放性,这就要求我们需要把眼光移出校园,给学生以更广阔的视野。上面纲要中就已经很清楚地指出:要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以及现代社会和科技发展的联系;要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由此我们领会到:引导学生在自己的生活中搜集学习的素材,寻找创作的源泉,是锻炼学生学会观察生活细节、从而去感受生活平凡美的最简易而切实可行的方法之一。由于学生的年龄和见识,导致他们的视野有其一定的局限性。而在搜集、思考、寻找的过程中,他们的眼界会逐步开阔,会一点一点地感受到发现的乐趣,然后欣喜地感悟到:原来,美就在我们的身边,就在我们的眼前……
因此,我们现在的课堂教学不是开始于铃声拉响以后,而是在课堂教学之前几天甚至是一两周,就可以布置学习的准备事宜,提示学生寻找信息的各种途径,以便给学生以充分的时间搜集整合学习素材。培养学生一双画家的眼睛,善于观察,准确观察和敏锐观察。
在课前搜集资料,可以让学生对所学内容有更广而深的了解。很多资料材料是学生身边唾手可得的。如一些学生课外书籍中的图片,动物、植物;如画人物,就可以让学生收集自己喜欢的家人的照片,画起来既熟悉又有兴趣;如画生活用品玩具玩偶,可以让学生自带后互相交流……如五年级《表情丰富的脸》一课,我请学生回家仔细翻阅一下家里的相册,找出各种生动的表情。带到课堂上后,请学生小组讨论、上台介绍这些照片的拍摄经过。学生说的津津有味,画得神采奕奕,作品生动有趣,极具生活情趣。
二、 以丰富的想象组合美。
在素材充分的基础上,我们要有效地开发和利用学习资源。这些资源既来自老师充分的课前准备,也出自学生的搜集整合。结合两者,我们就已经给学生的想象插上了翅膀。那么,怎样使翅膀有力地张开,自由地翱翔呢?这就是我们课堂教学首要——组合。
这里的组合,指的是课堂教学活动的方式方法。教学活动应在结合学生学习心理符合学生兴趣取向的基础上,发挥美术教学的独特魅力,满足学生的审美需要。学习兴趣是带有强烈情绪色彩的认识倾向。要激发这种兴趣,必须有正确的教学观念和恰当的教学手段。“……学生学习知识不是我们灌输进去的,而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主动地参与、探索、自我构建而获得的,任何强硬死板的训练方式对于学生知识能力的掌握都是有限的。老师要为学生创设一个自主、合作、讨论、探究的课堂教学环境,并通过教师的积极引导,使学生主动学习,获取适应社会和个人发展必须的知识,培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和合作交流的能力……”
教学组合有三个途径:一是以老师准备的素材为切入口——老师准备的素材、教具要经典,具代表性、针对性,切实解决教学中的难点重点;二是以学生自己搜集的素材为源泉——学生的准备可以宽泛而多彩,结合学生自己的爱好兴趣,以激发学生的创作动力、开发学生的创作思路为首要,使学生的创作资源更广博更鲜活;三是教材所提供的素材——书本上的内容往往严谨而精彩,涉猎面广且精要细致。三者互为补充,恰当结合,运用活泼有趣的教学手段,达到较好的教学效果。
如五年级《我喜欢的体育活动》一课:我请学生带来了自己平时喜欢的运动小器具——如足球,毽子,跳绳,小哑铃,飞盘,羽毛球,乒乓球……然后在课堂上直接展示各自擅长的运动项目;我自己呢,给学生找来了校园运动会的录象资料;接着,又欣赏了课本上充满童趣、姿态生动的学生作品。精彩丰富的素材造就了生趣盎然的学生作品。
三、 以灵活的双手创作美。
通过组合,作品的雏形已经在学生的头脑中初步形成。那么,怎样让学生用灵活的小手把自己的创作灵感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呢?这时,老师就要引导疏通,把学生零散混乱的思路整合清理出来,使学生在头脑中对自己的创作形成大致明确的初稿。这样去下笔,才有清晰的条理,以此为基础,创作的激情才能得以更好的发挥。因此,完成作业我往往分三个步骤进行:
1、布置作业。首先,提出清晰明了的作业要求。要求宽泛而简单扼要。有明确的指向和适当的提示引领。然后,根据老师给出的作业要求,给学生2分钟时间回忆创作素材和刚才教学过程中形成的灵感,想象一下自己的创作初稿。接着,请个别同学说说自己的创作思路。通过大家的讨论和老师适当的引导,使学生对自己的作品有了明确的意向。
2、形成作业。在学生作业的过程中,老师先以看为主,尽量少打断学生的创作思路。这时也是对刚才教学最快最好的反馈。看过大部分学生作业以后,老师对刚才教学中的偏失和不足也有了大致的了解。在学生大致完成各自的初稿以后,老师再就共性问题提醒和引导,个别问题私下交流。这样,学生的作品既保留其个性创作,又不会有大的失误。
3、修改作业。用代表性作业为修改范例。以同学提出建议为主,老师辅之以暗示性引导,最后范例学生自己回馈修改思路(保留学生接受和不接受的自由,保留学生创作的自由)。提倡思考和反思。以学生帮助学生,给学生自我学习自我调整的机会,锻炼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锻炼学生自我提升和自我构建的能力。
四、 以真纯的心灵领悟美。
美术课程评价有其独特的课程特点。在评价的同时也是学生学习欣赏领悟美的过程。课改目标第五条指出“改变课程评价过分强调甄别和选拔的功能,发挥评价促进学生发展、教师提高和改进教学实践的功能”。美术课程标准对评价提出了几点建议:1、重视学生的自我评价。2、注重对学生美术活动表现的评价。3、采用多种评价方式评价学生的美术作业……
课堂学习的评价方式很多:自评、他评、互评、小组评……除了这些常见的评价方式,我以为,最能给学生以激励作用的评价方法是——展评。以展览的形式肯定学生的作品价值,鼓励学生的创作激情。因此,不管是课堂教学还是课后的兴趣小组,我都会定阶段展示大部分学生作品,使学生在公众的眼光中得到自我的体现。展览的形式也是多样的:可以是课堂展示,也可以是校园展示(可以是长期的橱窗展示,也可以是短期的展板展示),还以告家长书的形式提示兴趣小组家长在家庭墙面上展示学生作品,给学生以充分的展示机会和场合。通过这些展示,学生还直观的领悟到美术作品的观赏和装饰作用,体会到美术的实用功能,从而更实际地感受到美术与生活的紧密不可分割。
如一年级《香甜的水果》一课,在学生用橡皮泥、彩纸小组合作了一盘盘水灵鲜活的各色水果之后,我没有要求拿到讲台上展示,而是请学生摆放在各自桌面上,做出漂亮的“水果拼盘”。学生做完自己的作品后可以自由溜达观赏,发表自己的评价。同学间或赞叹或建议甚至争论,我在一旁加以适当引导,提示同学美术作品应该博采众长、个性洋溢,场面热烈且收效甚佳
让美术教学与生活实际紧紧相连,一方面,教学手段更切实可行,教学用品、资料尽量是学生能自己在生活周围去寻找,然后带到课堂来,互相交流,这样的感受更真实,学习兴趣更浓厚;另一方面,美术作品的实用性更强,能真正发挥美化生活的作用:美化教室、美化校园、美化家庭,使学生真正感受到美术给生活带来的变化,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信心和创作激情。让学生在学习和创作的过程中,真正地感悟到:生活,原来可以更美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