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园呼唤“绿色童谣” | |
| |
丹阳市正则实验小学 陈银仙 | |
| |
记得小时侯,我和小伙伴边跳绳边唱“找呀找呀找朋友,找到一个好朋友,敬个礼呀握个手,你是我的好朋友”的童谣,至今那优美的旋律还仿佛在耳边萦绕。这样的童谣, 音律轻快,朗朗上口,健康向上,伴随着我度过了愉快的童年时代。 童谣作为一种文艺形式,它的存在与发展与时代和环境有着密切的关系。孩子们接受能力强,对新知识、新的艺术形式情有独钟。最近我和女儿在回家的路上,她兴致勃勃地讲述着经过同学们改编过的古诗和歌曲 :“日照烤鸭生紫烟,李白来到烤鸭店,口水留下三千尺,摸摸口袋没有钱。”“太阳当空照,花儿对我笑。小鸟说,早早早,你为什么背上炸药包?我去炸学校,老师不知道,一拉弦,赶快跑,轰隆一声,学校炸没了”。象这样的童谣 ,笔者还可以列举一长串。这些令人啼笑皆非的“灰色童谣”虽然不至于产生多大的社会影响,但是对于孩子们的健康成长会产生一定的负面效应。如不加以约束,任其泛滥,必将侵害孩子们纯真的心灵,这是令所有教育者和家长痛惜的。
“灰色童谣”的出现,有着诸多原因。首先是处于启蒙阶段的少年儿童,对善恶美丑的分辨力不高,所接受的知识良莠搀杂,学生难免会受到不健康知识的侵袭。其次目前中小学生尚缺乏丰富、新颖、健康的课余文化,一些不健康的东西就容易乘机占了上风,有时学生传唱“灰色童谣”,老师也是一笑了之,客观上助长了“灰色童谣”的泛滥。 另外有不少中小学,家长和老师过于重视学生分数和学科成绩,而忽视了学生在学习中的心理承受能力。有一首《真心英雄》的歌,被学生改了词后这样唱道:“在我心中,老师最凶,常常把我留到七八点钟;在我心中,老妈最凶,成天把人骂得头晕闹痛;在我心中,老爸最凶,经常把我打得鼻青脸肿……”学生把学习当成一种重负,是一种折磨人的苦差,因此他们在“灰色童谣”中去释放自己的不满。再者, “健康童谣”、“绿色童谣”还未形成气候 要么是旧作的重新组合,多的是老面孔,缺的是新内容;要么多“说教式”、少趣味性,令孩子们敬而远之;要么脱离实际,儿童不愿传唱。 童谣是孩子成长期一种重要的教育形式, 它具有任何动画、玩具所不可替代的滋养心灵的作用。在孩子呀呀学语之际,童谣就成为孩子们学习的一种“教材”。如何让童谣这个“教材”深入学生的内心世界,净化学生的心灵 ,是广大教育者应该深思的问题。我们学校每节课后通过广播播放学生们喜爱的歌曲和童谣,让学生在歌声中活动、学习;通过“同一首歌”的校园广场演出让学生唱出自己的心声;通过“我和正则共成长”的儿歌创作让学生体会编写的快乐。愿今后的孩子们能够有更多的健康童谣可以歌唱,让孩子们能够在“绿色”的童谣中快乐成长! |